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非從
當婚姻出現(xiàn)矛盾,就要有所改變。不是你要改,就是他得改。問題是,到底誰改變呢?
很多人去參加了自我成長的課程,越學越委屈,他們會發(fā)出一種疑問:兩個人的婚姻,憑什么我改變呢?
是啊,改變從來都是自愿的,沒有人強迫過你改變。對方只是不愿意改變而已,但沒人說你一定要改變啊。對方不改變,就意味著你必須改變嗎?
其實,在婚姻關系里,關于誰改變的問題,遵循著這幾條定律:
1.誰更需要關系,誰改變
矛盾的本質是權利爭奪,就是咱倆的關系中誰說了算。你也不想讓步,我也不想讓步,于是就有了矛盾。
可是,為什么要讓步呢?為什么是你讓步,而不是對方讓步呢?原因之一就是,對方沒你那么在意關系。并不是說對方完全不在意關系,而是沒你那么在意。
改變自己為關系妥協(xié),就可以留下關系。但是,妥協(xié)會讓自己不爽。這時候潛意識里就會有一個沖突:自我更重要,還是關系更重要?
認為關系更重要的人就會先妥協(xié)。這就像是人販子在跟媽媽奪孩子,人販子大概率會贏過媽媽,因為人販子對孩子死活的在意遠遠低于媽媽。在婚姻關系里,認為關系更重要的人,就會先妥協(xié)改變了。所以,讓你改變的,其實是你想優(yōu)先維護關系的愿望。
這時候,你要思考的是:為什么我會比他更在意你們的關系呢?
2.誰更需要和諧,誰改變
矛盾也不是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人能承受矛盾,認為矛盾是生活的常態(tài)。如果一個人從小在父母的矛盾中長大,他就會對矛盾有一個夸大的想象,認為矛盾是災難,是必須要解決的。這時候,他就會非常渴望和諧,并把愿望帶到婚姻里來。
可是,和諧是必須的嗎?如果對方對和諧沒有那么大需求,他就不會有改變自己解決矛盾的愿望了。他會不停地指責你、挑剔你,不停地制造矛盾出來。而你可能就會選擇忍讓、制止等方式,希望他停止沖突,維護和諧。
這時候,你要思考的是:為什么我那么需要和諧呢?
3.誰更難以耐受不滿足感,誰改變
矛盾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此刻,我不愿意滿足你了。因此,當婚姻出現(xiàn)矛盾,人之所以會介意,是因為那一刻他內在的需求無法被對方滿足了,可是,他又很想被滿足。于是,他就會想去改變自己或者改變對方來重新獲得滿足感。
因此,婚姻中那個強烈的對被滿足有需求的人,就會推動著關系趕緊改變。而對被滿足需求不強的人,則會覺得改變不改變無所謂,也就不會改變了。
這時候,你要思考的是:為什么我對婚姻里的不滿足會那么難以耐受呢?
4.誰更難以耐受懸浮,誰改變
矛盾的意思也是不確定性。你不知道你們的關系接下來會怎樣,生活會被暫時擱置,充滿了不確定性。我把這種狀態(tài)叫作懸浮,就是對于你們的關系,你不確定下一刻要做什么、怎么做。
一個對生活充滿了計劃、缺乏安全感、無法忍受不確定的人,就會有強烈的想改變彼此的沖動,來消除這種不確定感,讓婚姻回到自己熟悉的軌道里。而對方如果覺得這樣也行,那樣也行,對關系中的懸浮狀態(tài)是耐受的, 他就不會著急改變。一個人之所以對婚姻的懸浮狀態(tài)不耐受,是因為婚姻生活占據(jù)了一個人生命的主流。他的工作、娛樂、學習都是圍著婚姻轉的,他就對懸浮不耐受了。
這時候,如果你著急要改變,要思考的就是:婚姻是否占據(jù)了我生活的主流?
成長從來不是改變自己,成長是為目的服務。很多人對于自我成長有個誤解,以為個人成長就是要改變自己。實際上,自我成長就是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想要什么,然后為自己的目的選取合適的方法而服務。
通過以上4點,你可以感受到,你之所以要比對方先改變,是因為你的需求、你的目的、你的耐受度要比對方差,所以,你不得不先改變。這時候其實你是在做一些讓自己舒服的事,只不過你自己在做,你心理不平衡。
自我成長的目的從來都不是改變自己適應對方。如果你覺得是在適應對方,就會覺得委屈了。你要知道的是:我成長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舒服。難道讓自己舒服這個事,我還要幻想著讓別人來幫我做嗎?
自我成長包括幾個部分:
1. 提高自己對關系破碎的耐受性。當你對關系的在意小于對方的時候,就是他改變了。
2. 提高自己對矛盾的耐受性。當你比對方更能接受你們之間有沖突的時候,他就改變了。
3. 尋找更多內心獲得滿足的途徑。當你內心的滿足感不僅僅依賴于婚姻的時候,他內心的需求就凸顯出來了,他就開始著急改變了。
4. 提高對懸浮狀態(tài)的耐受性。婚姻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你還有自我、娛樂、工作,不妨先把婚姻放一放。
你這些改變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更舒服,而不是為了維護婚姻,你的舒服,比婚姻本身更重要。
也許你會擔心,你放著放著婚姻就破碎了,那你就需要思考:為什么他不擔心呢?為什么婚姻對你的重要性要顯著大于對方呢?婚姻對你們的意義不平等,才是問題的根源。更在意的那個人,就是要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