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龍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青銅峽市高級中學 751600)
建模思想指的是根據(jù)實際問題來建立模型,再對模型進行求解,最后根據(jù)結果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本質上是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中的問題的能力,鍛煉他們的抽象思維、簡化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在高中化學解題教學中,教師同樣可要求學生應用建模思想來解題,將繁瑣復雜的化學反應變得清晰化、簡單化,促使他們輕松解決難題.
在高中化學解題實踐中,涉及到的反應類型多種多樣,學生很難做到全部正確理解,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對規(guī)律的概括和應用,使其加深記憶化學反應的實質,穩(wěn)步提升自身的化學理解能力.高中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引領學生找出所學知識的共同點,構建出一定的模型便于記憶,使其在解題中聯(lián)想到相應的模型,讓他們利用概括出的規(guī)律來解題.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引領學生結合多個化學方程式建立出兩個模型,這是鹽類水解本質的重要體現(xiàn),無論理解還是記憶效果均極佳,使其掌握的更牢固,便于他們解決此類問題.
在高中化學解題教學中,假如學生無法順利解決化學問題,不僅影響他們學習化學的自信,還不利于整體學習效率的改善.對此,高中化學教師在解題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引領學生嘗試應用建模思想確定和優(yōu)化解題思路,不過前提是要注重對化學知識的有機整合,且適當拓展,以模型形式來呈現(xiàn),拓寬他們的解題思路,使其解題正確率和速度提高,增強自信.
在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教學時,教師需幫助學生充分理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深化對知識要點的理解與記憶,其中在解題環(huán)節(jié),涉及到氧化還原反應的題目中,主要有以下幾個解題技巧:其一,氧化還原反應遵守電子守恒定律,元素化合價被提高,化合物的化合價將會降低;其二,氧化劑在反應中被還原,還原劑在反應時被氧化;其三,由于出現(xiàn)反應現(xiàn)象,在實際解題中需結合具體現(xiàn)象來推導產物.隨后教師設置題目:把木炭與氧化銅粉末混合起來加熱,能夠獲得紅色的銅.學生分析這一現(xiàn)象時需獨立寫出化學方程式,標記“木炭”和“氧化銅”,標出化合價,讓他們結合化合價找出反應中的氧化劑與還原劑.
如此,教師指導學生將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論知識進行整合,使其在解題問題時經歷問題表征、構建模型、檢驗模型和應用模型等六項流程,借此開闊開闊他們的思維與眼界.
在高中化學解題教學中,為有效應用建模思想解題,需結合具體問題提出假設構建模型,不斷細化與分解問題,把問題解答的難度降到最低,抽象問題變得具體化.高中化學教師在解題教學中,當遇到抽象化較強的問題時,應指導學生加強對建模思想的應用,使其把問題不斷拆分降低難度,有利于他們更好的理解化學本質,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實施“氨 硝酸 硫酸”教學時,教師需先帶領學生理清這三種物質的性質,再出示例題:兩種硫酸溶液的濃度不同,將其等質量混合后獲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是A%,等體積混合時則為B%,再把兩種不同濃度的氨水等質量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也是A%,而等體積混合時則為C%,判斷A、B、C的關系.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建模思想來判斷,且要分類建模,當水小于溶液濃度時,等體積混合以后,濃度要高于平均值;而當溶液濃度小于水時,等體積混合以后,濃度高低于平均值;一般來說,稀硫酸密度要比濃硫酸密度大,稀氨水的密度要大于濃氨水,所以B>A,A>C,綜合起來得到B>A>C.
上述案例,教師強調學生主動運用建模思想,不僅將抽象化的化學問題變得具體化,還能把復雜問題變得簡單化,使其省去多個繁瑣的運算步驟,只需根據(jù)模型就能判斷出大小.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新舊知識之間是存在一定銜接關系的,不少問題的解答思路都要把新舊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和分析,讓學生找出適用于解題的模型,融入建模思想,讓他們的解題思路變得開闊、清晰起來.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在解題訓練中,應當提醒學生關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其結合題目特征建立模型,提高他們的建模水平與遷移能力.
比如:現(xiàn)有KCl與NaCl的混合物,其中Cl元素質量占a%,求K、Na的質量在該混合物中分別占多少?教師先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題干,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要素,也就是陰、陽離子,求出混合物中兩個陽離子的質量比,K是39,Na是23,可知K比Na大16,而16剛好是O的相對原子量,這時他們可把K使用Na與O來代替,既把KCl建模等效為NaClO,陰離子則是同一種元素Cl.接著,學生在所建立的模型中解答問題,把NaCl看作一個整體,研究對象是100g,則在混合物中各個元素的含量有n(K)=n(O),n(NaCl)=n(Cl),那么求得K的含量比K%=(100-58.5a/35.5)/16,Na的含量等于1減去K的含量比與Cl的含量比,即Na%=1-a%-K%.
對于上述案例,學生處理混合物問題時聯(lián)想到學習過的陰、陽離子,相對原子質量等舊知識,據(jù)此建立一個整體模型,使其借助模型思想避免復雜計算步驟的出現(xiàn),降低錯誤率.
建模思想的應用,對于高中化學解題來說可謂是一個新事物,不少學生都認為建模思想屬于數(shù)學范疇,與化學的關系不大,其實不然,數(shù)學和化學雖然是兩門獨立學科,但是均屬于理科范疇,兩者有著密切關聯(lián).所以,在高中化學解題訓練中,教師可以指引學生結合具體題目靈活運用建模思想,使其建模技巧得以有效培養(yǎng),同時鍛煉他們的化學解題能力.
例如:現(xiàn)有鹽酸溶液10mL,濃度為0.001mol/L,把濃度一樣的氨水倒入其中,直至溶液的pH達到7,下列關系式正確的有( ).
A.V(總)>20mL
B.V(總)<20mL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建模思想解題,清楚知道鹽酸溶液的體積和物質的量濃度,假如加入10mL的氨水溶液,物質的量濃度也為0.001mol/L,兩者將會完全反應生成NH4Cl,溶液成酸性,由于pH是7,就需繼續(xù)添加氨水溶液,所以氨水溶液的體積大于鹽酸溶液,總量大于20mL;隨后觀察建模結構,結合溶液呈中性判斷C正確;而混合后溶液中陰離子總數(shù)不可能大于陽離子,故D錯誤.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引導學生對整個反應過程進行等效建模,把建模過程具體呈現(xiàn)出來,使其結合建模構成分析和解答題目,顯得輕松又便捷,同步發(fā)展他們的建模與解題能力.
總之,在高中化學解題教學活動中應用建模思想是一個新的解題思路,值得大力推廣和運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與記憶化學理論知識,還能夠促使他們提高解題正確度和速度,使其獲得綜合發(fā)展,最終改善整體解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