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羅曉紅,毛 玲,蒲 燕,張 燕
1型糖尿病病人以兒童多見,由于患兒在治療過程中需頻繁指尖穿刺監(jiān)測血糖,長期甚至終身使用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長期給患兒帶來身體創(chuàng)傷,導致其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1-3]。而有焦慮及抑郁的患兒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影響患兒治療的依從性,使其血糖波動較大[4]。且焦慮及抑郁狀態(tài)可影響患兒血糖代謝水平,血糖控制不良的患兒更易出現(xiàn)情緒障礙,二者相互影響[5-6]。敘事護理是指將后現(xiàn)代心理學敘事治療的方法及理念運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通過問題外化、故事敘說使人變得更有積極性與主動性,有利于病人焦慮、抑郁情緒的緩解[7]。本研究為了更好地緩解1型糖尿病患兒焦慮、抑郁情緒,確保血糖平穩(wěn)控制,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對患兒實施敘事護理,效果理想,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科收治住院的61例1型糖尿病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科臨床內分泌指南中1型糖尿病診斷標準[8];②年齡8~16歲,意識清楚,無聽力溝通障礙,能自主清晰表達個人感受及回答問題,無精神病及其他器質性病變;③為初次發(fā)病并在我院住院治療;④患兒及家屬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②有既往精神病史;③長期濫用藥物。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30例及觀察組31例,其中對照組患兒年齡(10.56+1.82)歲,觀察組患兒年齡(10.71+1.75)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單位:例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1型糖尿病常規(guī)護理及健康教育[9],內容包括入院宣教,1型糖尿病相關知識指導,飲食、運動、胰島素注射、藥物、血糖監(jiān)測的指導,并告知其重要性。出院指導病人長期控制飲食,告知運動及低血糖的注意事項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敘事護理干預。
1.2.2.1 成立敘事護理小組 ①成立敘事護理小組,共6人組成,包括內分泌科副主任醫(yī)師2人,護士長1人,主管護師1人(具備國家2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護師2人。醫(yī)生負責明確診斷和確認入組工作,并向病人講解1型糖尿病相關知識,增加病人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度;主管護師根據(jù)病人的情況制訂患兒敘事計劃及實施措施,并跟進相應的健康教育;護士長負責課題的整體協(xié)調工作;護師負責焦慮、抑郁、血糖的監(jiān)測,并負責記錄及數(shù)據(jù)錄入。②所有組員需經(jīng)過為期1個月的敘事護理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培訓,可熟練運用敘事溝通技巧。③敘事護理小組需確保每例患兒每月跟進敘事干預≥3次,每次溝通時間為20~30 min。小組成員根據(jù)患兒情況做相應調整,現(xiàn)場由護師做好敘事記錄。
1.2.2.2 關注階段 入院24 h內與患兒及家屬進行初步溝通,建立咨詢關系。小組成員制訂敘事護理計劃,確保每位患兒住院期間至少咨詢2次,每次≥20 min,出院后每周與患兒及家屬通過電話或微信進行持續(xù)跟蹤交流,并做好敘事記錄。
1.2.2.3 理解階段 引導患兒敘事,護士在傾聽過程中不插話、不打斷,盡量讓其完整地敘述某一件事,徹底發(fā)泄情緒,忌用教育式語氣。
1.2.2.4 回應階段 ①外化問題:明確患兒在疾病治療中困擾的切入點,隨著患兒自身的康復以及情景的變化而不斷變化。②解構問題:誘導患兒回憶過去相似經(jīng)歷,找回解決問題的體驗。③改寫問題:鼓勵用積極、自豪事件建立起來的支線來重構當前消極的主線,堅定信心并付諸行動。④見證問題:在家屬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敘述事件過程,相互溝通,取得社會心理支持;選取患兒有積極意義的事件編成故事,講給其他病人,樹立榜樣。⑤治療文件:出院后根據(jù)病人家庭文化背景及疾病情況制定治療文件。復診時攜帶文件,一起交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1.2.2.5 反思階段 護師在記錄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認真分析,以便觀察病人做好反思工作。每周二下午護士長定時開展座談會交流。
1.3 評價指標 兩組患兒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和干預后1年進行焦慮、抑郁、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監(jiān)測。采用兒童焦慮情緒障礙篩查量表[10]對患兒的焦慮情況進行測評,該量表由5個因子共41個條目組成,按0~2分正向計分,總分≥25分表示有焦慮存在。采用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11]對患兒的抑郁情況進行測評,該量表共18個條目,按0~2分計分,其中10項為反向計分,得分高者提示存在抑郁。
2.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兒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患兒干預后各時間點焦慮、抑郁得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P<0.01),干預后6個月、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焦慮、抑郁得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后3個月(P<0.01),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焦慮、抑郁得分明顯低于干預后6個月(P<0.01)。對照組僅干預后1年抑郁評分低于干預前(P<0.05),其余時間點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焦慮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抑郁評分比較 單位:分
2.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FBG、2 hPG、HbA1c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干預前FBG、2 hPG、HbA1c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FBG、2 hPG、HbA1c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各時間點觀察組患兒FBG、2 hPG、HbA1c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FBG、2 hPG、HbA1c均明顯低于干預前(P<0.05),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2 hPG、HbA1c均明顯低于干預后3個月、6個月(P<0.05),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FPG明顯低于干預后3個月(P<0.05),見表4、表5、表6。
表4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FPG比較 單位:mmol/L
表5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2 hPG比較 單位:mmol/L
表6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HbA1c比較 單位:%
3.1 敘事護理干預可緩解1型糖尿病患兒的焦慮、抑郁情緒 1型糖尿病是終身疾病,是全球和我國重點關注的慢性病之一[12],其較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給病人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jīng)濟和心理負擔[8,13]。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焦慮、抑郁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究其原因,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主要關注病人的用藥、飲食、運動等,忽視患兒的心理護理[7];而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敘事護理,讓患兒傾訴內心的痛苦,疾病故事得到釋放,不僅在生理層面得到宣泄,心理的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也得到緩解,產生源源不斷的積極動力[14]。
3.2 敘事護理干預可改善1型糖尿病患兒的血糖水平 多數(shù)1型糖尿病患兒因血糖控制不佳急性發(fā)作而反復就診,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和學習,評定患兒的血糖情況能較全面反映出患兒生活的綜合情況,也是反映1型糖尿病患兒健康水平的一種有效方法[15]。本研究使用敘事護理方法干預1型糖尿病患兒負性情緒的同時,加強與患兒家屬溝通[16-18],廣泛開展同伴交流[19],樹立榜樣,從而激發(fā)病人內在改變動機,即使在出院后沒有醫(yī)務人員監(jiān)管的情況下患兒依然能保持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20]。本研究顯示,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FBG、2 hPG、HbA1c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各時間點觀察組患兒FBG、2 hPG、HbA1c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FBG、2 hPG、HbA1c均明顯低于干預前(P<0.05),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2 hPG、HbA1c均明顯低于干預后3個月、6個月(P<0.05),干預后1年觀察組患兒FPG明顯低于干預后3個月(P<0.05),說明敘事護理干預可進一步改善患兒的血糖,干預后1年效果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