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cm"/>
黃慧文 錢寶娟 顧巧華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指利用電刀對>2 cm 病變進行黏膜下剝離的內鏡微創(chuàng)技術[1],因其創(chuàng)傷小、療效佳、康復快等優(yōu)點,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消化道早癌、癌前病變的治療中,但其術后疼痛、腹脹、惡心嘔吐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耳穴壓豆療法又稱耳穴壓丸、耳穴貼壓等,是指選用質硬而光滑的小粒藥物種子或藥丸等貼壓耳穴來防治疾病的方法,該方法安全經濟、療效獨特,能起到持續(xù)刺激的作用,易被患者接受[2]。有研究者[3-5]采用耳穴壓豆療法減輕了患者失眠、焦慮、疼痛、惡心嘔吐等不適。因此,本研究對行消化道ESD術的患者進行耳穴壓豆治療,旨在預防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現(xiàn)報告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2018年1-11月在我科行擇期消化道ESD術的患者200例,納入標準:消化道良性病變,無精神障礙,能配合完成問卷調查,自愿接受耳穴壓豆療法,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腦、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耳廓存在炎癥、濕疹等,非首次手術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50.38±12.21)歲;男69例,女31例;行食管ESD 12例,胃ESD 34例,腸ESD 54例。對照組,年齡29~71歲,平均年齡(48.51±12.30)歲;男65例,女35例;行食管ESD 9例,胃ESD 36例,腸ESD 55例。2組年齡、性別、手術部位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該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入院后行入科宣教,完善相關檢查,術前停用抗凝藥物7~10 d;術前1日囑患者禁食、禁飲,去除身上金屬、貴重物品,更換病員服,練習床上大小便,行腸ESD患者術前4~6 h服用恒康正清(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進行腸道清潔,做好術前準備;術后認真交接,遵醫(yī)囑予以心電監(jiān)護、氧氣吸入、止血、抗感染、補液等治療,囑患者暫禁食24~48h,絕對臥床休息,抬高床頭30~40°,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耳穴壓豆干預。
1.2.1 成立耳穴壓豆治療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1名主任醫(yī)師,2名主治醫(yī)師,6名責任護士,具體操作由護士完成。邀請中醫(yī)科主任對小組成員進行耳穴壓豆療法相關理論和操作培訓,為時半個月,成員通過培訓與考核方能對患者實施干預。
1.2.2 耳穴壓豆治療
患者術后回室麻醉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即給予耳穴壓豆干預,護士向患者解釋操作的目的和方法,詢問有無酒精過敏史,使用耳穴探測器進行定位(取神門、交感、胃、小腸、大腸、內分泌、三焦穴),再用75%乙醇消毒耳廓2遍后待干,將王不留行籽用鑷子貼于一側相應耳穴,用指腹前后按壓耳廓,以患者感到局部酸脹、發(fā)熱、略為疼痛為宜,每次每個穴按壓30~60 s,每側按壓15 min,交替按壓兩耳,3次/天,連續(xù)3 d。
比較2組焦慮、疼痛、惡心嘔吐及腹脹發(fā)生率。①焦慮。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對患者焦慮程度進行評分[6],SAS采用4級評分,共20個條目,各項得分得粗分,粗分乘以1.25取整數(shù)得標準分,50分以下為無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在干預前和干預3 d后分別對患者進行評分。②疼痛。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4]進行評估,VAS為1條直線,長10 cm,一端“0”分表示無痛,另一端“10”分表示劇痛,分數(shù)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干預前和干預3d后分別予以評分。
1.3.3 惡心嘔吐
干預1周后,比較2組惡心嘔吐程度。惡心嘔吐的評定標準[5]:Ⅰ級,無嘔吐;Ⅱ級,輕微惡心,但無嘔吐;Ⅲ級,惡心嘔吐明顯,但無內容物吐出;Ⅳ級,嚴重嘔吐,有胃液等內容物吐出,且非藥物難以控制。
干預前,2組焦慮和疼痛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觀察組的焦慮和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見表1-2。
表1 2組焦慮評分比較分)
表2 2組疼痛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的惡心嘔吐輕于對照組;腹脹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2組惡心嘔吐和腹脹發(fā)生率的比較 [例(%)]
行ESD的患者因擔心疾病預后及疼痛等并發(fā)癥大多會產生焦慮情緒,而焦慮情緒可降低患者痛覺的閾值[7],使患者對疼痛敏感性增強。耳廓上的穴位與身體的五臟六腑相對應,對耳廓的穴位進行刺激會對相應部位起到治療作用[8]。神門位于三角窩內,刺激該穴位有寧神靜氣,解痙鎮(zhèn)痛作用,進而緩解機體緊張、焦慮情緒[9]。有研究者[10-11]認為耳穴壓豆可以緩解消化道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的焦慮情緒和疼痛。本研究將耳穴壓豆療法應用于行消化道ESD的患者,干預后觀察組焦慮評分、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患者精神緊張、手術麻醉和術后創(chuàng)面刺激等均可引起惡心嘔吐的發(fā)生,進而影響胃腸功能的恢復。中醫(yī)學認為,患者術后元氣大傷、氣血兩虛,氣虛引起胃腸傳導無力,血虛引起津液枯少,不能滋潤胃腸道,致使患者術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表現(xiàn)[12]。耳穴中神門起鎮(zhèn)靜安神的作用;交感具有調節(jié)植物神經功能、緩解因迷走神經興奮而產生的惡心嘔吐的作用[13];按壓與消化功能有關的胃、小腸和大腸穴,起到防嘔止吐的作用。同時,刺激耳穴,可經耳-迷走神經-內臟反射途徑影響嘔吐中樞,預防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5]。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通過耳穴壓豆療法,觀察組惡心嘔吐程度輕于對照組,與韓葉芬[5]研究結果一致。
手術對胃腸造成的創(chuàng)傷、麻醉對胃腸功能的抑制、術后臥床休息、低鉀血、暫禁食等均可以引起胃腸蠕動減慢,導致腹脹的發(fā)生。耳穴中胃、小腸和大腸穴與消化功能有關,刺激該穴位可以調和氣血,使胃氣下降;按壓內分泌穴和三焦穴能夠刺激腸蠕動。通過耳穴的按摩,對胃腸道產生良性刺激,可以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減少腹脹的發(fā)生。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腹脹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與李礪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耳穴與人體器官、臟腑、經絡密切關聯(lián),耳穴壓豆可以平衡陰陽、疏通經脈、調和氣血,可有效預防ESD患者術后疼痛、惡心嘔吐和腹脹的發(fā)生,具有操作簡單、容易掌握、經濟安全、無副反應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