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夏目漱石的《心》及《后來的事》《門》"/>
于桂玲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心》(1914)夏目是漱石的晚年作品。它作為后期三部曲之一,曾被日本高中指定為學生必讀經(jīng)典;20世紀60年代,還被收入高中語文課本。2014年《心》發(fā)表100周年之際,新潮文庫版發(fā)行數(shù)超過700萬冊;2017年漱石誕生150周年,綜合書店honto調(diào)查得知,夏目漱石所有作品中,《心》的讀者雄踞第一位(10歲-50歲),足見其影響之大。
一百多年來,《心》的先行研究概括起來包括:作品主題方面,漱石的弟子小宮豐隆首先以“先生”為中心指出《心》的不足之處,比如先生內(nèi)心世界的描寫不夠充分;K的自殺為何導致先生如此沉重的罪惡意識;先生與夫人/靜的接受者與施與者的關系有些模式化,等等。江藤淳則推翻了小宮豐隆對漱石“則天去私”的神話化,導入“他者”概念,闡明漱石文學是探究自我,摸索如何與他者建立關系的文學。小森陽一認為,先生拋棄了日本傳統(tǒng)的、以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家族倫理,卻沒能完全建立起新的靠信仰維系的近代倫理,其“心”是舊式的“kokoro”;同時猜測先生自殺后,“我”(上、中兩篇的敘述者,仰慕先生的大學生)與靜一起生活,我的“心”是現(xiàn)代的、西式的“heart”。[1]人物形象方面,經(jīng)歷從先生到K、再到夫人/靜,一直到我的轉(zhuǎn)變。對焦點人物的認識,經(jīng)歷了先生→我→靜的推移。
靜作為《心》的關鍵人物,與三千代(《后來的事》)、阿米(《門》)這些妻子形象相比,除了具有美麗、矜持、沉靜的相似性之外,還有不孕或孕而不成的共性。她們都有意無意地誘惑了不該誘惑的異性,使其違背社會倫理道德,抑或致人自殺,所以不孕或孕而不成是對她們的懲罰。生育既是女性的生理功能,更是其社會價值、家庭地位的重要體現(xiàn)。作為文本的總設計師,夏目漱石通過不孕女性的塑造,想要傳遞給讀者什么信息,表達他怎樣的女性認知,這與他所處的明治時代、所受的東西方文化熏陶有怎樣的關聯(lián),等等,這些問題似乎沒有得到學界關注,故成為本稿的中心所在。
《心》的梗概為:先生是靜的丈夫,與靜相識的機緣是大學時代租住在靜(在下篇《先生的遺書》中,先生自稱“我”,靜被稱為“小姐”,靜的母親被稱為“夫人”)與其母組成的家庭里。先生的同鄉(xiāng)、同學K因未守承諾而被親生父母和養(yǎng)父母家棄之不顧,窮困潦倒,于是先生把K請進夫人家同住。某日K向先生坦言喜歡上了小姐,也默默喜歡小姐卻猶豫不決的先生借機暗地里向其母求婚,獲爽快允諾。K獲知此事不久后自殺。先生與毫不知情的小姐如愿結(jié)婚,婚后一直不孕。明治天皇駕崩后,先生給大學生=“我”留下長篇遺書,坦陳過往經(jīng)歷——包括K自殺的真相,并懇請大學生=“我”對靜保守這些秘密。小說結(jié)束。
1.人為的三角關系、道德潔癖導致的自殺
靜的父親是軍人,在甲午戰(zhàn)爭中犧牲,家里原本只有靜與母親一起生活。東京大學學生“我”(即上、中篇的“先生”)是靜家招來的房客——其實這是明治時代有女兒的家庭擇婿常用的手段。先生原本家境十分寬裕,因雙親去世被叔父騙了錢財而遠離故鄉(xiāng),開始不相信人類。住進靜家不久,覺得夫人的一些舉動似乎在暗中撮合自己和女兒,因而懷疑夫人和小姐是貪圖自己錢財?shù)年幹\家。
關于先生請K同住的動機,學界有三種說法:(1)源于善意的幫助;(2)需要情敵以確認對靜感情;(3)需要男性同盟來共同抵御女性陰謀。當先生向夫人提出該想法時,夫人的反應是:“夫人說……自己不是做買賣(與‘擇婿’吻合),最好別招人進來……隨即話鋒一轉(zhuǎn),改口說領那樣的人進來于我不利,快算了吧。我問如何不利,這回輪到夫人苦笑不語。”[2](P497)很顯然夫人在暗示第三者的介入會影響先生和靜的關系。對世事看得比較透徹,對靜也開始動了心思的先生為何不懂夫人的擔心,讓人不解。可以說,先生的潛意識已經(jīng)預見K會對小姐產(chǎn)生愛慕之情。問題是,K把先生當做唯一摯友向其坦露心思之時,先生非但沒有給予理解和支持,反而揪其弱點(K致力于求道),迎頭痛擊(先生對K說,“精神上沒有上進心的人是混蛋”),可謂正中要害。非但如此,先生還趁機搶先請求夫人將小姐嫁給自己。一連串的重創(chuàng)使K在深夜結(jié)束了生命。先生發(fā)現(xiàn)K自殺后,最關心的是K的遺書是否寫了于己不利的內(nèi)容,結(jié)果沒有??梢哉f,在兩人的關系較量中,K處處表現(xiàn)得真誠、豁達;而先生則處處顯得虛偽/陰險、算計。
雖然如愿與靜結(jié)婚,但K的死使先生時常處于自責與不安之中——從不相信別人發(fā)展到不相信自己。借明治天皇駕崩和乃木希典殉死之機,先生選擇了自殺。其實遺書多處暗示,夫人不會將女兒許給沒有經(jīng)濟能力、性格比較古怪的K。靜、夫人都將先生作為了夫婿的合適人選:“我在空隙的一端發(fā)現(xiàn)了前天買的布料。原來我的衣服、她的衣服都疊放在衣柜的一角。”[2](P489)靜的這一舉動暗示著要和先生在一起的愿望。有學者強調(diào),“可以推斷出這些成套的和服布料被小姐視作和先生結(jié)婚時使用的物品?!盵3]靜無意選擇K,那么K的自殺與先生關系不大。他的過度自責和贖罪心理顯得牽強,不易被讀者理解。不過,它作為《心》下篇的主題和貫穿小說的主線,通過漱石時而條分縷析時而錯綜復雜乃至矛盾重重的人物心理分析,成為小說上、中、下三篇靜和大學生“我”、靜和先生、靜和K關系發(fā)展的支撐,使靜的人物形象通過男性視角若隱若現(xiàn)地顯露出來。
2.“靜”形象的關鍵性、模糊性與悲劇性
關于靜的關鍵性,中國學界似乎沒有日本學界認識得那么深刻,因而對靜這一人物形象的探究很少。處于先生和K這兩個明治大學生——時代精英之間,女學生靜不但同時引起了二人的愛慕之心,也間接導致了他們的自殺——如果沒有靜,先生和K之間的矛盾便無從談起,先生對K的歉疚之心也事出無因。從這個角度看,靜才是《心》的重中之重,是真正的主人公。這一人物設定有一定的暗示意義:首先,她是軍人的女兒。其次,其他人物都沒有名字,唯獨她有,這本身就很獨特。“靜”作為她的名字,漢學素養(yǎng)很深的夏目漱石不能不知道“靜”字是包含了端莊、賢淑、沉穩(wěn)、安寧、平和、溫柔這類極富社會性別意識的詞匯。另外,文本中先生說自殺是殉死于明治時代,而殉死于明治天皇的乃木大將之妻的名字就是“靜”——這是她嫁給乃木,成為軍人妻子之后改的名字。就是說,漱石設定的“先生”的妻子,與犧牲自己、陪同丈夫踐行忠義之舉的女性一致。
相較于名字的清晰、深刻,靜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漱石卻采用了曖昧、模糊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直接描寫很少,間接描述也不多。她大多是通過“先生”、K和大學生=“我”這三個男性形象折射出來的。這是因為男性作家的性別局限,還是有意為之?漱石的《后來的事》《行人》《門》等作品的女性形象同樣存在模糊不清的特點,看來這應該是漱石不擅長描寫女性的體現(xiàn)。不過,《心》兼有推理小說的性質(zhì),所以這種曖昧化處理,使靜不但對先生,對K,對大學生“我”,甚至對讀者來說,都是個迷。
通過情節(jié)鋪陳、對話交錯、旁白暗示等布置謎團并保持謎團,故意在敘事上前后矛盾,加深謎性,步步吸引讀者,這是作家敘事策略的高超之處。不過,《心》這部小說之所以稱為“心”,也許朋友之間、夫妻之間因不信任(心的隔閡)而導致悲劇是重要因素之一。
靜的形象,在先生心中經(jīng)歷了女神(策略家(不可共謀的人的轉(zhuǎn)變。先生和靜從相識、相戀、結(jié)婚,到最后選擇自殺,不同階段顯示了先生對靜的不同認知,不同認知取決于先生在各個時期對待人和事物的不同心境。相識之初,靜被描述為天使般的存在,她像一道亮光,改變了因被叔父欺騙而陷入懷疑人生境地的先生對周遭事物的看法,一瞬間照亮了他陰暗、孤獨的人生。產(chǎn)生愛慕之情后,靜甚至被升華為圣母:“對她我懷有一種近乎信仰的愛”。[2](P482)與此相對,靜的舉動卻在提醒先生,她是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小姐開始偶爾單獨因事來我房間,就勢坐下來一聊很久……坐得太久了,母親從茶室喊她,她也只是答應一聲,而不輕易離座?!盵2](P481)
有學者指出,“作為誘惑者的有意無意的行為,被用在……娜美、藤尾、美彌子等人物身上……這表達了漱石對女性的憧憬和恐懼交織的心理?!盵4]先生=“我”的膽小怕事和小姐的無所畏懼印證了漱石男性/女性形象的定式,小姐的坦然自若、氣定神閑在先生心中轉(zhuǎn)化為陰謀家的形象:“我的苦惱是從小姐會不會也是她母親那樣的陰謀家……另一方面,我又對她們堅信不疑?!盵2](P484)就這樣,漱石對靜的人物刻畫、對先生的心理描寫,在前后敘述中時時自相矛盾。這并不是無意間的漏洞,而是匠心獨具的安排。
先生婚后與靜朝夕共處,會因負罪心理突然想到K,因而總想避開靜,使她產(chǎn)生了自己被丈夫討厭的感覺。明明敞開心扉是先生暗淡人生的唯一出路,但他寧可自殺也不坦誠相告——在遺書中也可以坦白,但他仍然堅持保守秘密:“我什么都不想讓妻知道。讓妻對我過去的記憶盡可能保持清白是我唯一的愿望?!盵2](P550)先生對于自己的這種心理的解釋是“不忍心給妻的記憶上抹上一個黑點?!盵2](P543)對此,學者們解釋如下:第一,《心》中反復出現(xiàn)“孤獨的人”一詞,此處的“孤獨”是空虛的表現(xiàn),顯示了漱石文學主人公對近代自我這一觀念的根本性前提的懷疑。[5]第二,先生如此固執(zhí)于自己的秘密,顯示了害怕女性和逃避女性,即不信任女性的心理。[6]第三,先生對愛情有獨善其身的傾向。獨善其身,其實就是只顧自己的利益,是一種只愛自己的表現(xiàn)。[7]筆者認為,先生之所以誓死保守秘密,歸根結(jié)底是源于他對人類,也包括對靜的不信任,他將妻子靜作為了不可共謀的人。
這對靜無疑是殘酷的。靜作為一個孤獨的、被丈夫隔離的他者,表面上被先生體恤,但內(nèi)心卻是凄苦的。
我再也忍受不住,問了先生。我說如果自己哪里不好,盡管指出就是……先生說,“你根本沒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我,全是我?!苯o他這么一說,我難過極了,掉了淚??晌疫€是想問自己哪里不好。[2](P385-386)
靜對K自殺的真實原因始終不明就里,因而把先生厭世的原因歸結(jié)到自己身上。靜對先生的坦誠始終如一,先生對靜的隱瞞則是從始至終、堅不可摧,這使靜的悲劇形象更加突出。相較于保持靜的純潔,筆者認為,先生把靜作為內(nèi)心世界之外的他者,與其說他意圖保持靜的純潔,毋寧說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自尊,其實是對靜真情的蔑視。先生能夠用一封長得不能再長的信,向認識不久的大學生=“我”坦白秘密,卻使朝夕共處的妻子繼續(xù)保持蒙在鼓里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在這個因性別所固化的男性友情同盟之中,夫人和小姐因女性這一性差——社會性別意識所認定的狡猾乃至陰險之人——而被“理智”地、堅定地排除在外。
對此,靜雖然很痛苦,但同時也有達觀的心理。她向先生數(shù)次追問無果之后便釋然了,而形成了一顆“沉靜到底的心”(日語原文為「底の方に沈んだ心」,這句話,有學者譯成“深藏不露的心”。[2](P382-383)筆者認為,“沈んだ心”表達的是沉靜的、不浮躁的意思。如譯成“深藏不露”則意味著靜確實是有城府的“陰謀家”,與文本語境、人物設定不符)。
3.淪為替罪羊的靜——作為懲罰/代為受過的不孕
漱石對靜這一形象的不公平設定并沒有止于此,而是進一步殘忍地剝奪了她的生育權(quán)和母職——靜被設定為不能懷孕的女人。對于為何不能懷孕,漱石借助先生之口,殘忍地用了“天罰”二字。小說中,大學生=“我”第一次在先生家吃飯,先生勸靜“也來一盅”,三人對話如下:
“有個孩子就好了?!膘o轉(zhuǎn)向我說。
“是啊?!蔽覒馈?/p>
“千呼萬喚,孩子硬是不來。”先生說。太太默然。
“為什么呢?”我替太太問。
“天罰!”先生大笑起來。[2](P367-368)
這組對話暗示了夫妻兩人并不幸福的日常。靜認為夫妻之間沉悶抑郁的生活可以通過孩子來改變,這顯示了作為妻子意欲通過女性天賦改變家庭現(xiàn)狀、完成社會職責的訴求?!澳赣H是女性的最基本的原型之一,母性被視為女性能力和滿足的最終來源。在我們的社會里,母性被看作是一個女人生活和身份的中心,是身為女人天賦而不可改變的一方面……就像婚姻一樣,母性是一種制度。它的含義超越了繁殖的生物學過程,包含了許多習俗、傳統(tǒng)、信仰、態(tài)度、規(guī)則和法律。和其他制度一樣,也有強大的符號構(gòu)成?!盵8](P582)先生哈哈大笑說出來的“天罰”兩個字,也許出于深重的自責心理和罪惡意識,一反常態(tài)的“大笑”是掩飾內(nèi)心痛苦的表演。問題是,有錯的是先生自己,靜毫不知情卻被連坐,剝奪了生殖天賦和享受天倫之樂的權(quán)利。這種設定也許可以推斷漱石的女性倫理觀:男性的情感抉擇縱使有錯,歸根結(jié)底,其根源在于女性?!跋壬f,想使妻子對我過去的記憶一直保持純白狀態(tài),似乎隱含著妻子過去不是純白的。靜曾經(jīng)和K一起上街,當先生問起時只是笑而不答,故意引起先生嫉妒而使先生盡早求婚,因而是個玩弄男人的惡女形象。夏目漱石曾稱女人是‘無意識的偽善者’”[9](P71)從這一點看,《心》是一部強迫女性代替男性償還情感罪惡的女性厭惡、女性懲罰小說。
漱石發(fā)表于1909年的《后來的事》和1910的《門》中,也有女主人公孩子夭折或多次流產(chǎn)的設定。
《后來的事》女主人公三千代原本有意于哥哥的同學代助,卻被代助讓給了同學平岡——平岡曾請求代助幫助他追求三千代。三千代婚后因身體不好導致流產(chǎn),加之平岡性格和能力的原因,二人生活拮據(jù),三千代多次向代助借錢。小說以代助決心違背父兄的提親、與三千代私奔結(jié)束。這樣的結(jié)局被學者質(zhì)疑,因為代助認為“自己對三千代的情也不過是一時性的東西(第11章結(jié)尾)”,何況他在私會藝伎的第二天竟能若無其事地私會三千代(第13章)。[10](P189)筆者認為,漱石將代助對三千代的感情刻畫為道義上的“挽、救”——代助覺得當初不該把三千代讓與平岡,所以要“挽回”;三千代與平岡貌合神離,且經(jīng)濟拮據(jù),病重在身,代助有責任“救出”三千代于水火——漱石特意用了四個排比句,描寫代助覺得現(xiàn)在的三千代比以往可憐。而三千代那句“我不想太孤獨,你可要再來啊”(第13章)給猶豫不決的代助以無限的勇氣和動力。三千代的孕而不成,是對她以色誘人的懲罰,還是為代助進一步追求提供了便利?漱石特意強調(diào)了私會三千代的前一天晚上,代助從藝伎那聽來的有關懷孕的故事:一個年輕貌美的藝伎懷了前任的孩子,在臨產(chǎn)之時淚眼婆娑感嘆自己年紀輕輕就為人母,實在可憐。漱石借女性天賦——懷孕生子為敘事主題切入,使讀者不由得想起因孩子夭折而影響了人生走向的三千代。可見,漱石對女性天賦生理的關注。
《門》作為《后來的事》的續(xù)篇,更直接地表現(xiàn)了漱石將剝奪女性生育權(quán)作為懲罰手段的敘事策略。女主人公阿米背叛了前任安井與宗助生活在一起,宗助原是安井的同學。因為“通奸是被質(zhì)疑的。這種行為被質(zhì)疑背離了忠誠的原則,傷害了別的男人”。[11](P222)因此夫妻二人一直背負著沉重的罪惡意識,與世隔絕般消極地生活在都市一隅。阿米曾三次懷孕卻三次未成,痛苦無助的她被算命先生冷冷地斷言“你做過對不起人的事兒,你有罪,絕不會有孩子的,這是對你的報應”(第13章)。宗助得知此事后,非但沒有安慰阿米,還責怪阿米神經(jīng)有病才會去算命?!叭绻覀儼选缸悠桨病斪鞒D?norms),則會對那些生產(chǎn)不順的‘偏差’母親造成極大的壓力甚至是污名?!盵12]阿米本應是被同情被安撫的對象,卻自愿變身為倫理道德和男權(quán)社會的替罪羊?!耙氤蔀槿诵缘摹⒗硇缘暮蜕鐣拇嬖?,把性行為納入婚姻關系中并且養(yǎng)育合法的后代,才是合乎它的本性的?!盵13](P479)兩人共同背叛了社會倫理,又進入社會秩序當中成為夫妻,卻只有阿米一人被殘忍地剝奪天賦之權(quán),漱石的這種人物設定,是男權(quán)社會強加給女人的不幸,更是作家男性視角局限所生成的女性厭惡——因厭惡而剝奪女性的社會功能,剝奪女性區(qū)別于男性的生理優(yōu)勢。讓無辜的女性承擔男性釀下的苦果,這是建立在男權(quán)社會強加給女人的社會屬性——只有生育的女人才配稱得上女人,才有使用價值的思維定式。
從發(fā)表時間上看,上述三部作品的排序是《后來的事》(1909)《門》(1910)和《心》(1914)。將《后來的事》中三千代的孕而不成評定為懲罰似有武斷之嫌,也許作者本人也沒有清晰的意圖。到了《門》和《心》,漱石借男性之口(前者為算命先生,后者為丈夫)直接給了“報應”“天罰”之類冰冷殘酷的判罪,時代背景的影響不能忽視。明治時代的女性在《明治民法》(1898)、《高等女學校令》(1899)等國家規(guī)范、教育規(guī)訓的夾擊之下,集體無意識地被“賢妻良母”的目標引領,成為近代國民國家忠臣良民中的一員。雖然西方進步思想促發(fā)了明治末期“女學生”“新女性”的出現(xiàn),但影響甚微。具有深厚的漢學功底、同時受過西方文明洗禮的夏目漱石,通過文學描寫明治轉(zhuǎn)型期知識分子苦悶的日常和復雜的內(nèi)心,探討著自我與他者、男性與女性的關系。儒家思想的影響使漱石的人物形象有著強烈的道德潔癖,呈現(xiàn)出江戶時代思想殘留的前近代性。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更有借生育天職闡釋“女人難養(yǎng)”“女性原罪”這一落后觀念的嫌疑——在“文明開化”“富國強兵”的時代背景之下,漱石無情地剝奪了某些女性成為“賢妻良母”的可能性,她們因女性性的自然呈現(xiàn)而被判罪,又因女性天職的缺損而被殘酷地排除在國家秩序之外。中日關于夏目漱石女性形象的研究至少有半個世紀之久,從女性主義角度切入女性形象的并不在少數(shù),恕我孤陋,還沒有發(fā)現(xiàn)關注女性生育權(quán)問題的研究。學界的這種“未察覺是個問題”,或者默認、默許,才是最值得我們思索的。同樣涉及兩性關系問題的、學界影響較大的福柯的生命政治學說,其中的敘事策略也流露出無視女性存在的社會心理——一種“自然”的“女性不在場”——他們所假想的讀者是男性而不是女性,即男性權(quán)利話語在對同性進行言說。男性社會,也許女性并沒有被禁言,但我們說出來的已然是對方期待的話語,我們的主體聲音在哪里?
注釋:
①參見:石原千秋,漱石はどう読まれてきたか,新潮選書,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