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仙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4地質隊,安徽 池州 247000)
安徽池州許橋銀礦是長江中下游銀金屬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礦山坐落于安徽安慶-貴池礦集區(qū),安徽池州許橋銀礦礦產資源豐富,儲量較多,屬于大型銀礦,并且礦區(qū)銀礦品位較高[1]。自20世紀80年代出就有多個地質勘查機構組織相關人員對安徽池州許橋銀礦開展了地質勘查,1987年洪鎮(zhèn)幅、懷寧幅同時開展了重砂測量,查明了安徽池州許橋銀礦的主要含礦建造構造和成礦地質背景;1993年在綜合研究區(qū)域及礦區(qū)現(xiàn)有地質礦產資料基礎上,在安徽池州許橋銀礦區(qū)內開展1/10000地質礦產填圖大致查明區(qū)內變質砂巖、透閃石綠泥石片巖、安山巖、石英脈等地層、巖石的分布、變化及其含礦性、與銀礦成礦關系。雖然取得了眾多安徽池州許橋銀礦勘查成果,但是目前沒有系統(tǒng)的總結出礦山勘查研究進展,并且對于該礦山深部找礦也沒有理論研究,為此提出安徽池州許橋銀礦勘查研究進展與深部找礦預測。此次對前人相關地質勘查研究成果對安徽池州許橋銀礦勘查研究進展進行總結,并且對于礦山深部找礦預測提出相關意見與建議,為安徽池州許橋銀礦地質勘查及深部找礦預測提供理論依據(jù)。
此次根據(jù)安徽池州許橋銀礦勘查資料,對其在基礎地質、物探以及化探方面的勘查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分析,大致查明了安徽池州許橋銀礦成礦時代、地質構造特征以及礦石化學特征,下表為安徽池州許橋銀礦勘查研究進展示意圖。
以下將對基礎地質、物探以及化探三個方面的勘查研究進展進行詳細表述。
圖1 安徽池州許橋銀礦勘查研究進展示意圖
在收集、綜合分析研究前人相關地質成果資料的基礎上,通過1:5萬、1:1萬礦產地質調查和異常檢查,已經查明了安徽池州許橋銀礦成礦時代,早期成礦與第一階段(140Ma~150Ma)的侵入巖有關,主要以鈣堿性閃長巖類巖體為主,主要為高鉀鈣堿性閃長巖-花崗閃長(斑)巖,包括銅山銅礦、安子山銅鉬礦、許橋-烏谷墩銀鉬多金屬礦、拋刀嶺金礦、馬頭銅鉬礦等。成礦類型以矽卡巖型為主,次為斑巖型。成礦系列包括矽卡巖型銀礦床、斑巖型銀礦和斑巖性銀礦;而晚期成礦規(guī)模相對較小,主要與第二階段(120Ma~130Ma)花崗巖相關,花崗巖主要富硅富堿,具高分異花崗巖成因,包括黃山嶺銀礦和烏谷墩銀礦化。成礦類型主要為矽卡巖型,成礦系列為矽卡巖型-熱液充填型銀為主。
安徽池州許橋銀礦物探勘查工作的開展,基本查明了礦山地質構造特征。安徽池州許橋銀礦裂構造較發(fā)育,主要發(fā)育有北東向、南北向斷裂。其中以北東向組最為發(fā)育,是安徽池州許橋銀礦最主要的控礦和容礦構造。北東向斷裂構造:順層理面發(fā)育,產狀與層理基本一致,斷裂的走向為北東向,傾向北西或者南東,傾角一般很陡,在70°~85°,至少經歷了兩期的活動。較為典型的是安徽池州許橋銀礦賦礦斷裂,該斷裂寬度5m~6m,其間有3-4條走向近于平行的含金石英脈,斷裂產狀310°~330°∠75°~80°,斷裂面上觀察到的擦痕線理基本垂直滑動面走向,可能為早期縱彎褶皺作用的產物,指示早期有垂直滑動面或層面走向的應力作用。同時,垂直裂面上發(fā)育皺紋線理,產狀為65°~70°∠80°,線理傾角基本為垂直;除了發(fā)育皺紋線理外,還發(fā)育有近于水平的擦痕線理,表明斷裂發(fā)生過剪切走滑,根據(jù)各類線理的運動學特征分析,走滑的方向既有左行,也有右行。安徽池州許橋銀礦物探勘查資料顯示,安徽池州許橋銀礦早期在剪切應力作用下為左行,晚期在變形帶中剪切和斷裂的作用下為右行走滑。斷裂中含銀石英脈寬度不一,厚度變化大,一般20cm~30cm,大者2m,小者1cm~2cm。石英脈主要為白色,少有淺灰色,含有黃鐵礦,銀礦自形立方體狀,大小0.1mm~1mm不等,風化后留下銀礦充填的晶洞。石英脈銀品位變化大,一般6-10×10-6,沿走向數(shù)米或變?yōu)椴缓y。石英脈兩側可見發(fā)育寬度不等的片理化帶,寬度一般10cm~30cm不等,也常有銀礦化。
南北向斷裂:南北向斷裂或裂隙在礦區(qū)較為發(fā)育,根據(jù)南北向石英脈的發(fā)育程度大部分為節(jié)理和裂隙,真正與礦化有關的斷裂構造為礦區(qū)北部的斷裂,斷裂控制長約300m,系沿北北西和北北東兩組共軛裂隙追蹤而成,總體走向南北,傾向西,傾角65°~85°不等,斷裂南段有老窿,其間充填的石英脈寬度20cm~50cm不等,石英脈含金極不均勻,局部含金最高為0.78×10-6,北端充填有黃鐵礦化霏細斑巖,霏細斑巖產狀為300°∠85°,斑巖上盤充填有寬約20cm石英脈,下盤發(fā)育有細脈狀石英脈。屬張性斷裂。
根據(jù)安徽池州許橋銀礦化探勘查工作資料,基本明確了安徽池州許橋銀礦礦石化學成分以及特征,礦石中有益金屬元素僅為銀金屬元素,其它鐵、銅、鉛、鋅、鋁、錫等均未達到共伴生標準,從土壤地球化學數(shù)據(jù)分析,銀與銅和鐵金屬具有正相關性;礦石中其它非金屬元素主要為SiO2,含量占95%以上。銀金屬元素異常在礦區(qū)分布廣泛,大多異常濃集中心明顯,具三級濃度分帶,單點異常最大值達1967×10-9。銀單元素異常多數(shù)呈條帶狀或橢圓狀,少數(shù)呈港灣狀或不規(guī)則狀,長軸走向北東,全部異常總體也呈北東走向分布。
此次根據(jù)安徽池州許橋銀礦深部構造控礦規(guī)律,將安徽池州許橋銀礦深部礦床分為矽卡巖型銀礦、斑巖型銀礦、低溫熱液型銀礦三種,其中矽卡巖型銀礦主要受巖漿熱液條件成礦,褶皺構造線總體上呈北東向展布[2]。成礦時代基本為晚侏羅世151Ma,中酸性巖漿巖侵入泥盆系五通組至二疊系棲霞組之間碳酸鹽巖建造中,圍巖蝕變主要有大理巖化、矽卡巖化、硅化。斑巖型銀礦位于下?lián)P子坳陷褶皺帶中部的北東向褶斷隆起區(qū),懷寧凹陷斷裂褶束的中段,周圍均為中、新生代斷陷盆地,構造復雜,屬“洪鎮(zhèn)帚狀構造”旋扭帶的一部分。月山閃長巖類巖體形式時代約在早白堊世139Ma,侵入三疊系和龍山組至黃馬青組之間碳酸鹽巖建造中,圍巖蝕變主要有大理巖化、矽卡巖化、角巖化[3]。燕山運動期間北北東向斷裂構造運動強烈,產生一系列壓扭性斷裂,晚期并有東西向斷裂構造及伴隨斷裂復活。成礦巖體主要為英安玢巖,成巖年齡為141Ma,在巖體接觸帶上形成脈狀、網脈狀、角礫巖型銀礦化,蝕變主要為巖體的絹云母化、硅化。
根據(jù)安徽池州許橋銀礦深部預測要素特征,對安徽池州許橋銀礦深部賦礦圍巖、巖石類型、巖石結構、成礦時代、成礦環(huán)境、構造背景以及礦物組合等找礦有利因素進行預測分析:①賦礦圍巖:灰?guī)r、大理巖、閃長巖、矽卡巖;②巖石類型:閃長巖、灰?guī)r;③巖石結構:全晶質中細粒半自形結構、微晶結構;④成礦時代:燕山早期;⑤成礦環(huán)境:受中生代三疊系碳酸鹽巖建造控制。
根據(jù)安徽池州許橋銀礦深部地質勘查研究成果,對其深部找礦標志進行預測分析,分析如下。
(1)構造標志:北東向斷裂構造及圍巖的層間斷裂構造;巖體及硅鋁質圍巖中裂隙構造。
(2)地層標志: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與志留系硅鋁質巖接觸部位;巖漿巖標志:高銀含量的花崗閃長斑巖體,隱爆角礫巖筒的存在是銀礦化富集的標志之一。
(3)化學標志:重、磁異??傮w均呈北東向展布,反映了結晶基底構造和斷裂構造特征。磁異??傮w北東向正磁異常,與含礦建造和燕山期侵入巖(隱伏)花崗閃長斑巖、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玢巖體對應,因此可以判定深部含礦建造大致分布范圍與埋深;通過以上對安徽池州許橋銀礦相關分析,以此完成了安徽池州許橋銀礦勘查研究進展與深部找礦預測研究。
安徽池州許橋銀礦的成礦地質條件得天獨厚,找礦工作大有可為,此次雖然對安徽池州許橋銀礦勘查研究進展與深部找礦預測進行了研究,但是研究內容仍存在不足,今后仍需在安徽池州許橋銀礦找礦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促進安徽池州許橋銀礦礦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