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fā)起組在上海成立后,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陳獨秀函約在廣州建立共產黨、青年團的組織,譚平山等人起而響應。此時,共產國際來華代表也派米諾爾、別斯林到廣州,幫助建立黨組織。米諾爾、別斯林在廣州與幾位無政府主義者接觸,并于1920年成立了“廣東共產黨”。
1920年12月,陳獨秀應廣東省長陳炯明之邀,來廣東任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長,并指導廣東的建黨工作。陳獨秀抵達廣州后,將他所起草的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專政的“黨綱”,交給“廣東共產黨”的成員們討論。無政府主義者反對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等條文。經過多次激烈討論,意見也未能統(tǒng)一。最終,無政府主義者宣布退出共產黨組織。
1921年春,陳獨秀、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及米諾爾、別斯林等人“開始成立真正的共產黨”。起初時,共有成員9人,由陳獨秀擔任書記,后由譚平山繼任。作為中國共產黨在國內最早建立的六個地方組織之一,廣東黨組織的成立,猶如茫茫霧海中的燈塔,給華南帶來了新的曙光。又如春雷炸響,為南粵大地送來春的消息。
“上世紀20年代初,陳獨秀三次南下廣州,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三臨廣東,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主持創(chuàng)建廣東共產黨早期組織;二是主持黨的領導干部會議,醞釀與國民黨合作;三是主持召開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的策略方針。這都是中共歷史上的大事?!睆V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巡視員陳弘君說,回顧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歷史,特別是廣東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歷程,陳獨秀是一位不容回避的重要歷史人物,“一定要寫上一筆”。
1920年底,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負責人陳獨秀,應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陳炯明邀請,到粵任廣東省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長。臨行前,陳獨秀征詢李大釗意見,李大釗表示贊同,認為既可以將新文化和社會主義思潮帶到廣東去,又可以在廣東發(fā)動共產主義者組織。12月17日,陳獨秀離滬赴粵。
譚平山等人決定籌辦出版《廣東群報》。在籌辦過程中,譚平山曾去信同陳獨秀取得聯(lián)系,征詢意見,希望得到他的指導。陳獨秀寫信熱情鼓勵,指出,廣州是我國重要的省城,在歷史上是革命策源地,曾多次起過先驅作用,做出過重要貢獻,而今更應順應歷史潮流,發(fā)揮更大作用。
陳獨秀在廣州市第十中學的這棟小紅樓里主持創(chuàng)辦了廣東省立宣講員養(yǎng)成所。圖/胡妍
陳獨秀還在《廣東群報》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敬告廣東青年》一文,向廣大青年朋友致以殷殷寄語。對廣東青年提出了六點希望:“希望萬萬不可錯過了機會”“希望諸君講求社會需要的科學”“希望諸君多多結合讀書會或科學試驗所”“希望諸君切切實實研究社會實際問題底解決方法”“希望諸君做勞動者的朋友”“希望諸君掃除廣州壞到無所不至的部分”。此后,陳獨秀陸續(xù)為《廣東群報》寫了不少文章。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社會主義批評》《女子問題與社會主義》《討論社會實際問題的引言》《討論無政府主義》等等。
南方醫(y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原院長、教授林雄輝表示,在陳獨秀的支持和指導下,《廣東群報》辦報宗旨十分明確,即改造社會,宣傳新文化運動,力促新社會早日實現(xiàn)?!稄V東群報》在宣傳馬克思主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評論時政以及與無政府主義論戰(zhàn)等方面充當了先鋒,成為廣東地區(qū)早期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及新思想的主要陣地。同時,以《廣東群報》為軸心,團結和影響了一批進步青年和學生。
陳獨秀到廣州,各界人士慕名而來,紛紛請他撰稿和去演講。陳獨秀的日程“逐日排滿”。據(jù)記載,單是1921年1月間,陳獨秀到廣州各類學校發(fā)表了7次大型演說。他運用馬克思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理論,分析和闡明了有關社會主義、教育、勞動運動、人生觀、婦女解放等問題。他撰寫大量的政論文章,在《廣東群報》《新青年》《勞動與婦女》等報刊上發(fā)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他在廣州這段時間共發(fā)表40多篇文章。
陳獨秀還利用自己的身份優(yōu)勢到大學、中專、中學和各團體講演,宣傳馬克思主義。陳獨秀在廣東高等師范學校作了《新教育是什么?》的報告,鮮明地提出他的政治主張是“要想改革社會,非從社會一般制度上著想不可。”1921年1月15日,陳獨秀在廣東公立法政學校演講《社會主義批評》,公開宣傳社會主義及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剖析無政府主義的弊端。1月29日在廣東省女界聯(lián)合會作《女子問題與社會主義》的報告,指出“社會主義不止解決婦女的問題,且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必要把社會主義作唯一的方針”,希望男女都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yè)。
無政府主義在廣東傳播較早,尤其在工人中較有影響。在廣東黨組織創(chuàng)立的過程中,無政府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分道揚鑣,堅持宣傳他們自己的理論觀點。陳獨秀對社會主義的宣傳,強調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必然性,引起無政府主義者區(qū)聲白的反駁。1921年1月15日,陳獨秀在廣東省公立法政學校作了《社會主義批評》的演講,對各種“社會主義”的理論觀點作了剖析;并著重批評了無政府主義,指出“無政府主義在政治經濟兩方面,都是行不通的路”。1月22日,無政府主義者區(qū)聲白在《廣東群報》發(fā)表《致陳獨秀先生書》,反對陳獨秀的觀點。一場關于無政府主義的論戰(zhàn)遂在《廣東群報》展開。
在這場論戰(zhàn)中,區(qū)聲白3次詰難,陳獨秀3次辯駁。內容圍繞革命道路、階級斗爭、國家制度、生產和分配、黨內組織原則和紀律等展開。1921年8月,陳以《討論無政府主義》為題,將這些信件在《新青年》雜志上全文發(fā)表,產生了全國范圍的影響,不少青年放棄了對無政府主義的信仰,轉投馬克思主義的懷抱。
1920年12月,陳獨秀到廣州后,迅速形成以他為中心,匯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物,如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和省立甲工學生阮嘯仙、周其鑒、劉爾崧、張善銘以及楊匏安等,他們一起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商議建立黨的組織。
近日,《小康》記者沿著北京路探尋陳獨秀到訪廣州的足跡,鐫有“太平沙”三字的門樓尚在,而當年的“太平沙回龍里九曲巷11號”,在穿越90年的歷史風雨滄桑后,已然不可考。當年在九曲巷11號住所,陳獨秀從窗戶可北眺白云山,遂為寓所起名“看云樓”,更深層次的意蘊為“看廣州風云”。這里是他三次在廣州期間,居住最久的一處地方。廣州青年聽說陳獨秀的到來,都想一睹這位“五四”主帥的風采,各校校長也紛紛拜訪。
而另一處位于越華路古樸深巷中的楊家祠(楊匏安舊居),是20世紀20年代中共廣東早期黨組織的重要活動場所,陳獨秀、楊匏安、譚平山等經常在此開會研究工作。木制書架和書桌、筆墨硯臺、煤油燈,又再現(xiàn)當年的工作場景。
譚平山曾說過,“陳獨秀一到廣州,不久就找到我,叫我任廣東教育委員會的副委員長,委托我組織共產黨在廣州的組織。”陳獨秀對譚平山、陳公博等人說:“現(xiàn)孫中山在廣東建立政府,正是開展民眾運動的好機會;為使民眾運動獲得發(fā)展,必須像上海、北京那樣,建立共產主義者的組織?!弊T平山同意陳獨秀的意見,認為今天“實在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黨組織,以宣傳和組織民眾,為振興中華做出努力”。
1921年春,經過認真醞釀、準備,陳獨秀、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及米諾爾、別斯林等組成新的廣東共產黨小組,即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由陳獨秀任書記(不久由譚平山繼任),以《廣東群報》為黨的機關報。當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時,原上海黨組織的成員沈玄廬、袁振英、李季正隨陳獨秀到粵工作,參加了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此外,包惠僧受上海黨組織派遣,于5月到穗見陳獨秀,也參加了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活動?;顒拥攸c主要在廣東省立宣講員養(yǎng)成所。
在廣州起義路維新橫路素波巷的廣州市第十中學校園里,一棟綠瓦紅磚的小紅樓靜謐安然。古色古香的牌匾上,“黨的光輝照萬代”的字樣令人心潮澎湃。這里是廣東省立宣講員養(yǎng)成所遺址,是中共廣東支部培養(yǎng)干部的教育機構,也是中國共產黨廣東第一個支部成立地址。如今在舊址內,仍擺放著一排排課桌椅,斑駁的墻壁訴說歲月的滄桑,黑板上仍留著“今日作文題——我們的歷史使命”。
1921年8月,陳獨秀在素波巷的這棟小紅樓里主持創(chuàng)辦了廣東省宣講員養(yǎng)成所,為黨培養(yǎng)了數(shù)百名干部,隨后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由譚平山任書記。這里發(fā)展了許多黨員,培養(yǎng)了許多干部,還一直作為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報《青年周刊》的通訊處,為廣東成為大革命的策源地做了組織上的貢獻。
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后,大力開展宣傳工作,積極培養(yǎng)革命骨干。一是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除黨小組成員之外,吸收了一批高、中等學校學生參加,共有會員80多名。二是通過廣東省教育行政委員會創(chuàng)辦了宣講員養(yǎng)成所,由陳公博任所長,譚植棠為教務主任,譚平山、譚天度等為教員,學習內容主要是革命理論和國語、歷史等。三是創(chuàng)辦注音字母教導團,由陳獨秀、譚平山、譚植棠等授課,在講解注音字母的同時,講授馬克思主義原理,學員大多為廣州市的中、小學教師。四是舉辦廣州機器工人補習學校,旨在提高工人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由譚天度和黃裕謙任班主任。五是創(chuàng)辦俄語學校,由米諾爾及其夫人任俄語教員,在教俄語的同時,向學員介紹馬克思主義原理、現(xiàn)代思潮、俄國概況和世界平民文學。
廣東省立宣講員養(yǎng)成所遺址。圖/胡妍
林雄輝教授認為,研究廣東早期共產黨組織的歷史及發(fā)展特點,對確立廣東早期黨組織在中國共產黨初創(chuàng)時期的作用與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廣東早期共產黨組織在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中的突出地位。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兩大陣地:《新青年》與《廣東群報》,都在廣州落地。二是陳獨秀指導與支持廣東建黨而形成的特殊地位。陳獨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先后親自參與了改組“廣東共產黨”,及改組后的“廣州共產黨”的主持工作。三是“一勞大”“團一大”相繼召開,由此推進全國工農運動走向高潮,使得廣州處于中國革命的中心地位。四是卓有成效的工作呈現(xiàn)出廣東早期黨組織的優(yōu)勢地位。在陳獨秀、譚平山等負責人的支持與指導下,廣東早期黨組織的工作一直處于全國前列,支部黨員數(shù)量發(fā)展迅速,為中國共產黨的壯大和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