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洋
(中山市中醫(yī)院骨一科,廣東 中山 528400)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作為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微觀結構、骨量減少為主要表現,將增加骨脆性,誘發(fā)疏松性骨折病變[1]。骨折作為老年性OP常見并發(fā)癥,愈合率低且預后較差,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威脅較大,故積極預防老年性OP患者骨折的發(fā)生顯得尤為重要[2]。目前OP患者合并骨折危險因素尚未完全明晰,而這也限制OP性骨折預防工作的開展[3]。鑒于此,本研究將分析老年性OP患者發(fā)生骨折的危險因素,以利于制定相關預防措施。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11月~2019年10月我院治療的老年性OP患者100例,依據是否合并骨折分為無骨折組(48例)、骨折組(52例)。其中無骨折組男38例、女10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3.45±4.10)歲;骨折組男17例、女35例,年齡60-90歲,平均年齡(82.14±5.20)歲。研究獲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納入標準:①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②精神狀態(tài)良好,可進行正常溝通、交流者;③年齡≥60歲者;④肝、腎功能良好者;⑤入選者均經雙能X線吸收法對腰椎、髖部骨密度進行測定,OP診斷標準:T≤-2.5。(2)排除標準:①近12個月內接受過降鈣素、活性維生素D及雙磷酸鹽等治療者;②長期臥床者;③合并惡性腫瘤;④合并胃潰瘍、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影響骨密度疾病者;⑤患有皮膚疾病,無法進行陽光照射。
收集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女性絕經年齡、體重、身高、女性產次、Ca2+)、病史(吸煙、既往骨折史、缺乏陽光照射、服用鈣劑、長期服用激素)及不同部位BMD(左股骨、右股骨、L2-4)。依據身高、體重計算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采用EXCEL表格對所收集的數據加以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骨折組女性患者、缺乏陽光照射比例、年齡、女性絕經年齡、女性產次高于無骨折組,服用鈣劑比例、Ca2+及腰椎的BMD低于無骨折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老年性OP患者并發(fā)骨折單因素分析[n(%)]
表2 老年性OP患者并發(fā)骨折單因素分析(±s)
表2 老年性OP患者并發(fā)骨折單因素分析(±s)
?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性別、缺乏陽光照射、年齡為老年性OP患者并發(fā)骨折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見表3。
表3 老年性OP患者并發(fā)骨折多因素分析
近年來我國老齡化日益嚴峻,同時由于飲食結構的不合理以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臨床上OP患者占比逐漸增大。OP屬于全身代謝性骨病,患者骨質量、骨密度下降,改變骨強度,在輕微外力作用下誘發(fā)骨折[4]。老年性OP患者合并骨折后,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骨骼功能外,增加患者生理痛苦,故對OP患者并發(fā)骨折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正確認識,有助于實施有效的預防措施,進而降低老年性OP患者骨折發(fā)生率[5]。
本研究分析老年性OP患者發(fā)生骨折的危險因素,研究結果得出,骨折組女性患者、缺乏陽光照射比例、年齡、女性絕經年齡、女性產次高于無骨折組,服用鈣劑比例、Ca2+及腰椎的BMD低于無骨折組,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性別、缺乏陽光照射、年齡為老年性OP患者并發(fā)骨折獨立危險因素。在30-35歲時女性骨量達到高峰,隨后骨量逐漸下降,女性絕經后及老年患者骨量丟失較快,內分泌功能減退,影響內源性雌激素分泌,打破機體骨重建平衡,導致骨形成率低于骨質吸收率,致使骨折率隨之增高[6]。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微量元素及鈣缺乏,骨骼致密度降低,強度變弱且脆性增加,同時由于老年患者戶外活動及體能鍛煉減少,降低四肢協(xié)調能力及視覺敏感度,進而增加跌倒風險,提高骨折發(fā)生幾率[7-8]。皮膚經陽光中紫外線照射后于機體內部產生光生物學作用,促進皮膚合成活性維生素D,對鈣、磷代謝進行調節(jié),利于腸內鈣物質吸收,于骨中沉積,促使骨量形成。
綜上所述,年齡、性別BMD降低及缺乏陽光照射為老年性OP患者發(fā)生骨折危險因素,老年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日常生活中需加強陽光照射,以有效預防骨折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