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芳
德國大眾集團總裁迪斯近日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上表示,中國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中國公司在歐洲投資遇到的困難要比歐洲公司對華投資更多。迪斯在商言商,并不是第一次基于對中國市場的判斷發(fā)表符合實情的看法。此前他曾表示,大眾集團未來會更加“中國化”,對中國的依賴度更深。
這些看法正好說明,中國自身發(fā)展和不斷深入的改革開放,為外來投資和中外合作創(chuàng)造了更大空間。2020年,德國汽車制造商在華汽車銷售量達到285萬輛,占全球銷售總數(shù)的38.2%,同上年相比增加3.4%。同年德國汽車在美國市場上僅售出50萬輛。中國市場對德國企業(y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中資企業(yè)對歐投資比歐洲企業(yè)對華投資面臨更多挑戰(zhàn)。2019年2月,歐洲議會通過一項對外國投資進行安全審查的法案,加強對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外國企業(yè)收購的審查。2020年6月德國通過《對外經濟法》修正案,允許聯(lián)邦政府對非歐盟國家的投資進行更全面、深入的審查,并購德國公司變得更加困難。到2020年,中國在德投資已經連續(xù)四年呈下降趨勢,跌出三大對德投資國行列。2016年新落戶德國的中資企業(yè)有281家,到2020年僅剩154家。
反觀歐洲在華投資。從2003年到2018年,德國在華年平均投資額達17億美元。2018年度德國在華投資總額為36.8億美元,比2017年度增加了139%。中歐貿易和投資額逐年增長,即使是新冠疫情也沒有動搖歐洲企業(yè)的意愿。2020年底中歐如期完成投資協(xié)定談判,為歐洲和世界開展對華合作提供了更多機遇,特別是對德國車企巨頭如大眾、寶馬和戴姆勒是利好。
在此種背景之下,迪斯的公道話引來德國媒體不滿。這不禁讓人想起,兩個月前德國病毒學家凱庫勒稱目前在世界上傳播的99.5%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均可以追溯到意大利北部地區(qū),同樣遭遇德國媒體的質疑和不滿,德媒還指責中國媒體濫用凱庫勒的表態(tài)做政治宣傳。
此類罔顧事實、強貼標簽的現(xiàn)象,背后是德歐復雜的對華心態(tài)在作祟。無論是2019年初的《歐中戰(zhàn)略展望》,還是2020年末的《在全球變局下的歐美新議程》,都將中國定位為“合作伙伴、經濟競爭對手、制度競爭對手”。這一定位的形成少不了美國這一外部因素的影響,也囿于部分人士仍帶著意識形態(tài)眼光看待中國。德國一些媒體往往抱著預設立場進行涉華報道。受媒體長期影響,德國人對華認知也總體呈現(xiàn)消極傾向。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說起德國會想到“德國制造”“世界杯冠軍”等形象,而在德國,僅有1/4的人對中國有積極認知。即便中國在新冠疫情背景之下積極防控、復工復產,成功實現(xiàn)了經濟正增長,德國一些媒體仍舊少見相關客觀報道,反而有不少從“自由社會”模式視角出發(fā)挑中國毛病的文章。
當然,德國社會也有一些不同聲音,如迪斯及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的表態(tài)。這或許意味著,德國社會需要一場關于對中國認知的討論,以加深了解、減少偏見?!?/p>
(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