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2021年1月3日,持續(xù)了一月有余的第六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在廈門落下帷幕。2020,一切都在“疫情”這個話題下艱難進行著,走過了12年的三影堂攝影獎因疫情原因暫時停辦,給業(yè)界帶來不小遺憾,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重要構成部分—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jié)實體展覽也因疫情停辦。難得的是,盡管眾多國際藝術家缺席,但他們的精選作品近700件仍然漂洋過海來到廈門,開啟已持續(xù)了六年的一城一展模式,給國內業(yè)界帶來不少亮點和可供探討的話題。
觀眾在觀看川內倫子的作品
8個單元、26場展覽,來自中國、法國、比利時、新加坡、立陶宛、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87位藝術家以各自的視角、方式進行著個性化表達,展示了全球疫情之下不同國度藝術家的前沿動態(tài)。
法國阿爾勒攝影節(jié)精選的6場展覽中,來自“新浪潮”影展的作品承擔了攝影季的主打海報形象。雷蒙德·考切提爾曾擔任法國“新浪潮”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等人的片場攝影師,他拍攝的大量電影劇照,展現(xiàn)了新浪潮運動臺前幕后對影像的大膽嘗試。2020年是他誕辰100年,此次展覽既是回顧也是致敬。
“無界影像”單元則展出了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李舸赴武漢團隊為抗疫醫(yī)護人員拍攝的肖像“見證”,此外還有藝術家陳文令的“每日一頂”、音樂人秦昊的“??汀?、立陶宛攝影師塔達斯·卡茲的紀實敘事長篇“可預見的告別”。
“時代的洞察:日本寫真的現(xiàn)在”展出了國內攝影人熟悉的、活躍于國際藝術舞臺的日本女性攝影師川內倫子、片山真理、山城知佳子、志賀理江子的作品。
新澤西,1961年,羅伯特·弗蘭克 攝圖片由收藏家靳宏偉提供
面向世界的同時,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也一直致力于推動在地攝影文化的發(fā)展,本屆攝影季期間,祖籍福建的新加坡現(xiàn)代藝術先驅劉抗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福建老照片,以《回家》為名引發(fā)了觀者對于影像記憶的思考—當私人相冊走入公共視野時,喚起的不僅是個人或者整個社會的記憶,更加深了歷史與當下在時空上的聯(lián)通。
本次攝影季新設了“致敬大師特別展覽單元”,由今木策劃的“共鳴:致敬”,呈現(xiàn)了十余幅希帕畫廊和藝術家黃慶軍、榮榮所收藏的羅伯特·弗蘭克攝影原作?,F(xiàn)場展示的影上書房所藏弗蘭克不同版本的出版物,以及《中國攝影》《現(xiàn)代攝影》等刊物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弗蘭克的介紹,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文獻。
展覽還集結了莫毅、韓磊、曾翰、駱丹、鳥頭小組、姚瑤等13位中國攝影師的作品一同展示,分別在各自影像的時間感、秩序感、隱喻性等多方面體現(xiàn)了與弗蘭克的呼應,以此向這位具有開創(chuàng)精神的攝影先驅致敬。
以展示中國當代攝影脈絡與現(xiàn)狀的“中國律動”版塊,開啟了攝影季與國內攝影高等藝術院校的合作,王寧德、劉立宏、敖國興等藝術家為代表的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師生以“光的制圖學”為名,展現(xiàn)了中國當代攝影在學院派這一體系下的實踐以及所呈現(xiàn)出的多樣化藝術形態(tài)。
徐曉曉作品《飲馬長城窟行》展場
沈綺穎作品 《保持沉默的大多數(shù)》
本屆提名展單元呈現(xiàn)了華偉成、蔣鵬奕、李舜、馬海蛟、馬良、蒲英瑋、沈綺穎、孫瑞祥、徐曉曉、周裕隆10位攝影師的個展。這些攝影家從個體經(jīng)驗與現(xiàn)實思考出發(fā),對身份認同、攝影與真實等話題進行探討。備受關注的兩個獎項就在這些攝影師中誕生。
少年時代移民至荷蘭的徐曉曉,一直試圖在本源和當下生活中尋找關于身份的平衡點,她以長城作為了解中國過去和現(xiàn)在的媒介,以詩意的作品關注和拍攝了長城沿線的百姓生活,把長城從相對固定的“中國符號”中解放出來。最終她憑借《飲馬長城窟行》獲得了“2020集美·阿爾勒優(yōu)秀女性攝影師獎”。
報道攝影師沈綺穎以當代藝術攝影的方式創(chuàng)作的《流沙志》《保持沉默的大多數(shù)》,表達了她對國際現(xiàn)實、人類命運當下和未來的關注。她用既審美又具批判性的立場,去面對隱藏著深刻危機的現(xiàn)實,并以很強的視覺效果進行呈現(xiàn),從而摘得“集美·阿爾勒發(fā)現(xiàn)獎”。2021年,她將受邀在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jié)舉辦展覽。
本屆攝影季還集中呈現(xiàn)了藝術家導覽、專家見面會、策展人對談、工作坊等多元豐富的活動,引發(fā)受眾的思考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