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 鄭麗偉 沈陽恒久安泰環(huán)保與節(jié)能科技有限公司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該地區(qū)的城鎮(zhèn)居民供暖的呼聲越來越高。與北方相比,更短的冬季供暖時間是制約集中供暖的要素,因此,根據夏熱冬冷地區(qū)的氣候特點,將供暖和供冷聯合向區(qū)域供應成為該地區(qū)集中供暖推動的可行方式。
①太陽能供暖
在建筑物屋頂設置平板式太陽能集熱板,吸收太陽能后形成閉式循環(huán),由循環(huán)水泵提供循環(huán)動力。太陽能供暖可作為集中供暖的補充熱源。
②風電供暖
利用風力發(fā)電作為能源,采用電蓄能鍋爐為熱源進行供暖。
③地熱供暖
地熱資源是一種高效、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地熱尾水應梯級利用,盡量降低地熱尾水回灌溫度。地熱資源梯級利用后,熱利用率可達90%以上。
④污水源熱泵
將污水低位熱能通過熱泵轉移到熱用戶。城市污水是一種較好的低溫熱源。污水夏季溫度低于室外溫度,冬季高于室外溫度,整個供暖期和供冷期,水溫波動不大。一般冬季水溫不低于10℃,夏季不超過30℃。原生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熱能。城市社區(qū)產生的廢熱的40%在污水中。
⑤生物質供暖
將農林廢物粉碎、混合、擠壓、烘干等,制成各種成型(如塊狀、顆粒狀等)的可直接燃燒的新型清潔燃料,將其燃燒放出的熱量用于發(fā)電、供暖。
⑥核能
供暖核能是一種清潔、高效、優(yōu)質的現代能源,對核能的利用不但可以節(jié)省化石能源消耗,同時還可以減少燃燒化石能源所產生的各類有害物質。核能常應用于核電站、低溫核供熱站、海水淡化等。低溫核供熱站是利用低溫核反應堆替代傳統燃煤、燃氣等燃料的供熱設施,由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所設計實施,它是繼核電站之后又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成果,它的經濟效益表現在低溫核供熱站系統簡單,單位功率投資比核電站低很多,與燃煤熱源相比投資相對較高,但核燃料成本比煤低得多。
⑦燃氣供暖
冷熱電三聯供:以燃氣作為一次能源同時生產電力、熱能和冷能。以獨(多)棟建筑且有冷、熱負荷需求的公共建筑為對象,建立集中能源站,實現能源按品位梯級利用。冬季利用發(fā)電余熱為供暖提供熱源;夏季則把發(fā)電余熱轉換為冷能,作為空調冷源。三聯供系統適用項目為:有冷熱負荷需求的用戶及電力接入困難的用戶或需要備用發(fā)電機的用戶。分散燃氣供暖:指對單體建筑物采用燃氣供暖熱水爐或燃氣直燃機等方式供暖、供冷。供暖熱水爐因其安裝調節(jié)方式靈活,適用于低密度住宅別墅區(qū)及沿海旅游區(qū)供暖。燃氣直燃機可用于有冷、熱負荷需求的單體公共建筑。分散的供暖、供冷模式可節(jié)省管網投資,減少市政設施用地。
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推進,在藍天白云和溫暖過冬的驅動下,未來集中供暖仍需加強全局意識、問題意識、過程意識,推動供熱事業(yè)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向“綠色”“低碳”“舒適”“智慧”方向發(fā)展。供暖綠色化,重點是降低污染物排放,以增加“藍天白云”的天數。削減煤炭、特別是散煤的使用,降低供熱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供暖低碳化,重點在提高能源效率,增加低碳能源使用,推進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進而減少供暖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熱島”效應。
供熱智慧化,主要以供熱信息化與自動化為前提條件,通過結合信息系統和物理系統作為技術渠道,使用物聯網、云計算、空間定位等新型技術來感應和關聯供熱系統中的各個要素。在討論和完善系統內部資源時,可利用大數據、仿真技術、人工智能等方法來完成。
在使用模型預測先進控制技術前,需對調控系統內部細節(jié)加以了解,凸顯建造系統的調節(jié)、診斷、感應和適應功能,從而打造出一種滿足運營生產、設計方案、要求響應的新型智慧供熱系統。
一是加快供熱立法。供熱行業(yè)不僅承擔著民生保障的重要責任,而且肩負著節(jié)能減排的重要使命。隨著行業(yè)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供熱行業(yè)管理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開始凸顯,清潔供熱面臨著新的形勢與任務,亟待供熱法規(guī)的引領與規(guī)范,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和市場秩序,以適應形勢與任務的要求。
二是強化標準工作,引導供熱綠色低碳發(fā)展。著手和強化標準化工作,加強從供熱源頭到用戶端的標準建設,開展供熱產品和供熱系統能效、質量、安全對標和認證工作,從標準體系上保障清潔取暖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是立足國情制定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保障能源供給,構建城市供熱安全保障體系。目前,天然氣已成為各城市熱、電、氣穩(wěn)定供應與安全運行的關鍵,各地在落實清潔供暖改造時,也必須把能源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尤其在源頭上首先落實天然氣、電力、清潔能源等保障,然后“以供定改”。
四是優(yōu)化政策補貼,建立高寒地區(qū)供暖補貼機制。目前清潔供暖政策補貼壓力巨大,優(yōu)化現有補貼并逐步制定補貼退出機制非常重要。一方面,補貼政策宜充分考慮不同技術使用成本差異;另一方面,補貼應考慮不同經濟水平、不同氣候條件差異。尤其是極寒地區(qū)取暖期長,居民經濟承受能力有限,政策補貼應予以適當傾斜。
清潔取暖改造涉及我國污染防治和能源結構轉型升級,上游對接國內外能源市場,下游事關居民取暖、環(huán)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由前面的評價與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實現供暖清潔化對建設生態(tài)文明、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