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袁抒
2021年年初,中青校媒面向全國2063名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近六成大學生存在容貌焦慮,其中女性比男性容貌焦慮更嚴重①。與之相對應,《2019中國女性自信報告》顯示,“外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女性的自信感。六分之一的中國女性在照鏡子或拍照時感到焦慮②。圍繞身體產生的焦慮感已然逐步彌漫到社會各階層,成為社會頑疾與時代通病。本文從消費社會視角切入,對身體焦慮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分析。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豐盛的物、服務與物質財富包圍的世界,即“消費社會”。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并不僅僅意味著享受功能,它也具有生產功能。消費社會中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只要進行消費,個體就會進入一個由消費社會精心打造的價值生產交換體系中。消費這一社會功能和結構組織遠超并凌駕于個體之上,只有以該事實為基礎,才能對這一場域中的身體焦慮現(xiàn)象進行研究。
身體焦慮主要是關于身體形成的一種社會性焦慮。學者王寧將身體焦慮進一步細分為形象焦慮與健康焦慮,即對于自身身體形象與健康狀況的擔憂③。要深入研究“身體焦慮”現(xiàn)象,先需深刻理解“身體”在消費社會被賦予的重要價值。
首先,身體已成為構成社會個體自我認同感的重要元素。戈夫曼認為,個體常常有針對性地采取身體展演策略,以實現(xiàn)有效的社會互動。比如想要實現(xiàn)社會和經濟上的成功,個體應先呈現(xiàn)出一種易被他者廣泛接受的“成功者”形象。在戈夫曼的研究中,身體作為維系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中介力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定的身體形式與身體展演往往會被解讀出獨特的社會意義,進而深刻影響社會成員自我價值感的形成。社會個體越是重視用自己的身體做什么,他們的自我認同就面臨更多的壓力,進而陷入身體焦慮之中。
其次,身體作為一種資本,出現(xiàn)了不斷強化的商品化趨勢。與此同時,消費文化的發(fā)展將進一步推動身體資本向文化資本、經濟資本或社會資本的轉化。2020年年末,藏族少年丁真因為一組個人寫真走紅網絡。照片中丁真質樸野性的帥氣臉龐成功收割大批迷妹。走紅的丁真成為家鄉(xiāng)旅游代言人,不僅解決了個人生計問題,更為當地旅游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商機。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先天的優(yōu)勢資本,故而他們選擇了“身體改造”。
過去人們常常認為身體是先天的,父母給的,不可改變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從生物繁殖、基因工程、整形手術到運動科學,身體從“束縛”走向“解放”,可以被打磨和重構,改變形象成為一項能依照個體意愿進行塑造的規(guī)劃。在這樣的語境下,普通個體的觀念從“美丑天注定”轉變?yōu)椤叭巳硕伎筛念^換面”,“改造人體”的時代已經到來。
根據醫(yī)美行業(yè)深度報告,中國早已形成上游藥械生產商、中游醫(yī)美機構、下游醫(yī)美平臺一體化完整產業(yè)鏈。作為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在2017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yī)美市場,并有望在2021年超越美國④。
在一種全面的規(guī)訓中,身體變成了必須依據某種美學目標來進行常規(guī)化調整、維修的機器。身體不再被當作一個整體,而是由無數零散的部件構成,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進行替換或者重構,每一個部位都可以通過技術介入實現(xiàn)升級換代。個體一旦進入這種競爭性邏輯中,就會對身體產生功用性苛求,并且陷入無法停歇的對身體改造的持續(xù)性焦慮中。
另一方面,社會成員將身體當作符號進行開發(fā)與自我賦值。布爾迪厄認為,社會再生產理論的核心要旨,就是關注作為符號價值之載體的身體⑤。社會個體的身體發(fā)展與其社會地位顯著相關,因此獲得地位與實現(xiàn)區(qū)隔的關鍵要素便是身體管理。不同的社會階層往往會采用不同的方式促進身體發(fā)展,不同的身體形式也被賦予了特定的符號價值。
學者王健對于參與馬拉松健身運動的城市中產群體進行研究,研究者發(fā)現(xiàn)城市馬拉松這種極具區(qū)隔性的活動成為了城市青年跑者進行意義生產的場域,青年跑者獲得健康身體的同時更獲得了維持穩(wěn)定身份感的途徑,實現(xiàn)了符號性滿足⑥。
當然,特定身體形式被賦予的價值在當代消費文化中也會迅速改變,誘發(fā)有關身體的不確定性。這些發(fā)展趨勢會強化個體對于自己身體的反思性,進而產生身體焦慮。在市場發(fā)展潮流中,消費者永遠處于隨波逐流的被動地位。
在消費社會,社會控制方式已經由一種新的市場誘惑機制所取代,即馬斯·馬蒂森提出的“單景監(jiān)視”?!皢尉氨O(jiān)視”指多數人對于少數人的觀看。這部分被消費市場精心挑選出來的少數人,在各種媒體上展示其高雅的生活以及精心維護的身體景觀,進而誘使無數觀看者追隨效仿。
當對身體系統(tǒng)改造成為可能,消費文化便向社會個體兜售“理想身體”供其模仿。個體可以在大眾媒介上看到形形色色活力四射、凹凸有致、面容姣好的俊男靚女,他們成為普通消費者的“鏡像身體”,成為“單景監(jiān)視”中被觀看的佼佼者。不管是電影明星、時尚模特,還是當紅“愛豆”,他們在大眾媒介向普通人全方位炫耀常人難以企及的完美身體。
以美圖秀秀、PS等為代表的修圖軟件使得普通人也有了在社交媒體展示自己理想形象的機會。從磨皮、瘦臉、到增高、濾鏡,普通個體可以對自己的身體圖像進行全方位的修飾與改造,使身體圖像完美貼合“市場標準審美”,也進一步降低個體對于自身身體瑕疵的容忍度。當我們習慣了虛幻失真的身體圖像,骨感的現(xiàn)實只有粗鄙與不堪。
這種深刻的邏輯共謀將龐大的消費市場與一個個渺小的消費者聯(lián)系起來,推動兩者協(xié)力打造出一個由“理想身體圖像”組成的“鏡城”。正如??滤裕骸坝貌恢淦?,用不著肉體的暴力和物質上的禁制,只需要一個凝視,每個人就會在這一凝視的重壓之下變得卑微起來”⑦?!扮R城”中的個體不斷進行比較,與時尚模特的“模板化身體”比較,與他者修飾美化后的“虛假身體”比較,與自己的“理想身體”比較。在凝視與被凝視中,人們落入了消費市場的陷阱,也激發(fā)了越來越強烈的身體焦慮。
消費市場推動消費的另外一大利器便是邀請消費者,特別是女性消費者進行自我取悅?!皩⑨t(yī)美進行到底,向衰老說不!”“這些保養(yǎng)類醫(yī)美,精致女孩必備!”“擺脫獼猴桃女孩,從冰點脫毛開始!”這些誘惑性信息在各大平臺廣為流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源對自己的身體進行控制和照看。這類人主觀上會產生剝奪感,也加劇了身體焦慮的產生。
卡爾·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如何使工人階級的身體維系并臣屬于機器。資本主義的分工使英國工人階級的身體趨于機器,只適合于工作場所有限的、重復的活動,導致了人的異化。資本符號促進了生產力的加速發(fā)展,使現(xiàn)代人進入消費社會。故而消費社會也是一個異化的世界,從勞動進程、個體身體觀再到社會文化發(fā)展,無一能擺脫商品邏輯的控制。
正如鮑曼所言,市場的繁榮是以不安全感為條件的。消費市場先以一種威嚴聳聽的方式渲染身體焦慮,制造身體改造需求。與此同時,消費市場迅速推出消除或者減輕焦慮的方案,并承諾個人所遭遇的全部問題都可以通過此方案得到解決。這一商業(yè)邏輯使得消費市場擁有了不斷維持活力的能力。
身體改造技術最初作為達成社會個體特定目標的手段被引入消費市場,但是如今技術的發(fā)展已經突破了這個框架,服從于一種“倒轉的工具理性”。“倒轉的工具理性”即目的和手段的重要性出現(xiàn)了逆轉,關鍵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本身。對于當前的技術而言,“能夠做什么”是首要的,而“應該做什么”卻被選擇性忽視⑧。
從深層次來講,盡管現(xiàn)代技術提供給我們對身體實施前所未有的改造的機會,但是何為身體以及如何控制身體的確定性都遭到了質疑,我們的身體被別人控制的概率也大大提高。社會個體看似自由的身體改造與解放的行為背后隱藏著資本主義的標準化生產原則與工具性約束。身體因為生產性目的被開發(fā),資本和消費市場推動身體的一切具身價值與實用價值向“交換價值”轉化。
“白幼瘦”審美是近年來的主流審美趨勢,很多女性也極力按照相關標準來塑造自己的身體。我們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動“美麗”和“白幼瘦”建立了關聯(lián)?誰控制了這些規(guī)范標準?由此產生的問題就引出了一種可能性:有關身體之美的意象或許是某個人群加給另一個人群的壓迫性面具。
身體在消費社會被賦予了重要價值,是現(xiàn)代人自我認同的核心,也作為身體資本參與社會交換。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身體作為特定的“消費品”不可避免地遭受著商業(yè)邏輯的侵蝕。圍繞身體而產生的身體焦慮趨勢也愈演愈烈。一方面,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對身體進行物理改造以及符號性賦值,巨大的身體改造空間以及符號意義的變幻莫測催生了身體焦慮。另一方面,消費市場誘使普通個體向“鏡像身體”看齊,個體在持續(xù)不斷的社會比較中落入身體焦慮的陷阱。在消費社會,只有培植和利用身體焦慮才有利可圖,故而身體焦慮是消費社會對于身體進行隱性化控制的手段。在此邏輯下,身體異化勢不可擋。
注釋:
①程思,羅希,馬玉萱.近六成大學生有容貌焦慮[N].中國青年報,2021-02-25(007).
②2019中國女性自信報告 [EB/OL].搜狐,2020-03-09.https://www.sohu.com/a/378650976_816179.
③王寧.消費的欲望[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25.
④常啟輝.美容大王2.0:當輕醫(yī)美進入大眾化時代[EB/OL].鏑數聚,2020-11-05.https://www.dydata.io/datastore/detail/1935976996773433344/.
⑤[英]克里斯·希林.身體與社會理論(第二版)[M].李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1.
⑥王健.我的身體我做主:青年中產跑者的樂趣建構與意義尋求[J].中國青年研究,2020(08):20-27.
⑦陳雪蓮.消費時代的身體焦慮[J].中國質量萬里行,2007(12):89.
⑧許小委.不確定世界中人的生存:論鮑曼之“流動的現(xiàn)代性”[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