龔樂涵
關鍵詞
甜瓜育種 無土栽培 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的人生就是想結幾個瓜,把瓜的甘甜獻給人民。”
1930年1月3日,吳明珠出生于冬日的湖北武漢。沒人能想到,未來她的命運將與甜美的瓜果緊密交織。1953年,西南農學院園藝系果蔬專業(yè)里,由祖國培養(yǎng)的第一批大學生畢業(yè)了。在這些學生當中,農學生要學會種地。吳明珠進校后的第一堂實習課學的就是組裝鋤頭然后挖地,每人挖一塊長20米、寬1.5米、深15厘米的地,挖不完不能下課。
經過整整四年的學習鍛煉,畢業(yè)時的吳明珠不僅是種地能手,更是科技先鋒,她作為優(yōu)秀學生被留校任教。但吳明珠卻想著前兩屆學長們從新疆寄來的信:在那遙遠的祖國邊疆,有的是沃土,缺的是人才!吳明珠心潮澎湃,堅定地要求前往新疆。
1955年深秋,25歲的吳明珠一路西行抵達新疆,來到條件艱苦的鄯善縣農技站工作。這位梳著兩條大辮子的湖北姑娘與當地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新疆一扎根就是一輩子。
為了培育甜瓜,吳明珠走遍新疆大地做田野調查,查清了新疆甜瓜的“家譜”。1960年,吳明珠發(fā)現(xiàn)了一種外形布滿青綠色網紋,擁有粉紅色晶瑩瓤肉的甜瓜。為了找到可供試驗的甜瓜原生種,吳明珠與同事在酷熱的盛夏徒步穿越戈壁,翻越火焰山,避開狼群躲進磚窯露宿——這一切的努力最終換來了“紅心脆”瓜種。
農作物育種是漫長的,一個新品種的誕生往往要經歷長達十代甚至更長的試驗。在新疆育種,最開始是一年一代,一般十代左右才會出成果。但吳明珠創(chuàng)造性地開拓了在海南三亞進行甜瓜繁殖試驗的道路,將代際繁殖試驗縮短到一年三代,實現(xiàn)了時間上的巨大跨越。從新疆的大漠到三亞的海邊,吳明珠帶領團隊頂著烈日和蚊蠅,將甜蜜的果實帶到祖國各地。
人物介紹
據說多觀察瓜,就能和瓜交流的可愛女士,在戈壁灘上將“甜蜜事業(yè)”進行到底。
關鍵詞
辣椒育種 辣椒種質資源庫 中國工程院院士
“讓大家一年四季、在不同地方,都能吃到當地產的新鮮辣椒?!?/p>
1963年6月,在這個如火般炎熱的日子里,湖南衡陽偏遠鄉(xiāng)村新添了一個嬰兒。雖然這孩子的父母都是文盲,但他們卻為新出生的家中老四起了個獨特的名字:鄒學校。
鄒學校長大后,毫不意外地成為一個擅長吃辣椒的湘伢子,但與眾不同的是,他還非常擅長種辣椒!
1978年,出身貧寒的鄒學校到縣城上高中時連30元的學費都拿不出來,但這個喝南瓜稀飯長大的男孩固執(zhí)地對父母說:“賣了房子也要讀書”,兩個哥哥一咬牙把準備結婚的錢拿出來給弟弟交了學費。
第二年,16歲的鄒學??忌狭撕限r學院園藝系蔬菜專業(yè),從此開始了他與辣椒的“一世情緣”。他花了30年時間搜集國內外三千多份辣椒樣本,建成了我國最大的辣椒種質資源庫。也正是他將西北的螺絲辣椒優(yōu)化后引入內地,湖南人現(xiàn)在愛吃的小炒肉硬是因這種辣椒變成了現(xiàn)在的“猛辣”型口味。
近年,隨著湘菜、川菜、火鍋和麻辣小龍蝦普及全國,“吃辣”也成為不可抵擋的風尚滲透進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當中。在國人鼓起勇氣嘗辣這件事上,少不了鄒學校的功勞——如果沒有鄒院士把辣椒與甜椒培育出“微辣”型口味,要實現(xiàn)全國吃辣的理想還不知要等待多久呢……
鄒學校研究辣椒,更推廣辣椒,他的辣椒改良品種讓中國辣椒播種面積從三百萬畝增加到三千萬畝,僅湖南瀘溪縣就有六萬農民依靠鄒院士的辣椒良種實現(xiàn)脫貧。
到今天為止,鄒院士培育出的火紅小辣椒不光長滿了神州大地,更遠渡重洋抵達非洲,烏干達等國家也引進了東方的新品種辣椒。當年“賣房也要讀書”的湘伢子正在用他的知識和努力改變全球辣椒版圖。
人物介紹
傳說中掌握了不同辣椒品種辣度遙控器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