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洋 經云晴 賈漢青 楊碩 杜曉晴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重視飲食健康。大家都希望吃到天然綠色的蔬菜,然而市場上蔬菜的綠色程度卻難以得到絕對保證,使用藥物蔬菜早熟、保持新鮮的不良事件經常被曝光。無論賣家保證得多么絕對綠色,仿佛都不容易使居民安心。而如果蔬菜是居民“親眼看著、親手種著”長大的,一切都變得很有說服力。
更值一提的是,近幾年公眾對“養(yǎng)成類”活動尤其青睞,蔬菜創(chuàng)造營的“云種菜”正契合流行趨勢。對有想法自己種菜或者想吃絕對綠色蔬菜,但缺少管理時間、地點以及經驗的城市工作居民來說,“云種菜”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很好的解決了他們面臨的問題,因此有很大的市場。
與此同時,“蒜你狠”“姜你軍”“某地蔬菜產品大量滯銷”之類的新聞層出不窮,與之對應的居民吃不起菜、農民入不敷出的現象也時常發(fā)生。這類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合理的供求聯系。而通過“云種菜”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可以把居民與農戶直接對接起來,農戶根據居民的蔬菜需求合理規(guī)劃種植規(guī)模,降低生產風險,促使收益最大化。此外,居民與農戶的直接對接,減少了流通環(huán)節(jié),有效避免中間商賺取太多差價,農戶過低價賣出、居民較高價買入以及部分商人囤積居奇的現象,優(yōu)化供求,使居民吃得放心,農民種得開心。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和電腦的世界普及化,人們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和次數越來越多。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服務工具,在這個基礎上網絡營銷便逐漸開始發(fā)揮其強大的市場作用。在中國網絡已經成為繼電視媒體和報紙的第三大媒體,成為一個巨大的宣傳平臺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為網絡營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企業(yè)而言,傳統(tǒng)的營銷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有社會發(fā)展中市場的需求,面對企業(yè)對農產品的采購,電子商務采購已是首選的方式,傳統(tǒng)的電子商務營銷方式為B2B、B2C、C2C的模式,每種方式要根據企業(yè)的不同、產品的客戶群、市場的定位對電子商務實現的方式進行選擇。網絡營銷既可以為企業(yè)節(jié)約成本,又可以為農民及時銷售蔬菜。
我國農業(yè)信息科學技術整體水平比較落后。電子商務是新興的營銷模式,依托于大數據分析,科技對三農方面的良性發(fā)展,這一部分做的尚未完善。同時農業(yè)信息咨詢服務和信息技術產業(yè)化水平低。不能滿足農業(yè)生產和銷售等多方面對信息的要求?;A設施相對薄弱。盡管家電下鄉(xiāng)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電腦在我國農村的普及率,但是其普及率明顯低于城市,更多的農民愿意投入資金。更換電視等相關生活家電,而不愿意購買電腦。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我國農村現在寬帶的普及率還是很低。上網費用較高。雖然中國網民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農村上網用戶數量仍有待提高,還存在較大的缺口。同時我國電子商務三農網站數量仍然占比較少,這也就意味著農民在進行農產品交易的時候,面對信息不對稱,而這就是造成了農產品,賤賣貴買中間商賺差價的現象。人才資金和運營資源的缺乏是制約我國當下三農電子商務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國人才和資金的流向往往會偏向于那些投資周期較短,能夠立馬見到收益的項目。很少有資金和人才愿意往三農這個方向發(fā)展。對于中國大部分線下傳統(tǒng)企業(yè)而言,他們在電子商務運營方面都存在著短板。同時,作為農業(yè)生產者和經營者而言,本來利潤就很低。同時又缺乏對電子商務的認識,所以電子商務在三農這個方面資金投入量很少。
依托鄭州中心城市,人們對生活質量追求的逐步提高以及高消費人群對食品安全意識的逐步加深,建立網上合作平臺,將居民與農戶之間的有效聯系,通過網絡這一平臺聯系起來,為每一個居民提供專門的賬戶密碼,通過網點的建立,使居民農戶以及用戶的需求能夠得到及時的反映。并且,項目負責人能夠根據反饋及時調整調整策略。在各個網站建立反饋平臺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客戶端,在公司項目網站設立專門留言項目,盡量在項目運行的前期能夠盡快全面的取得有效信息。依托各種新媒體平臺,比如微博客戶端,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各種能夠有效接近消費群體的渠道,對那些關心蔬菜質量的人進行精準的推廣。與這些平臺的運營人進行聯系,把握消費群體的心理需求以及消費習慣。做好項目宣傳工作,同時線上線下宣傳進行有效的結合。
加大宣傳力度,與各種網絡平臺的廣告商進行合作,同時可以考慮一些電視,廣播廣告投放,通過廣告使人們對這個項目有進一步的了解。完善服務平臺,加大服務力度,同時對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提高人們在項目的推廣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服務大眾。建立自己的冷鏈運輸管理系統(tǒng),對一些對蔬菜有高要求,高標準的人群進行精準配送。建立公司自己的科研機構。能夠幫助農民在種菜的同時更好地培育出高品質的蔬菜,同時與當地的一些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對種子進行培育,將種子分發(fā)給一些有意愿,有要求,肯配合的農戶。運用大數據對蔬菜培育度以及蔬菜的長勢和質量進行實時監(jiān)控數據分析以及整理。
準備融資上市,通過吸納社會資金進入到項目中來可以給項目增加更大的活力。在進行融資上市的同時,做好公司項目的風險評估,發(fā)展過程中可以進行股權激勵分配。對一些有經驗資歷老的員工基于股權分配獎勵,發(fā)行股票之后,公司要對發(fā)行股票的數量,價格進行嚴格的把控。同時,通過借助當下知識經濟時代的快車道,實現由原來的生存創(chuàng)業(yè)到未來的生態(tài)創(chuàng)業(yè),使項目整個運營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圈。通過云種菜構建整個智慧農業(yè)體系。將傳統(tǒng)的農業(yè)與第三產業(yè)服務業(yè)相結合,在推進民眾在項目進行的同時發(fā)展一些莊園旅游業(yè)。
首先,市場風險:
對于本項目而言,企業(yè)尤其是大學生創(chuàng)立的企業(yè)由于運營初期由于缺少資金來源、資金渠道,同時初期的較高的資金投入也使得項目運行初期入不敷出的情況出現,因此在運營過程中往往存在資金流動性不足的問題,財務風險較高。
應對策略:
1.尋找合適的資金來源,同時運用正確的投資策略合理使用資金,對成本、收益進行量化分析,開源節(jié)流,實現最大盈利。
2.完善財務信息管理監(jiān)督系統(tǒng),采集統(tǒng)計企業(yè)財務信息,監(jiān)督管理企業(yè)經濟活動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同時提高決策效率。
其次,經營風險:
1.區(qū)域性自然災害、運輸管制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存在,導致企業(yè)運行過程中存在發(fā)生概率較小而后果較為嚴重的風險事件。而這種風險事件是公司盈利過程中必然需要承擔的風險。
2.操作風險導致數據分析預測有誤進而使得農民受到損失,從而導致社會信用風險以及用戶流失。
3.我國水果蔬菜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環(huán)節(jié)上的損失率約為25%-30%,運輸過程中蔬菜腐爛變質、質量差異較大的問題易于導致用戶流失。
應對策略:
1.自然災害、運輸事故等產生的重大損失,應與前期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轉移風險。
2.誠信經營,完善服務,同時通過科學手段提升數據分析精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客戶利益。
3.外包軟件前期采集信息對乙方進行合理評價標準,結合自身財務狀況選擇最具性價比的企業(yè)進行合作。同時完善雙方合同的權利與義務,最大限度減少外部操作風險所導致的損失。
4.誠信經營,以優(yōu)質服務滿足客戶期待,對因運輸造成的果樹破損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