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
(作者單位: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shù)學(xué)院)
中國古代傳統(tǒng)繪畫中有不少作品取材于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典故,“虎溪三笑”就是被反復(fù)描繪的題材之一,說的是東晉高僧慧遠(yuǎn)住在廬山東林寺,相傳他“自遠(yuǎn)卜居廬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為界焉”。1一次他與簡寂觀道長陸修靜、陶淵明相談甚歡,不知不覺過了虎溪,山虎號鳴提醒,這才察覺,遂大笑道別。這段佳話盡管在宋代已被考證為虛構(gòu)的佛門故事,但因其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自宋至清不斷被歷代畫家所演繹,作品層見疊出。其中,浙江省博物館藏的《頭邊知己圖》(圖1)借“虎溪三笑”的典故講述了清初周、屠廷楫、大梅的故事,周委托其門人毛績宣2為三人作畫,該圖在人物、背景、主旨三方面呈現(xiàn)出了與常見的“虎溪三笑”題材繪畫作品不一樣的新面貌,帶有畫家和像主的獨特用意。
屠廷楫在題跋里介紹了彼此,左邊“幅巾野服,揮手而語者,為屠東蒙”,即屠廷楫(1615—1694),字爾際,號東蒙,嘉興人,少補學(xué)官弟子,“兵后棄去,詩酒自娛而以農(nóng)桑督諸子”,3著有《鹿干草堂集》。旁邊“舒躬反袖,解頤而聽者,為周青士”,即周(1623—1687),初字公貞,更字青士,又字谷,嘉興人,工詩書,明末甲申之變后棄舉子業(yè)不治,賣米經(jīng)商,后家產(chǎn)散盡,為私塾老師。右邊單獨一“芒鞋頂笠,荷鋤而筐菜者,為大梅上人”,大梅(1615—1688),字同岑,是一位僧人,亦叫智解。
首先,在人物扮相上,若將“虎溪三笑”的角色來一一對應(yīng)畫中三人,發(fā)現(xiàn)“三教”的意味并不明顯,周與屠廷楫本是明末書生,作典型的明代文人打扮,即便到了清代順治、康熙年間,明式袍服依然流行。而大梅現(xiàn)實中是僧人,畫里僅僅在草笠下面暗示有剃發(fā),一身農(nóng)夫打扮,肩扛一把頭,上面掛菜籃,不像通常《虎溪三笑圖》里“釋”的代表人物穿僧袍那樣直白,只是呈現(xiàn)為一位樸素的山中老者形象,比起大多數(shù)《虎溪三笑圖》顯而易見的儒釋道形象,周、屠廷楫、大梅的打扮都相對降低了三教感。對此屠廷楫的題跋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解釋,他說:“大梅邃于禪,而口不說禪;東蒙學(xué)于儒,而羞稱儒術(shù);青士棄奇贏,而折節(jié)讀書成淹博士。三人操術(shù)不同,而脫略籌量同?!惫时M管三人操術(shù)上、經(jīng)歷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不喜高調(diào)、不愛顯露之人,所以反映在人物形象上,自然也不會像一般的《虎溪三笑圖》那樣區(qū)分出儒釋道的形象。
其次,這是一幅屬題寫照,明清肖像畫的性質(zhì)決定了它在人物臉部刻畫方面要區(qū)別于大多同題材作品中的類型化人物面相。三人均眼含笑意,相貌各有特點,畫家以淡墨勾勒五官,赭色暈染。屠廷楫眉毛上挑,比周年長一些,留白須;蓄黑須的周眉眼下垂,更為喜笑顏開,笑起來時眼下和臉頰兩邊的肌肉富有立體感,面容和體態(tài)豐腴;大梅靠眼眶、眉骨、顴骨的深淺凹凸來塑造年齡感。盡管毛績宣的寫真未必能算作是明清肖像畫中的精品,但將“虎溪三笑”題材納入肖像畫的范疇里,可以說在清初是一種新嘗試。
最后,就人物站位朝向方面來說,以往的同題材畫作大多數(shù)是儒釋道三代表聚攏在一起,中心人物往往是“慧遠(yuǎn)”,或是有兩人更緊挨,與另一人稍有疏密對比關(guān)系,而《頭邊知己圖》則利用長卷的形制將三人分隔兩岸,人物朝向皆不相同,一正面,一半側(cè)面,一全側(cè)面,大梅與兩人拉開距離,似作告別狀。
圖1 清 毛績宣頭邊知己圖 紙本設(shè)色35.3cm×137.9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2 南宋 佚名 虎溪三笑圖 冊頁 絹本設(shè)色26.4cm×47.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有些以“虎溪三笑”為題材的畫作沒有任何背景或者只有簡單點綴的樹石,靠已成符號化的人物圖式,就能讓觀者立刻明白畫的是什么故事,而單看《頭邊知己圖》里的三人,由于不太體現(xiàn)儒釋道色彩,故除了三人“笑”的表情,溪流和小橋?qū)μ崾尽盎⑾Α钡牡涔势鹬浅jP(guān)鍵的作用。圖中兩岸有巖石、崖壁、樹木,較寬的溪水位于畫面的中間,呈C字形,頗為搶眼,水流盡頭是小橋。而通常同題材作品中的溪水、小橋要么處在畫邊,要么隱于人物身后,即使是放置在畫正中,如南宋佚名的《虎溪三笑圖》(圖2)中間的虎溪,也比較細(xì),多曲折,前有小橋“截斷”,后虛化過渡到遠(yuǎn)山,中有人物遮擋,削弱了溪流一通到底的走勢,將絕對焦點讓位給人物。而《頭邊知己圖》里的溪流被擺在了突出的位置,與三人連作一個整體,共同構(gòu)成視覺的關(guān)注點。
另一方面,人物已非慧遠(yuǎn)、陸修靜、陶淵明,那配景是否也非廬山東林寺虎溪邊?結(jié)合畫中三人的交往經(jīng)歷與畫跋分析,可以推斷出背景是安排在某處相關(guān)實地,推論如下:1.大梅題:“戊午之春,谷偕及門毛子績宣過予,為作此圖?!北砻骺滴跏吣晡煳纾?678),毛績宣來大梅山房畫了此圖,有可能對景寫生,或者提煉風(fēng)光特征,適當(dāng)參考“虎溪”圖式,加以藝術(shù)化處理。2.屠廷楫畫后透露了三人平時在嘉興“每所聚首,大梅山房為多”,大梅山房的方位通過周題跋和沈季友、4朱彝尊的記載5確定在“郡城東白蓮寺”。寺西南是大梅禪棲之所,6寺東有“橘鶴樓”,是“大梅齋也”,7朱彝尊在《曝書亭集》卷三十六有記錄三人往來酬唱于橘鶴樓,8故畫中地點極可能指涉白蓮寺一帶。3.“白蓮寺”會使人想到歷史上著名的“白蓮社”,中心人物就是慧遠(yuǎn),他與僧人、賢士在廬山東林寺結(jié)社修“凈土”之法,因池塘植白蓮,故稱“白蓮社”。今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白蓮社圖》出自北宋張激之筆,展卷開頭就是描繪“虎溪三笑”的場景,表明后人將這個故事納入了白蓮社里。所以周他們很可能由“白蓮寺”的名字聯(lián)想到“虎溪三笑”的故事。4.周在畫后著不少筆墨描述“白蓮寺”的風(fēng)景,謂大梅棲禪處“曲徑深籬,窈然人跡”,屠廷楫的形容是“濃陰夾岸一川通”,9投射到畫面上時確有幾分相似的意境。5.喜游叢林精舍的周在跋文中言:“白蓮得其地,大梅、東蒙得其人,夙昔所期,于焉兼遂。”說明周昔日所期待的人與地終于兼得,得償夙愿后托之于畫。故推斷畫中背景實指向嘉興白蓮寺一帶。
注釋:
1.[梁]釋慧皎,《高僧傳》卷六,載《叢書集成初編》第3352冊,中華書局,1985年,第99頁。
2.關(guān)于毛績宣的史料并不多,只知他是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為周筼門人,在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之前已去世,此判斷依據(jù)[清]汪文柏,《柯庭余習(xí)》卷六,《庚申二月得俞鹿床先生訃同家兄設(shè)奠桐溪草堂為文以哭之犀月有詩志其事次韻二首》其二附注:“戊午秋有《草堂雅集圖》,李徐初鄰,四明毛績宣,吳門盧久芳諸子皆已奄逝?!陛d《四庫未收書輯刊》捌輯,第21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1頁。
4.同注釋3。
5.[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三十六,《屠東蒙詩集序》,載《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集部,第1356冊,杭州出版社,2015年,第419頁。
6.周筼于此卷后題跋:“而大梅公之禪棲,實占寺之坤隅?!?/p>
7.[清]楊鐘羲輯,《雪橋詩話三集》卷一,載《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240冊,沈云龍主編,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78頁。
8.同注釋5。
9.同注釋7。
10.于淑娟,《〈虎溪三笑圖〉題畫詩考論》,《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2月,總第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