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時空轉(zhuǎn)移、理念嬗變與眾說紛紜的章太炎
      ——以魯迅、周作人的言說為中心

      2021-01-28 22:41:13茍健朔
      社會科學動態(tài)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太炎錢玄同章太炎

      茍健朔

      在既往的文學史(1949-1979)敘述中,章太炎的形象建構(gòu)往往與“復古”“倒退”“反清”等關(guān)鍵詞掛鉤,章太炎常被放置于與新文化運動、現(xiàn)代性進程以及文學革命相悖的格局中加以考察。換句話說,想象章太炎的方式規(guī)約于“五四”文學歷史先進性的既定框架中,章太炎被貼上“頑固保守派”的標簽,被定義為與時代格格不入的舊文人,而塑形章太炎的素材,自然來源于新文化運動先鋒們的口誅筆伐中。這種新舊二元對立的評判模式“皆停留在階級的角度去審視、規(guī)定其文學史價值,難以把握其思想的復雜性”①,將章太炎平面化、概念化,遮蔽了章太炎的多維面孔。近年來的章太炎研究,已經(jīng)在努力擺脫新文人與“五四”語境的霸權(quán)想象桎梏,并在章太炎形象的“去蔽”上取得豐碩成果。

      在幫助章太炎“棄暗投明”的學術(shù)研究中,常常有兩種策略:一方面是尋找章太炎國學思想與“五四”文學觀念看似水火不容下潛藏的相通理路,斷裂其“古味”,瓦解二元對立模式;另一方面是反思“五四”過度“歐化”與全盤否定傳統(tǒng)的虛無主義,進而反向證明章太炎宣揚“國粹”的某種合理性。不過,這兩種研究路徑又或多或少存在可待商榷的兩類困境:一是以“新”與“反復古”將新文人們統(tǒng)合為一個步伐完全一致的整齊軍隊,而忽略他們各自細微的思想差異,以犧牲新文人的豐富性來重塑章太炎的豐富性;二是將章太炎與新文人們的對立靜置在“五四”時期,而忽略了時代語境變遷、知識分子文化心理改塑與章太炎形象演變的交互關(guān)系。實際上,為章太炎“翻供”,不僅要考慮章太炎自身的解構(gòu)與重構(gòu),還需要注意時間、空間與評判主體的疊加影響,分析他者評判與想象章太炎的背景、動機與策略;不僅要探究章太炎謂何、何為,還應(yīng)該辨析是“誰的章太炎”與“何時的章太炎”;既是探究不同語境下,眾說紛紜的章太炎,同時也是考察這“眾說紛紜”背后知識分子形態(tài)各異的文化心理及其變遷。魯迅與周作人既是文壇巨匠,又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鋒,同時也是章門弟子,以周氏兄弟為主體,考察對象章太炎,或許具有一定的參照意義。

      一、誰的章太炎? 從周氏兄弟兩篇祭文說起

      章太炎一生桃李滿門,“自亡命日本時已陶鑄弟子,民國既建,各大學國文、歷史教授大都為章門弟子,迄今不下七八傳,而亦彌布全域,大學、中學靡不有其蹤跡”②,以新文化運動的健將為例,便有魯迅、周作人與錢玄同等。在章太炎逝世后,各方弟子紛紛發(fā)文悼念章太炎,形成小有規(guī)模的追憶活動。章門代表人物朱希祖、許壽裳、馬裕藻、錢玄同、周作人等人發(fā)布《通啟》,概括章太炎為“革命元勛”與“國學泰斗”。錢玄同在“章太炎追悼會”上既贊揚先師“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載,卒能驅(qū)逐客帝、光復中華”,又肯定其“文史儒玄,殫心研究,凡著述廿種,講學卅年,期欲擁護民彝、發(fā)揚族性”③。其所言說框架,也規(guī)約于“國學”與“革命”兩個面向。許壽裳在《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一文中開篇即總結(jié):“先師章先生是革命大家,同時是國學大師”④,在其所著《章太炎傳》中,也以“革命元勛的章先生”與“國學大師的章先生”為章節(jié)展開論述。章太炎生前主編的《制言》 半月刊也不止一次開設(shè)悼念章太炎專欄,所刊文章也大多贊嘆章太炎對于國學與革命的雙重貢獻。國民政府發(fā)布《國葬章炳麟令》,也強調(diào)章太炎“早歲以文字提倡民族革命,身遭幽系,義無屈撓”,“以講學為事,巋然儒宗,士林推重”⑤。由此看來,“學問”與“革命”是他人回憶、悼念與評價章太炎的關(guān)鍵詞,也是對章太炎的形象進行“蓋棺定論”。

      以“國學泰斗”與“革命元勛”來定義章太炎是貼切的,且兩種身份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正如錢玄同評價章太炎“講學卅年”在于“發(fā)揚族性”,章太炎本人也常常強調(diào)其國學與革命的聯(lián)系。早在日本時,他便表明要“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認為“國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保持國性”。⑥在1920年代,他自述“兄弟從前主張推倒?jié)M清,所以要研究國學;因為我們研究國學,所以要推倒?jié)M清。研究國學與推倒?jié)M清,表面看是兩項事,其實就是一項事”⑦。在1930年代,章太炎強調(diào)讀史的重要性,作《論讀史之利益》 《歷史之重要》等文章,也是為了闡明“夫人不讀經(jīng)書,則不知自處之道;不讀史書,則無從愛其國家”⑧。有學者因此總結(jié)到:“章太炎的早年與晚年,雖然在治學重點與學術(shù)思想上有著一定的差異,但是他對于通過學問以鼓舞民氣、延續(xù)文化命脈的重視,終其一生,并無變化?!雹嵊纱丝磥?,在章太炎逝世后,當時的知識分子群體基本對其作出了全面而客觀的評價,評價的路徑也與章太炎的自我構(gòu)型相契合,即“國學泰斗”與“革命元勛”相輔相成。

      魯迅與周作人作為章門弟子,也發(fā)文追憶先師章太炎,不過吊詭的是,周氏兄弟并沒有為章太炎“國學泰斗”與“革命元勛”的雙重身份作進一步佐證,他們在千篇一律的悼念洪流中進行變軌,呈現(xiàn)了與眾不同的章太炎。

      魯迅在病危之中,撰文《關(guān)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追憶章太炎。在文中,魯迅同大多數(shù)人一樣,強調(diào)了章太炎革命的豐功偉績,歌頌其“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⑩。不過,對于章太炎的國學成就,魯迅卻另構(gòu)面孔。在文章開篇,魯迅將章太炎與高爾基作對比,稱高爾基是“戰(zhàn)斗的作家”,而太炎先生先前雖也是“革命家”,“后來卻退居于寧靜的學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所幫造的墻,和時代隔絕了”。從“卻”字可以看出,在魯迅眼中,章太炎“革命家”與“寧靜的學者”是相悖的兩種身份。換句話說,魯迅稱章太炎為“有學問的革命家”,這里的“學問”只是對“革命家”的一種修飾,“學問”并不能有助于“革命家”的身份生成,這與大眾對章太炎“國學”與“革命”雙重肯定的姿態(tài)已產(chǎn)生分歧。在接下來的敘述中,魯迅進一步表明:“我的知道中國有太炎先生,并非因為他的經(jīng)學和小學,是為了他駁斥康有為和作鄒容的《革命軍》序,竟被監(jiān)禁于上海的西牢?!濒斞阜Q自己愛看章太炎主持的《民報》,“并非為了先生的文筆古奧,索解為難,或說佛法,談‘俱分進化’,是為了他和主張保皇的梁啟超的斗爭,和‘XXXX’的XXX斗爭,和‘以《紅樓夢》 為成佛之要道’的XXX斗爭”,并感嘆其“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在整篇文章中,這種“并非……是為了……”的語句格式運用或類似轉(zhuǎn)折十分明顯,魯迅如此落筆的主要策略,無疑在于將“國學”與“革命”對立,并肯定后者。他對于《章氏叢書續(xù)編》中缺少斗爭之作深感不滿,稱“戰(zhàn)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業(yè)績”,應(yīng)該活在“戰(zhàn)斗者的心中的”。在魯迅逝世前24 天,他還給許壽裳寫信,感嘆“讀太炎先生獄中詩,卅年前事,如在眼前”,并強調(diào)“今太炎先生諸詩及《速死》 等,實為貴重文獻,似應(yīng)乘收藏者多在北平之便,匯印成冊,以示天下,以遺將來”。不過,在信中,他又對于許壽裳在《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 一文中引用章太炎“以佛法救中國”之言“未敢茍同”??偠灾瑢τ凇案锩钡囊幻尜潛P,對于“國學”的一面批判,是《關(guān)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魯迅對章太炎的整體評價。在魯迅心中,太炎先生的晚年是“既離民眾,漸入頹唐”。而魯迅在文學史中的霸權(quán)地位也促使章太炎的形象建構(gòu)在很長一段時間進入魯迅預設(shè)的軌道之中,將魯迅與章太炎的關(guān)系換形為“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經(jīng)典演繹。

      相比于魯迅,周作人的悼文則略顯平靜。在章太炎逝世半年后,周作人才撰文《記太炎學梵文事》進行紀念。與他人從宏觀整體的層面上概述章太炎的一生不同,周作人只回憶了在日本留學期間,跟隨太炎先生一起學習梵文的這樣一件小事,文章篇幅短小,且并未提及章太炎的革命事跡。周作人所欲表明的,是太炎先生治學精神的博大精進,贊嘆其“實為凡人所不能及,足為后學之模范者也”。在文章最后,周作人也感嘆:“我于太炎先生的學問與思想未能知其百一,但此偉大的氣象得以懂得一點,即此一點,卻已使我獲益非淺矣?!?/p>

      將《關(guān)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與《記太炎先生學梵文事》作對比,可以看出周氏兄弟對于章太炎的想象分歧。魯迅所敬慕的,是作為“革命元勛”的章太炎,也是通過戰(zhàn)斗文章與革命詩篇來認識章太炎,并師從章太炎的。他不僅強調(diào)對于先生所講的《說文解字》“一句也不記得了”,更認為“先生的業(yè)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學術(shù)史上還要大”。而周作人則表明“我從太炎先生聽講《說文解字》,只想懂點文字的訓詁”。在《知堂回想錄》中,周作人也強調(diào)“章太炎先生對于中國的貢獻,還是以文字音韻學的成績?yōu)樽畲螅^一切之上的”。由此看來,周作人所欽佩的,是作為“國學泰斗”的章太炎。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評價的側(cè)重點不同,周氏兄弟對于“國學泰斗”的定義卻有相通的內(nèi)在邏輯。在魯迅筆下,作為“革命元勛”的章太炎是向外的、戰(zhàn)斗的,而作為“國學泰斗”的章太炎是向內(nèi)的、寧靜的,在晚年,更是“身衣學術(shù)的華袞,粹然成為儒宗”;作為“革命元勛”的章太炎是迎合并引領(lǐng)時代的,而作為“國學泰斗”的章太炎則是“漸入頹唐”,與時代隔絕。同樣,周作人獨引與章太炎學梵文一事進行追憶,強調(diào)章太炎對學問、學識的精神態(tài)度,所欲表達的,是一種個人主義,一種書齋式的精神憑借。

      總而言之,周氏兄弟都承認作為“國學泰斗”的章太炎是純粹的學者,走進象牙塔,專研學術(shù)。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晚年,章太炎強調(diào)“求學之道有二:一是求是,一是應(yīng)用”,更指出“然以今日中國之時勢言之,則應(yīng)用之學,先于求是”,他還表明“國學不尚空言,要在坐而言者,起而可行”。其實,章太炎的一生都在牽念國家與時局,并為之付諸行動,所以,暫且不管章太炎以國學救國的路徑是否有效,僅從行為本身目的來言,周氏兄弟都對“國學泰斗”進行了誤讀,產(chǎn)生了理解的偏差。

      當然,筆者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指出周氏兄弟的偏頗,也并非想繼續(xù)尋找章太炎由“暗”轉(zhuǎn)“明”的可能途徑,而是想探索不同語境與不同主體對章太炎的多維認識。換句話說,筆者并非想還原章太炎的真實形象,而是以兩篇悼文為引子,試圖探討回憶與紀念中的“他者章太炎”,還原“國學”與“革命”兩個關(guān)鍵詞在不同的知識分子手中如何拼接、搭建,形成“為我所用”的章太炎。

      二、與五四對接:新文化的 “運動”邏輯與被對立的章太炎

      其實,早在章太炎留日時期,便已有人從學問與革命兩種維度總結(jié)其豐功偉績,而這種評價在“五四”浪潮中卻被洗褪,直至1930年代又再次顯影。周作人敬佩太炎先生的學問與治學精神,卻在20年代公開發(fā)表《謝本師》,表達對章太炎的失望。此外,有學者已經(jīng)指出魯迅對《說文解字》“一句也不記得”并非事實,而是魯迅有意排拒太炎學術(shù)。以此看來,不同形象的章太炎解讀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多樣的文化心理,也與時代語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因此,要分析周作人與魯迅以及其他更多知識分子想象章太炎的邏輯,并探索由此生成的章太炎形象及其演變,不僅要回到歷史現(xiàn)場,更需要組裝歷史現(xiàn)場,形成連續(xù)畫面并動態(tài)演映。于此,將追憶章太炎的三四十年代與“五四”對接,顯得尤為重要。

      眾所周知,“五四”一代是“歐化”的一代,吸收西方思想、批判傳統(tǒng)文化、運用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是“五四”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而章太炎宣傳“國粹”、反對用白話文寫作文學作品與學術(shù)著作,這自然不合時宜。不過,盡管章太炎表明“今中國之不可委心遠西,猶遠西之不可委心中國也”,卻也強調(diào)提倡“國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愛惜我們漢種的歷史”,而且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取舍上,章太炎也有優(yōu)劣之分??梢?,在中西文化上,章太炎是有一種客觀的辯證態(tài)度的,且在后來的關(guān)于章太炎的學術(shù)研究中,許多學者也證明章太炎的這種“文化多元論”既不等同于固執(zhí)地守舊,也不趨向盲目吸新與“化歐”。但是,處于歷史洪流中的知識分子,對此卻有另一番見解,這從章太炎在20年代的幾次國學講演可窺見一二。

      1922年,章太炎在上海進行國學講演,而講演的背景與動機,多在于“近年西學東漸,國學衰微”,從這一理念開始,便形成對“五四”“歐化”的一種反撥。不過,一些知識分子依然能客觀認識到章太炎并非一味守舊的代表,如:邵力子便認為太炎先生講學并非“一味信古”,“他是處處提出‘疑古’的好榜樣來”。近年來,有學者也證明:“從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的批判與總結(jié)的角度來看,章氏國學講習會可以與任何標榜新文化的學術(shù)機關(guān)相媲美?!钡牵挛幕\動的健將們卻并不以此為然。以周作人為例,他化名“仲密”,在《晨報副刊》發(fā)文《思想界的傾向》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文中,他首先闡明自己對太炎先生學問的尊重,不過卻也認為太炎先生“只適用于專科的教授而不適于公眾的講演,否則容易變?yōu)閺凸胚\動的本營,即使他的本意并不如此”,“聽說上海已經(jīng)有這樣的言論,說太炎先生講演國學了,可見白話新文學都是毫無價值的東西了”。由此看來,周作人并沒有曲解老師的用意,他知道太炎先生本意并不在于復古衛(wèi)道。但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這種有關(guān)“國粹”的講演容易讓觀眾產(chǎn)生“誤讀”,促使部分新文化陣營的先鋒以為“歐化”進入困境,讓那些真正守舊頑固、封建衛(wèi)道之人借由章太炎為“第一槍”,繼而掀起以“國學泰斗”章太炎“領(lǐng)導”的復古潮流,消解新文化運動與現(xiàn)代文學來之不易的成績。胡適在讀了周作人這篇文章后,化名Q·V 寫文響應(yīng),他激烈地吶喊:“文學革命的健兒們,努力前進!文學革命若禁不起一個或十個百個章太炎,那還成個革命軍嗎?”顯然,胡適所指的“章太炎”已經(jīng)與現(xiàn)實中的個體章太炎出現(xiàn)偏差,成為“復古本營”的封建衛(wèi)道者的泛稱。

      可以看出,在這種特殊的文化語境中,章太炎的國學講演生成了一個怪異的邏輯鏈條,它首先被復古之人誤讀或利用,成為他們的盾,從而激發(fā)新文化陣營揮舞反擊的矛。在新舊對立劍拔弩張的時代,這種微小的邏輯遞進容易被忽略,直接演化成章太炎國學講演即復古衛(wèi)道之舉的現(xiàn)象。由此,章太炎本人其實處于極度尷尬的處境,成為孤獨的第三方,受到兩方勢力的“為我所用”,被工具化。所以,在以往的文學史敘述中,章太炎被定義“復古”“守舊”,并不能簡單地怪罪于新文化運動陣營的過分激進所導致的視角缺失,還應(yīng)該考慮章太炎及其國學講演所引起的社會效應(yīng),以及這種社會效應(yīng)導致的“舊鬼重來”。

      就魯迅而言,他對這種社會效應(yīng)的影響力更為重視。1924年,章太炎在教育改進社年會上曾提出“以史救國”,魯迅即撰文回應(yīng):“太炎先生忽然在教育改進社年會的講壇上‘勸治史學’以‘保存國性’,真是慨乎言之。但他漏舉了一條益處,就是一治史學,就可以知道許多‘古已有之’的事?!蓖瑯樱斞阜磳φ绿椎挠^點,是認為青年一旦進入傳統(tǒng)文化的史學范圍,就容易陷入復古者設(shè)置的牢籠,無法脫離。后來,胡適發(fā)起“整理國故”運動,強調(diào)從中國文化中尋找可以與西方對接的元素,融合中西,再造文明,這也引起了魯迅的不滿。胡適征求青年必讀書,而魯迅則寫文《青年必讀書》 駁斥,他在文中附注“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強調(diào)“現(xiàn)在的青年最要緊的是‘行’,而不是‘言’”。魯迅并非旨在全盤否定傳統(tǒng),而是害怕因為“整理國故”所掀起的社會效應(yīng),害怕這種社會效應(yīng)會促使青年又回歸傳統(tǒng),進入書齋,“與實人生離開”??梢园l(fā)現(xiàn),盡管胡適與章太炎屬于不同陣營,盡管兩人回歸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也不盡相同,但在魯迅眼里,“回歸傳統(tǒng)”這條路徑,兩者是一致的,而由這條路徑所引發(fā)的社會效應(yīng),可能會阻礙“五四”所弘揚的為社會的戰(zhàn)斗的精神。

      可見,在五四時期,周氏兄弟對于章太炎的想象,有總體的一致,即他們都認為章太炎的國學講演,哪怕意不在復古,但所引起的社會效應(yīng)依舊會阻礙新文學的發(fā)展,所以對其給予否定。但是,仔細看來,兩人心中的章太炎已經(jīng)出現(xiàn)細微的不同。就周作人而言,他否認太炎先生的社會性活動,卻承認他“適用于??频慕淌凇?,也就是說,周作人并不介意甚至希望章太炎繼續(xù)自己的治學生涯,他對于國學本身并不感到反感。1923年,在《地方與文藝》一文中,周作人對于國粹有了明晰的定義:“我相信,所謂國粹可以分作兩部分,活的一部分混在我們的血脈里,這是趣味的遺傳,自己無力定他的去留的,當然發(fā)表在我們一切的言行上,不必等人去保存他;死的一部分便是過去的道德習俗,不適宜于現(xiàn)在,沒有保存之必要,也再不能保存得住。所以主張國粹只是說空話廢話,沒有一切的價值。”概言之,周作人這里對“主張國粹”進行否定,其理路也與《思想界的傾向》同構(gòu),對于國粹本身,周作人依舊認為有壞也有好。以此為線索,可以發(fā)現(xiàn)周作人的文化觀念變化。

      1924年,周作人發(fā)表《元旦試筆》,公開表明自己的思想“又回到民族主義上來了”,他“覺得民國根基還未穩(wěn)固,現(xiàn)在須得實事求是,從民族主義做起來才好”。在這里,周作人對以前的世界主義思想作了一次簡要反思,他開始重視民族本位文化。1920年代中期,發(fā)生過一次“國民文學”論爭,“論爭的焦點問題集中在傳統(tǒng)與歐化、本土與外來的關(guān)系上”。在這場國民文學論爭中,周作人強調(diào)“中國人里面外國人太多,西崽氣與家奴氣太重”,認為“國民文學”的提倡是抑制“五四”過度“歐化”的“一種積極適當?shù)霓k法”。這種觀念是《元旦試筆》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同時,他也強調(diào)對于傳統(tǒng)與民族的辯證態(tài)度。從周作人的只言片語與系統(tǒng)言說中,已經(jīng)可以尋覓出章太炎觀念的影子。此外,他更強調(diào)“提倡國民文學同時必須提倡個人主義”,而具體指向,在于反撥那些盲目提倡國家主義之人。這種思想的轉(zhuǎn)變促使周作人對于章太炎的評價也有了細微的變化。1926年,周作人在《語絲》 上發(fā)表《謝本師》,他批判太炎先生“好作不大高明的政治活動”,“太輕學問而重經(jīng)濟”,進而總結(jié):“總之先生回國以來不再講學,這實在是很可惜的,因為先生倘若肯移了在上海發(fā)電報的功夫與心思來著書,一定可以完成一兩部大著,嘉惠中國的后學?!边@里的“講學”并非指社會性的國學講演,而是如同章太炎在日本民報社內(nèi)的小眾講學。從《謝本師》的主體內(nèi)容來看,周作人對先生“出書齋而赴朝市”感到不滿,他是希望章太炎能專心研究學問,回到“自己的園地”,這種見解比起1922年更加直白,同時個人主義思想更加濃厚。

      章太炎、周作人可以在國學之中尋見瑰寶,而魯迅卻視之如糞土。在新文化運動初期,魯迅便在給錢玄同的信中大罵“中國國粹”“等于放屁”。有學者已經(jīng)指出,在《寸鐵》 《華德保粹優(yōu)劣論》《關(guān)于中國的監(jiān)獄》 等文中,魯迅將“國粹”與“吃人”“殘殺”“誣陷”“吸鴉片”“造謠”“拖大辮”等負面詞語等同,指出“若說‘國粹式’的某某東西,即是要說明所表述的東西是落后、保守、頑固、野蠻與無知的”。章太炎在上海進行國學講演那一年,魯迅曾多次撰文批判所謂的“國學”,他犀利地將“國學家”眼中的“國學”定義為“商人遺老們翻印了幾十部舊書賺錢”與“洋場上的文豪又做了幾篇鴛鴦蝴蝶體小說出板(版)”。在《不懂的音譯》 一文中,魯迅同樣嘲諷“國學家”,認為真要講清國學,則“須嵌外國字,須用新式的標點的”。概言之,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猛將,魯迅對于“國粹”與“國學”進行了無情批判,他盡管清楚“國學家”與“國學”并非真正的國學家與國學,卻并不花費筆墨加以區(qū)分或解釋,其中原委,或許依舊在于避免“古已有之”的“魂兮歸來”。甚至乎,他還認為國學的真正意義需借用外國文字與語句形式才能全面闡釋。由此而言,不加以區(qū)分地批判國學是魯迅的戰(zhàn)斗策略,他深悉“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diào)和,折中的”,因此不能退步,他正是借彼之“猖獗”來催化自身“釋憤抒情”的動力,進行反舊的文學生產(chǎn),而這種無篩選裝置的炮火自然是將其太炎先生也納入轟炸范圍之內(nèi)。

      總體看來,在1920年代,“歐化”與國學針鋒相對,勢不兩立。章太炎一系列的國學講演,促使舊陣營獲得“興風作浪”的根據(jù),新文化陣營隨勢反擊,章太炎自然首當其沖。雖然復古衛(wèi)道并非章太陽講演的目的,但他依舊擺脫不了由此而刮起的歪風,所引發(fā)的社會性危害,這既是章太炎的困境,也是周氏兄弟的共識。但是,在針對章太炎所提倡的國學本身方面,周氏兄弟的觀念存在分野。周作人反思“歐化”對國民根基的負面影響,辯證看待國學,對于傳統(tǒng)與民族主義也漸漸生發(fā)新想法。不過,他將對傳統(tǒng)與本土文化的爬梳與研究糅合在個人主義的文學觀念之中,以走進書齋為前提。而魯迅則始終以“孤獨的戰(zhàn)士”的身份來批判國學并與國學家斗爭,對社會效應(yīng)更加重視的他不得不發(fā)出略顯極端的言論,以避免國民陷入“古已有之”的泥淖。

      三、語境變遷、形象演變與周氏兄弟的行文策略

      回到“五四”與1920年代去審察魯迅、周作人與章太炎的觀念糾葛與思想分野,既是為了表達新文化陣營反章的某種合理性、新文化陣營先鋒的思想同而不同的豐富性,也是旨在縷清周氏兄弟兩篇悼文關(guān)于章太炎形象產(chǎn)生分歧的先兆,為魯迅與其他章門弟子在30年代生發(fā)巨大隔閡尋找端倪與軌跡,同時,也是為了探尋在新語境下章太炎形象演變的內(nèi)在邏輯。

      一戰(zhàn)結(jié)束以后,中國許多知識分子開始理性看待“歐化”與本土,反思“五四”。1920年代中期的國民文學論爭,已經(jīng)折射出“后五四”時期知識界分化裂變的圖景,并在一定程度上預兆出了后續(xù)的文藝改塑途徑。1930年代,日寇侵略,“民族”“國家”與“抗戰(zhàn)”成為最主要的關(guān)鍵詞,在國家危急存亡之時,民族情感亟待認同,而重返民族本位文化自然成為認同策略之一。此時,國內(nèi)學術(shù)界與思想界興起了一場關(guān)于“建設(shè)中國本位文化的討論”,許多知識分子聯(lián)名發(fā)表《建設(shè)中國本位的文化宣言》,對“五四”以來過度“歐化”與現(xiàn)代性進展“沒有了中國”的怪象進行反思,提倡文化建設(shè)應(yīng)以中國為本位。在文化界,知識分子們強調(diào)“民族國家如此為難,才要來努力文化運動”,“中國本位文化建設(shè),應(yīng)以復興中國民族為目的”。而關(guān)于國粹與“歐化”,文化界也認為應(yīng)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前提,只要有利于中國文化,有利于國家與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無論歐化還是國粹,“都應(yīng)該保存接受”。如:新文化運動造勢者胡適也發(fā)文《建國問題引論》表達自己的觀點,討論“現(xiàn)代化”的問題,分析在國難之時如何建立“一個可以生存于事件的國家的問題”,并強調(diào)“這問題不完全是‘師法外國’的問題,因為我們一面參考外國的制度方法,一面也許可以從我們自己的幾千年歷史裹得著一點有用的教訓”。

      對于章太炎來說,宣傳“國粹”本意在于復興民族國家,時逢日寇侵占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并宣稱滿蒙本非中國領(lǐng)土,企圖從文化與思想上奴隸中國國民。對此,章太炎引史駁正,并提倡讀史以激發(fā)國民愛國熱情進而警告國民:“即如吾人今日,欲知中華民國之疆域,東南西北究以何為界,便非讀史不可;有史而不讀,是國家之根本先拔矣?!贝送?,1932年,章太炎北游講學,章門弟子黃侃與錢玄同就音韻學等學術(shù)問題爭吵,黃侃當面指責錢玄同放棄音韻學而弄注音字母和白話文,彼此“一言不合,竟致斗口”,章太炎卻在一旁勸阻道:“你們還吵什么注音字母、白話文啊!快要念‘あいうえお’了啊!”這足以證明,章太炎并非一定“求是”的老學究,而是審時度勢,在危急存亡階段強調(diào)“致用”的學術(shù)。

      在這種背景下,章太炎的“復古”形象漸漸褪去,而“國學泰斗”與“革命元勛”的雙重身份經(jīng)歷“五四”的雪藏后再次凸顯。在《制言》半月刊紀念章太炎專欄上,有人表彰太炎先生“為學與其為人融合一氣,大有關(guān)心世道人心”的胸懷,感慨其“設(shè)有異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孫毋食其官祿”的氣魄,并悲嘆“來日大難,世變莫測,今之引狼入室者,聞先生之風,其亦有所動于中耶?否耶?”章太炎“國學”與“革命”內(nèi)在的相通機理也被反復言說,“且所謂保存國粹者,非言事事率由舊章也。而論語則以人群福利為本,以共達大同為極”,更有人直接批駁所謂“猝然成為儒宗”與“迂腐”的定論,為太炎先生吶喊,“太炎先生早歲的革命,和晚年的講學,是始終站在一條線上的。他主張保存種性,保存固有的歷史語言文字,他這一番苦心,無非是為著要求民族的繁榮。假如你知道革命是學問的發(fā)揮,學問是革命的源泉,你十分理解這一點時,你一定不會說他是矛盾,不會說他是迂腐”,更強調(diào)在中國的獨特語境下,章太炎的觀念并非魯迅所謂的“高妙的幻想”。

      其時,末代皇帝溥儀成為日本人的傀儡,建立偽滿洲,再次戴上“異族”的帽子,與日寇同構(gòu)。而章太炎于革命,早年抗清、晚年駁斥偽滿謬論、抗擊日寇;于國學,對明末抗清儒家顧炎武、黃宗羲等思想觀念進行承接與創(chuàng)新。因此,在“今昔相似”的時代,又有人將章太炎與顧炎武、黃宗羲等人進行同并夸贊,如“今之顧寧人,兼似黃梨洲;余杭章君逝,國難正多憂”,“顧黃倫,江戴派,夷夏防嚴書駁康南海。樸學宗師人競拜,亂世傳經(jīng)方喜靈光在。泰山潰,梁木壞,訃出吳門舉國同驚駭,中壽稀齡猶未屆,天喪斯文誰把自肩代”。由此看來,在章太炎逝世后,特殊的時代語境促使知識分子不僅再次追憶章太炎“國學泰斗”與“革命元勛”的雙重身份,而且賦予其新興符號,將其“化妝”為民族英雄,繼而提高民族凝聚力。

      解讀周氏兄弟兩篇祭文寫作的背景與策略,離不開這種時代語境,不過,也還需考慮空間與交際圈的關(guān)系與影響,在這里,便不得不提到錢玄同。錢玄同是與太炎先生關(guān)系最親密的弟子之一,而他的思想也徘徊于“復古”與“反復古”之間。早年留日時期,錢玄同復古之心較之章先生更甚,認為“愈古愈好”,而在袁世凱與張勛相繼復辟后,他又轉(zhuǎn)而猛烈批判傳統(tǒng)文化,憎惡“國粹”,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猛將。在國民文學論爭時,他也強烈反對國民文學。對于錢玄同從“復古”到“反復古”的思想轉(zhuǎn)變,已有很多學者進行具體的分析與研究。王銳認為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錢玄同“依然未曾脫離太炎學術(shù)思想的籠罩”,陳文輝強調(diào)錢玄同的“復古”與“反復古”包含學術(shù)與革命兩種不同思想,且錢氏“復古”之“古”寄寓民族革命思想,“反復古”之“古”則是沒有存在意義的“偽古”。顯然,錢玄同與章太炎的學術(shù)思想本質(zhì)有許多相通之處,哪怕是作為“反復古”先鋒的錢玄同,也與其太炎先生存在“貌離神合”的部分。在1930年代以后,“疑古玄同”的思想又有了轉(zhuǎn)變,他在1937年在《致周作人書》中感嘆,“我近來忽然抒懷舊之蓄念,發(fā)思古之幽情”,且改“疑古”為“逸谷”,又有回歸傳統(tǒng),堅持民族主義立場的意愿??v觀錢玄同的思想轉(zhuǎn)變,其實與其太炎先生的身份變遷有巧妙的對應(yīng),錢玄同的“復古——反復古——發(fā)思古之幽情”,正與章太炎在晚清、五四與逝世后的主流形象演變形成同位契合的時間線條。于此,比較錢氏與周氏兄弟的關(guān)系,并分析周氏的不同“章太炎”,或許更有典型性。

      錢玄同與周作人關(guān)系很好,且在1920年代以后更為密切,經(jīng)常相見歡聚,談話也最不拘束,而魯迅卻與錢玄同在1920年代以后逐漸疏離。“五四”以后尤其是1930年代以后,北平文化圈中的《新青年》同仁大都退居書齋,雖然依舊在為新文學添枝加葉,卻少了戰(zhàn)斗的鋒芒。周作人、劉半農(nóng)(也許還有錢玄同)都陷入“自我”的象牙塔中,距時代越來越遠。而魯迅卻依舊吹響著“五四”的號角,面對北平諸公,遠在上海的魯迅感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批判他們“忘記了《新青年》時代的精神而成了學者了”。在周作人自壽詩唱和事件發(fā)生后,魯迅對于這幫閑適的書齋文人更進行辛辣的嘲諷:“北平諸公,真令人齒冷,或則媚上,或則取容,回憶五四時,殊有隔世之感?!睂τ阱X玄同,魯迅也認為其“好空談而不做實事”。1935年,魯迅奚落錢玄同怕死而不去上課,強調(diào)“死在教室里的教授,其實比死在家里的著實少”。這里有一語雙關(guān)之意,既是對事件本身的諷刺,也是對錢玄同居于書齋,與時代隔絕進行批判。

      魯迅與“北平諸公”的隔閡如此之深,而章太炎在晚年編制《弟子錄》中,卻將周作人、錢玄同等人納入其中,“忘卻”了魯迅。而且,魯迅認可的戰(zhàn)斗文章也被章太炎從《章門叢書》中刪去。因此,在魯迅眼里,章太炎自然與“北平諸公”同構(gòu),成為學者、儒宗,“至于倉皇制《同門錄》成冊”。由此,魯迅寫作《關(guān)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的背景、策略得以成形,從“五四”以來,魯迅一以貫之的戰(zhàn)斗精神促使其對于退居書齋的周作人、錢玄同等人深感不滿,進而使他對太炎先生大失所望,忽略時代語境,延續(xù)其“五四”想象章太炎的思路,不過,有細微轉(zhuǎn)變的,便是批判的著重點不在于章太炎“復古”,而是在于其退居書齋成為純粹的學者。

      魯迅對太炎先生的定型受制于“北平諸公”的影響,自然,“北平諸公”也欲圖建構(gòu)切合自己的“太炎先生”,周作人便是如此。將章太炎包裝成博大精進的學者以對位自我的個人主義與“書齋”情懷,這便是《記太炎先生學梵文事》的行文邏輯。不過,前文已談及,章太炎的“寧靜的學者”身份是周氏兄弟的誤讀,他的國學與革命理想二者是相通的。以研讀《顏氏學記》為例,章太炎稱贊顏元“形性內(nèi)剛,孚尹旁達,體駿駔而志齊肅”,他所欣賞的,是其內(nèi)外兼修的“儒俠”的性格與形象,表彰其不但能“坐”,還能“起而行”,稱嘆其氣節(jié)。章太炎刻畫如此的顏元形象,也是與其革命意圖相聯(lián)系的。而周作人關(guān)注《顏氏學記》,卻“使他從過去對明小品的贊賞轉(zhuǎn)為對晚明士習的批判”,周作人否定顏氏偏重氣節(jié)的觀念,甚至認為其為“封建時代遺物之復活”,是“一大害”。從這里可以看出,周作人的個人主義已經(jīng)走向完全與國家主義劃清界線并絕對對立的極端,這也為其以后附逆的人生軌跡埋下伏筆。

      四、結(jié)語

      在“五四”被立為“復古”與“倒退”的章太炎,到了1930年代卻變?yōu)槊褡逵⑿?,“倒是新文化派自己,時過境遷,難免‘過時’之譏”,這并非章太炎自己的運動成果(其以國學立國性的理念終其一生沒有改變),而歸咎于他者想象的嬗變,這是群體與民族的章太炎。同時,也有個體的章太炎,本文以周氏兄弟兩篇祭文說起,提出疑問,串聯(lián)1920年代與抗戰(zhàn)時期,旨在重返歷史現(xiàn)場的同時兼顧他者章太炎形象形成的完整路徑與內(nèi)在邏輯,重塑章太炎的完整性時又保存新文人的豐富性。周氏兄弟都明白太炎先生宣揚“國粹”意不在復古,卻依舊反對。周作人自始至終以個人立場看待章太炎的治學之道,支持作為學者的章太炎,但章太炎卻并沒有“寧靜”下來,他與魯迅一樣,以國學立“國民性”,“但他將目光投向過去,投向他理想的文化傳統(tǒng),與魯迅將目光投向未來,投向‘五四’青年追求的從反傳統(tǒng)中創(chuàng)造出新傳統(tǒng),二者則大相徑庭”。因此,擔心“古已有之”再現(xiàn)的“戰(zhàn)士”魯迅自然認為太炎先生的觀念是“高妙的幻想”,而章門弟子的內(nèi)部分化也是魯迅塑形太炎先生的催化劑。

      概言之,歷史現(xiàn)場的章太炎所具有的多幅面孔(哪怕是在新文化知識分子眼中,也是變化多端的),是時間與空間、群體與個體的疊加影響而孵化的。因此,在擴大章太炎被遮蓋的聲音,去“文學史化”、去“魯迅化”的同時,不能又走向“章太炎化”。

      注釋:

      ① 王小惠:《文學史中的章太炎》,《魯迅研究月刊》 2020年第9期。

      ② 朱希祖:《朱希祖日記》 (中冊),中華書局2021年版,第738頁。

      ③ 轉(zhuǎn)引自朱元曙:《1936年9 月的章太炎北平追悼會》,《民間影像》編委會編:《民間影像》 (第五輯),同濟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18—219頁。

      ④ 許壽裳:《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制言》1936年第25期。

      ⑤ 轉(zhuǎn)引自金宏達:《章太炎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版,第229頁。

      ⑦ 章太炎:《我們最后的責任》,《醒獅周報》1925年 11 月 14 日。

      ⑨ 王銳:《章太炎晚年學術(shù)思想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

      猜你喜歡
      太炎錢玄同章太炎
      章太炎
      章太炎詩中的憂國憂民情懷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10
      審查史料的真?zhèn)巍X玄同晚年對今古文經(jīng)問題的討論
      近代史學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40:16
      錢玄同食言
      做人與處世(2020年6期)2020-04-19 10:04:26
      硬筆小作
      章太炎著醫(yī)論 首推《傷寒》
      “戲說”學術(shù)輩分與正說太炎先生
      ——先父宇蒼公事略之一
      蘇州雜志(2017年3期)2017-07-03 14:10:20
      錢三強與父親錢玄同
      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 05:41:51
      錢玄同與《國音常用字匯》
      典范 章太炎
      詩書畫(2016年2期)2016-06-21 01:14:05
      吉安县| 绥化市| 丹寨县| 巩义市| 区。| 洛隆县| 晴隆县| 固阳县| 安国市| 潮安县| 长葛市| 泰来县| 浮山县| 青田县| 新津县| 满城县| 长治县| 湘潭县| 金山区| 武乡县| 右玉县| 同心县| 大连市| 东平县| 尚志市| 平潭县| 包头市| 天气| 萨迦县| 萨嘎县| 乐业县| 临沭县| 陈巴尔虎旗| 长治市| 酉阳| 沙洋县| 峡江县| 曲周县| 双柏县| 枣强县| 吉木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