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海
臘月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具有重要地位,有許多重要禮節(jié)和民俗都與“臘月”有關。
“臘”,最初是古代祭名,始于周代。“臘”有三種含義,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曰“臘,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以捕捉的獵物作為“犧牲”祭祖,“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臘月”的得名,源于臘八節(jié)。臘八節(jié)原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從秦代始,就把十二月定為“臘月”。
臘月的民間習俗很多,如古代有臘月擊鼓催春的風俗,稱為“臘鼓”。古諺云:“臘鼓動,農人奮。”臘冬期,農事最要緊的是施臘肥。臘肥可以提高土溫,保暖防寒,是爭取來年豐收的重要保證。因此,臘鼓一響,農民們就忙著往地里送肥了。
還有一種說法,臘鼓是因為每年臘月祭儺驅疫時敲奏,故稱。我國古籍多有記載,如《呂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儺?!备哒T注:“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薄肚G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東京夢華錄》:“自入此月(臘月),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伙,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
時序一進臘月,年味漸濃,隨之而來的諸多民俗也漸次登場,從臘八節(jié)開始,一直到除夕,這個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人們也用最厚重的祭品來迎接“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