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偉森 李建峰
【摘要】融媒體時代,因新聞侵權引發(fā)的法律糾紛呈增長趨勢,嚴峻的現(xiàn)實倒逼新聞傳播者思考如何避免新聞侵權糾紛發(fā)生。通過以詳盡的數(shù)據(jù)展示全國以及河南省新聞侵權糾紛涉訴狀況,結合有關新聞侵權法律法規(guī),提出新聞傳播者應對新聞侵權糾紛的法律策略。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者;侵權糾紛;涉訴狀況;預防糾紛;法律策略
融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進行信息的制作、發(fā)布和傳播,與此同時,因新聞侵權引發(fā)的法律糾紛也呈逐年上升狀況。筆者對新聞侵權糾紛涉訴狀況進行統(tǒng)計與調研,用詳盡的數(shù)據(jù)展示全國以及河南省新聞侵權糾紛狀況,思考如何避免新聞侵權糾紛,學習預防新聞侵權糾紛法律策略已成為新聞傳播者的必修課。
一、融媒體時代新聞侵權糾紛狀況
(一)全國新聞侵權糾紛涉訴狀況[1]
2021年3月筆者為調查了解全國新聞侵權糾紛涉訴狀況,以“新聞侵權”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進行裁判文書查詢。2015年涉及新聞侵權裁判文書有54件,2016年有85件,2017年有146件,2018年有345件,2019年有459件,2020年有92件(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案件量不能反映正常趨勢)。清晰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近年來因新聞侵權而引發(fā)的糾紛呈逐年增多趨勢。以2019年為例,在459件涉新聞侵權裁判文書中,新聞傳播者作為起訴方和被起訴方的占417件,作為第三人或其他情況42件。其中新聞傳播者作為起訴方的案件有187件,法院對新聞傳播者的部分訴求的支持率為45%,也就是說勝訴率不到一半。新聞傳播者作為應訴方案件有230件,應訴方敗訴比率為45.65%??梢?,新聞傳播侵權糾紛一旦涉訴,新聞傳播者勝敗比率基本各占一半,這從側面反映出新聞傳播者面臨的嚴峻問題,提高法律素養(yǎng)預防新聞傳播法律糾紛刻不容緩。
(二)河南新聞侵權糾紛涉訴狀況[2]
近年來,河南新聞傳播者侵權糾紛也在不斷增加,新聞傳播者的被動狀況更為典型。筆者共搜索到河南省涉及“新聞侵權”的裁判文書36條,新聞傳播者作為起訴方的僅為1件,且以撤回起訴結案。新聞傳播者作為應訴方的為35件,支持起訴1件,部分支持起訴22件,起訴撤回11件,其他1件。從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新聞侵權涉訴糾紛中新聞傳播者敗訴比率高達65.7%,比全國平均敗訴率高出20個百分點。這說明河南新聞傳播者應當注意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不可預判性,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輿情擴散方向背離初衷的可能性,增加了預防新聞侵權的難度。目前,新聞侵權已經(jīng)成為新聞界和法學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河南新聞傳播者必須改變被動應訴和不善于用法律手段維權的現(xiàn)實狀況。
(三)融媒體時代倒逼新聞傳播者提升法律素養(yǎng)
目前部分新聞媒體在報道態(tài)度、報道內(nèi)容、報道體裁和話語轉換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新聞專業(yè)主義缺失。一方面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新聞傳播者對風險的把握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另一方面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高時效、碎片化和顛覆性特點,使新聞傳播者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糾紛與風險。與此同時,融媒體時代新聞受眾的隱私保護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不斷提高,以前擦邊球式的新聞報道方式,有可能被現(xiàn)在的新聞受眾視為侵權。復雜的環(huán)境與新的挑戰(zhàn)倒逼新聞傳播者提升法律素養(yǎng),預防新聞侵權糾紛。
二、關于新聞侵權的法律規(guī)定
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傳播者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因過錯侵害他人的合法權利,依法應當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的行為。[3]雖然新聞侵權構成要件、情形和救濟手段沒有專門的新聞法予以界定,但刑法、民法和各類司法解釋中有關于新聞侵權的零星規(guī)定。這無疑增加了新聞傳播者學習相關法律知識的難度。為方便新聞傳播者了解相關法律規(guī)定,筆者把在新聞傳播中的侵權后果嚴重程度從高到低分為刑事犯罪行為、治安違法行為、民事侵權行為。
(一)新聞傳播糾紛可能引發(fā)的刑事犯罪責任
刑事犯罪行為是違反《刑法》的行為,也是新聞侵權導致的最嚴重后果。以前新聞傳播糾紛引發(fā)刑事犯罪的罪名主要集中在侮辱罪、誹謗罪、尋釁滋事罪三個罪名。2021年5月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逝世,個別網(wǎng)民因在網(wǎng)上發(fā)布侮辱袁院士的信息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4]該行為符合侮辱罪構成要件。我國第十一個刑法修正案自2021年3月1日開始施行后,筆者認為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可能成為新聞傳播中容易涉及的主要罪名之一。2021年7月,一名旅游博主在衛(wèi)國戍邊英雄墓碑旁擺不雅pose拍照,公安機關對其以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立案。[5]
(二)新聞傳播糾紛可能引發(fā)的治安違法責任
治安違法行為是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危害較輕達不到刑事犯罪程度的,一般通過治安處罰來處理。袁隆平院士逝世當天,一名18歲少年連發(fā)三條侮辱袁隆平院士的言論,8分鐘后該少年把不當言論刪除,但已經(jīng)引發(fā)部分網(wǎng)民跟風留言,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后這名少年被公安機關處以行政拘留五日處罰。[6]有人問同樣的侮辱袁隆平院士的言論,為何有的承擔刑事責任,有的卻僅被治安處罰。關鍵在于情節(jié)輕重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不同。
(三)新聞傳播糾紛可能引發(fā)的民事侵權責任
民事侵權責任是新聞侵權的主要“領域”。司法實務新聞傳播中侵犯公民人格權等較為多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賀小榮說,2019年全國法院審理人格權糾紛案件高達17萬件,比10年前增長近十倍。[7]侵犯公民人格權糾紛案件在新聞傳播領域主要體現(xiàn)在侵犯公民的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筆者下面重點闡述《民法典》關于這方面的規(guī)定。
關于新聞傳播的一般性要求在《民法典》中有所體現(xiàn)。有人把《民法典》形象地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因為它關注著人們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自然也包括新聞傳播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就致力于《民法典》的編纂,其間經(jīng)歷多次波折,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經(jīng)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該法要求民事主體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也對新聞傳播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一條規(guī)定了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第九百九十九條考慮到由于新聞媒體還肩負著揭露社會不公、抨擊不法現(xiàn)象等社會監(jiān)督責任,又賦予了新聞傳播者一定的抗辯權。
新聞傳播常涉及的肖像權在《民法典》中有專門規(guī)定。筆者根據(jù)第一千零一十九條精神總結常見侵害肖像權行為如下:未經(jīng)允許使用“換臉”技術偽造他人形象或者惡“P”他人照片;跟蹤偷拍他人;未經(jīng)允許將攝影作品公開發(fā)表等。同時,《民法典》也在努力尋求公民的肖像權保護與新聞傳播者報道新聞客觀需要的平衡點,防止公民濫用肖像權而產(chǎn)生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因而對肖像權進行一定的限制。這一精神體現(xiàn)在第一千零二十條。例如為公共利益可實施以下行為:新聞記者為報道醫(yī)生抗疫感人事跡而刊登其照片;美術學院在日常教學中對公開發(fā)表的肖像權人的肖像進行臨摹;公安機關為追逃犯而發(fā)布通緝犯的照片等。需要提醒的是,自然人聲音的保護也有明確依據(jù),參照適用肖像權。
新聞傳播容易侵犯的名譽權在《民法典》中也有要求。名譽權概念體現(xiàn)在該法第一千零二十四條。當名譽權與輿論監(jiān)督產(chǎn)生矛盾時,法律也努力維持兩者平衡?!睹穹ǖ洹返谝磺Я愣鍡l對名譽權進行限制性規(guī)定,從立法層面平衡新聞自由和輿論監(jiān)督,規(guī)定了新聞報道侵權的一般免責事由。新聞傳播者應當滿足第一千零二十六條規(guī)定的認定是否盡到對信息的合理核實義務。[8]同時,新聞傳播者發(fā)表的文學、藝術作品,只要不是以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即使有人對號入座認為其中的情節(jié)與該特定人情況相似,也不應當承擔民事責任。[9]《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六條對于新聞傳播者非常重要,一旦涉及訴訟或糾紛,既是審查新聞傳播者是否盡到合理核實義務的標尺,也是新聞傳播者的抗辯事由。
新聞傳播中容易觸及的隱私權在《民法典》中同樣有界定。第一千零三十二條第一次明確“隱私”概念?!睹穹ǖ洹吩谂ζ胶獗Wo個人信息與維護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積極建構自然人與新聞傳播者之間的基本權利義務框架。新聞傳播者報道處理個人信息的,不能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雙方當事人的約定,同時獲得自然人同意,并告訴傳播新聞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第一千零三十六條需要新聞傳播者認真學習,該條規(guī)定了傳播公民信息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例如,自然人或者監(jiān)護人同意范圍內(nèi)合理實施的行為。
新聞侵權構成要件、責任主體、責任方式在《民法典》中有原則性體現(xiàn)。民事侵權構成一般有四個要件:主觀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司法實踐中最容易有爭議、最難判斷的是主觀過錯。民事侵權既可能適用過錯責任,即侵權行為人存在過錯的情況下,當事人才承擔賠償受害人損失責任;也可能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即推定行為人有過錯。新聞侵權是民事侵權的一種,也應當符合民事侵權的構成要件??紤]到新聞傳播的特殊性,新聞作品如果僅停留在新聞傳播者的創(chuàng)作階段不應當視為侵權。作品的正式發(fā)表是認定新聞侵權責任的前提。《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明確了責任主體。因工作原因報道信息構成侵權的,應當由單位承擔責任。新聞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后,可以再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10]
三、新聞傳播者應對侵權糾紛的法律策略
新聞法律法規(guī)是新聞傳播者做好新聞傳播工作的行為依據(jù)。新聞傳播者應當自覺學習與新聞傳播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了解新聞法律法規(guī)的內(nèi)涵、要素、實質和法律精神,才能夠減少工作中犯錯的可能性。
新聞傳播者要把真實性作為新聞的生命,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現(xiàn)實中的一些新聞傳播糾紛是由于新聞傳播者在采訪報道和傳播中沒有遵守新聞從業(yè)原則而導致的。違反新聞從業(yè)道德的行為,既侵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可能引起糾紛。2016年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一則《百度“有毒”:〈一個死在百度和部隊醫(yī)院之手的年輕人〉點燃了朋友圈》的新聞事件。百度平臺由于提供了不客觀的治療癌癥的信息,耽誤了一名年輕大學生癌癥治療的寶貴時間,大學生去世前在網(wǎng)上寫出經(jīng)歷后,引起不少公眾對百度平臺的譴責??梢姛o論平臺多么強大,客觀真實是信息傳播的最基本要求。
在報道中,新聞傳播者要做到報道前充分告知相關當事人,既是對當事人的尊重,也是對自身的保護。當事人是事件的親身經(jīng)歷者,比傳播者更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當事人提前審閱稿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新聞傳播者對稿件進行把關,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爭取當事人對新聞傳播報道的支持。倘若不履行告知義務,一旦形成網(wǎng)絡輿情對當事人造成負面影響,當事人很可能把矛頭對準新聞傳播者,容易引發(fā)新聞傳播侵權糾紛。
隱私權是新聞傳播者容易觸碰的“敏感領域”。隱私包括個人的年齡、體重、家庭成員、收入狀況、戀愛婚姻情況、工作內(nèi)容、交際范圍等。2020年7月重慶一則新聞報道了沙坪壩區(qū)某倉庫進口蝦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某營銷公司將一萬多名購蝦顧客個人信息發(fā)布在微信公眾號上,造成嚴重影響。其中一顧客將該營銷公司告上法庭。該案是首例涉新冠肺炎疫情侵犯自然人隱私權糾紛案。同年12月渝北區(qū)法院判決被告公開道歉,并賠償原告精神損害賠償金1元。[11]該案例說明即便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法治社會也在尋求大數(shù)據(jù)聯(lián)防聯(lián)控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之間的平衡。新聞傳播者要格外注重隱私保護,嚴格把握新聞報道的界限。
免責事由是指基于法律規(guī)定或合同約定,當事人對其侵權行為不承擔責任的事實和理由。新聞傳播者具備一些條件時可以減輕或免除其侵權責任?!睹穹ǖ洹芬话阌邪祟惷庳熓掠?,但由于新聞傳播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自甘風險、自助行為、過失相抵這五類免責事由較難適用新聞傳播侵權。但受害人故意、第三人原因、不可抗力則很有可能成為新聞侵權糾紛的免責事由。中國人民大學楊立新教授認為,民法典規(guī)定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目的就是給民事主體以更多、更寬的行為自由。[12]
曾因一篇批判鴻茅藥酒的文章被跨省抓捕的譚秦東醫(yī)生,在取保候審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后再寫文章會注意,咨詢法律專家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為社會進步多做貢獻。[13]新聞傳播者在遇到復雜法律問題時應當多聽法律專家的處理意見。對于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應主動承認錯誤,盡可能通過自己的補救措施讓對方諒解。對于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善于運用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們要堅信“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偉的大廈,庇護著我們大家”。
參考文獻:
[1]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全國新聞侵權裁判文書[EB/OL].https://wenshu.court.gov.cn/.
[2]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河南新聞侵權糾紛文書[EB/OL].http://wenshu.court.gov.cn/.
[3]顧然.新聞侵權的構成及其責任承擔[J].法制與社會,2010.
[4]金湖縣公安局情況通報[EB/OL].https://mi.mbd.baidu.com/r/swqbnqnnAQ?f=cp&v=1703ee529a1941d8.
[5]正義網(wǎng).旅游up主在戍邊英雄墓碑旁擺pose,檢方介入!永久封號![EB/OL].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60596753956939.
[6]18歲男子發(fā)布侮辱袁隆平言論,被日照警方拘留5日[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6205186577302158cwfr=spider&for=PC.
[7]王俊.專訪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賀小榮:將加強肖像權、聲音和個人信息保護「N」.新京報,2020-03-04.
[8]崔堯,劉徐州.責權邊界重構:民法典對新聞工作的影響研究[J].中國記者,2020.
[9]楊立新.民法典新規(guī)中15條法律要點解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
[10]趙中華.民法典視角下的物業(yè)服務企業(yè)侵權責任[J].中國物業(yè)管理,2020.
[11]杜蕓逸.渝北法院審結首例涉“新冠肺炎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糾紛案[EB/OL].https://cqfy.chinacourt.gov.cn/artide/detai/2020/12/id/5672422.shtml.
[12]楊立新.給民事主體更多更寬行為自由[N].檢察日報,2020-06-08.
[13]吳躍偉,趙孟,劉楚.吐槽鴻茅藥酒的譚秦東:曾想認罪換輕判,取保時以為是認罪書[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8077819042975062&wtr=spider&for=PC.
(司偉森為鄭州大學體育學院講師;李建峰為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主任記者)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