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艷
摘要:目的:分析神經內科護理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方法:選擇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50例。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康復護理,實驗組在常規(guī)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神經內科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經過護理,實驗組患者總護理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卒中患者在實施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再行神經內科護理,可顯著提升其護理效果,促進患者身體康復。
關鍵字:神經內科護理;腦卒中;康復護理;臨床效果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常見和多發(fā)疾病。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性疾病發(fā)病率逐漸增加,其中心腦血管疾病最為常見,腦卒中便是其中之一[1]。腦卒中的發(fā)病機制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順利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腦卒中可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率在腦卒中總數中的占比高達60%~70%[2]。由于腦卒中對人體傷害極大,因此,需對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同時輔以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本文目的在于探討神經內科護理在腦卒中康復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具體如下: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區(qū)間為41-63歲,平均年齡為(51.41±10.56)歲。實驗組患者年齡區(qū)間為41-63歲,平均年齡為(51.46±10.5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影響研究結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患者常規(guī)康復護理,即對患者是實施日常用藥護理、體位護理、健康教育、皮膚護理以及抗感染護理。
1.2.2實驗組
在常規(guī)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神經內科護理:①心理護理:腦卒中患者在腦卒中后情緒波動較大,負面情緒逐漸增多,進而產生消極、抵觸治療的心理,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需要耐心傾聽患者的不滿情緒,需要根據患者宣泄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心理疏導。②康復訓練:護理人員對患者肢體進行訓練,向患者講解運動時的注意事項,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逐步增加運動量。③預防并發(fā)癥:腦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進行口腔清潔,告知患者口腔清潔的重要性,及時進行吸痰治療,避免呼吸道阻塞,同時還可避免口腔潰瘍的發(fā)生。在輸液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適時調整輸液位置,嚴格按照規(guī)定流程執(zhí)行護理工作,避免靜脈炎。在肢體訓練中,醫(yī)護人員可以通過下肢的持續(xù)運動來避免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需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將兩種護理方法的護理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
1.4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x2和(%)表示計數資料,P<0.05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2.1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理效果對比
經過護理,實驗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根據調查顯示,近年來腦卒中已成為我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致殘原因[3]。臨床醫(yī)學研究顯示,誘發(fā)腦卒中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一、血管性危險因素,二、性別、年齡、種族等因素,三、不良生活方式。患有腦卒中的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一側臉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無力,猝然昏撲、不省人事,以及一側臉部、手臂或腿腳麻木、半身不遂、神志不清、雙眼視物困難,身體失去平衡,嚴重者可導致患者喪命。需及時對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存活率。
在臨床上,為確保治療效果,通常還會對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由于常規(guī)護理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對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神經內科護理,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調整,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并且在護理過程中注意對并發(fā)癥的預防。經過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護理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神經內科護理可顯著提升腦卒中患者的護理效果,促進患者身體康復。
參考文獻:
[1]姚貴南. 神經內科護理中對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研究[J]. 人人健康, 2020, No.519(10):193-193.
[2]孫愛紅. 神經內科護理人員對腦卒中康復護理認知狀況及對策分析[J]. 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 2020, 017(005):68-69,72.
[3]鄭怡, 林美英, 陳瑜. 神經內科護理中腦卒中康復護理的臨床分析[J]. 黑龍江中醫(yī)藥, 2019, 048(00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