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榮
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
何首烏為蓼科蓼屬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其塊根及莖葉均為名貴的中藥材。塊根即何首烏,藤莖為中藥中的夜交藤。何首烏為常用中藥,性溫,味苦、甘、澀。
首先選擇品種純正、無病蟲害、生長發(fā)育健壯的優(yōu)良單株作為采種的母株。當何首烏種子成熟、外表由白色變?yōu)楹稚炔孔兂珊谏珪r,需及時采收,否則種子就會自然脫落。采收的種子因含水量大,容易霉爛及感染病蟲害,從而失去發(fā)芽能力,必須曬干后才可裝入麻袋或沙布袋,置于通風干燥處貯藏,切忌用塑料袋貯藏種子。
何首烏育苗對土壤選擇較為嚴格,以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水源方便、能排能灌的地塊為宜。苗床地確定后,頭年在雜草開花之前就把雜草除凈,以免第2年雜草與何首烏幼苗爭奪養(yǎng)分和光照,這是育苗能否成功的關鍵。
先把苗床地深翻后,曝曬15 ~20 d,可減少土壤中的病蟲害。然后進行整地,結合施基肥,要求施優(yōu)質的農(nóng)家肥10 kg/m2,施后翻挖一次,清除雜草根,整細抓平墑面。
多年試驗結果證實,何首烏最佳播種節(jié)令以3月份“驚蟄”為宜。過早,溫度低,不能滿足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溫度,不但不會出苗,反而還會爛種;過遲,雖然播種后出苗快,但生長期短,對幼苗生長不利。
何首烏因種子細小,應以撒播為宜。播種量為4 ~6 g/m2,播種前先用工具把墑面的表土輕輕拍平,土壤空隙不能過大,入土過深就出不了苗。同時還必須選擇在早晨或傍晚無風時拌細土或草木灰撒播,播種后用篩細的泥土及少量農(nóng)家肥撒蓋在墑面上,厚度以0.1 ~0.2 cm為宜,而后再撒蓋一層青松毛,厚度以肉眼能見土1/5為宜。
澆透水:何首烏種子澆水時一定要用噴壺噴澆多次,不能用水直接沖灌猛澆。此后,晴天時每天上午10 點或下午5 點以后,輕澆水一次;20 ~25 d出苗后,2 ~3 d澆水一次。
除草:何首烏播種以后應及時除草并酌情澆水。以后每隔10 d左右除草一次。
追肥:幼苗出土60 d 后,可用100 kg 水+0.2 ~0.3 kg 復合肥或尿素噴施,濃度要輕,次數(shù)要多,每隔10 ~15 d 噴施一次。幼苗中后期可用0.5 % ~1%濃度復合肥或尿素噴施,或用50 kg 清水+糞水5 ~8 kg澆施。
間苗:為培育壯苗,須把過密、弱小的苗去掉。第一次間苗在幼苗出土后30 d 左右進行;第二次在幼苗出土后50 d 左右進行;第三次間苗叫控苗,基本做到間隔3 ~4 cm 留1 株。間苗宜早不宜遲,否則會造成幼苗徒長。每次間苗后應適當澆水。
防治病蟲害:苗床地發(fā)現(xiàn)的蟲害主要是地老虎,可人工捕殺,或用1∶2 000的敵殺死噴霧進行防治。病害主要是白粉病,發(fā)病前可用1∶1 的200 倍波爾多液噴施預防,發(fā)病時可用25% 的多菌靈500 ~800 倍溶液噴施。
何首烏纏繞性強,藤莖可生長至10 m 以上。田間栽培必須搭架栽植,有利于通風透光,增加葉片受光面積,增加養(yǎng)分積累,以提高塊根產(chǎn)量。田間栽培行寬1.2 m 左右,以南北行為好。順行每隔2 ~4 m 立一根高2 m 的水泥桿,地下埋0.5 m,地上高1.5 m,水泥桿間順行用4 ~5 根鐵絲連接,沿行起壟,壟高20 ~30 cm,在壟背上栽植何首烏,株距30 ~40 cm。
何首烏定植后,宜小水勤澆,苗期需經(jīng)常保持田間濕潤,以利成活,待成活后可少澆水。雨后注意排除積水。高溫多雨季節(jié),注意排水防澇,以防塊根腐爛。
何首烏定植后,應中耕除草和施肥,生長期結合除草追肥2 ~3 次。5—6 月開花前施餅肥750 kg/hm2,10—11 月以施磷鉀肥為主,施過磷酸鈣300 kg/hm2、氯化鉀300 kg/hm2。
栽植苗成活后如莖蔓鋪地過于徒長,7 月份割去一部分莖葉,使其通風透光,以利塊根生長。一般每株只留一藤,多余的分芽苗剪掉,到1 m 以上才保留分枝,這樣有利于植株下層的通風透光。如果莖蔓生長過旺,可適當打頂,大田生產(chǎn)每年修剪5 ~6次。搭架栽培的,當莖高30 cm時,應整蔓,使莖蔓均勻分布在架上。直接栽培的,在莖蔓封壟后,可收割部分莖葉,促進地下塊根生長。
除留種株外,于5—6月間摘除花蕾,以免養(yǎng)分分散,影響塊根生長。
在高溫多雨季節(jié)開始發(fā)病,田間通風不良發(fā)病重,主要為害葉片。表現(xiàn)為葉片出現(xiàn)黃色至褐色斑點,嚴重時導致大量葉片枯死。
防治方法:清潔田園,保持通風,增強透光。發(fā)病初期噴1∶1的120倍波爾多液,每隔7 ~10 d噴一次,連續(xù)2 ~3 次;發(fā)病后立即剪除病葉,再噴65%代森鋅500倍液防治。
根腐病多在夏季發(fā)生,為害根部。
防治方法:注意淋水,拔除病株,病穴撒上石灰夯實;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l1 000 倍液灌根部,可起到保護作用。
銹病是一種真菌病,3—8月發(fā)生。常先在葉背出現(xiàn)針頭狀大小凸起的黃點,即夏孢子堆。病斑擴大后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夏孢子堆可在藤上、葉沿發(fā)生,但以葉背為主。嚴重者可造成葉片破裂、穿孔,以致脫落。
防治方法:清除病枝殘葉,減少病原;發(fā)病初期噴75%敵銹鋼300 ~400 倍液,或噴0.2 ~0.3 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每7 ~10 d 一次,連續(xù)2 ~3 次;發(fā)病期用75% 百菌清1 000 倍液或75% 甲基托布津1 000 ~2 000倍液噴灑,7 d 一次,連續(xù)2次。
蚜蟲用40%樂果乳油1 500 ~2 000 倍液加少量洗衣粉噴殺,每隔半個月噴一次。地老虎、蠐螬可人工捕殺或用75%辛硫磷制成毒餌誘殺。
何首烏栽植3—4年即可收獲,扦插的第4年產(chǎn)量較高。秋季落葉后或早春萌發(fā)前采挖,塊根去凈須根,洗凈泥土,切片曬干入藥。大的切成2 cm左右的厚片,小的不切,曬干或烘干即成。夜交藤栽后第二年起秋季割下莖藤,除去細枝和殘葉,曬干即成。以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紫紅色、木質部黃白色或淡棕色、具多數(shù)小孔為佳。髓部疏松,類白色。貯于干燥通風處,防潮、防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