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曉
(北京市宣武回民幼兒園 北京 100053)
碩士畢業(yè)后,我進入了一線幼兒園工作。和幼兒相處的過程,也是理論與實踐碰撞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總會發(fā)生許許多多的小插曲,有些讓人發(fā)笑,有些讓人思考。九月的一天,在小班建筑區(qū)發(fā)生的一個小故事,就引發(fā)了我的自問和思考。
故事發(fā)生的當周,我在幼兒園某小班做臨時配班。這個小班的教室分為兩個房間,游戲區(qū)域設置不同,一個是美工區(qū)、益智區(qū),一個是建筑區(qū)、娃娃家。區(qū)域游戲時間,班上的幼兒分成兩組,分別在兩個房間游戲,大約二十分鐘后進行交換。我大多在建筑區(qū)和娃娃家的房間進行游戲指導和觀察。
這天,我正和幾個孩子一起游戲,小班幼兒剛入學不久,對于建筑區(qū)還處在沒有目標的搭建階段。墩墩看到建筑區(qū)有好多動物模型,興奮地跟我說:“老師,咱們來搭一個動物園吧!”我心中一喜:“孩子們開始有搭建的想法和目標了,好兆頭!”
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搭了一個圍合的圓形當作動物園的圍欄,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還用小塊的積木將里面劃分成一個個場館,有大象館、老虎山、長頸鹿館……我心想:“今天孩子們這個作品很成功啊,孩子們的實際體驗和建筑區(qū)的操作相對接了,一會兒要請其他的小朋友一起來欣賞欣賞?!本瓦@樣,我心里做好了計劃,并暗自興奮著。
交換時間到了,另一批小朋友過來玩建筑區(qū)和娃娃家。我心里惦記著這個“動物園”,對進了建筑區(qū)的幾個小朋友千叮嚀萬囑咐:“你們一定要保護好這個動物園哦!”一看到他們有想碰這個積木的動作,我就過去啰唆兩句??僧斘以谕尥藜抑笇в螒虻哪且恍?,就聽見建筑區(qū)傳來一聲:“汽車開嘍,嗚——咣!”猛地一回頭,“動物園”的圍欄已經被推倒了,里面的動物歪七扭八的,再也沒有動物園的樣子了。我心里特別著急,對著拿小汽車的六六來了一句:“你干嗎動我的動物園啊?”
說完這句話,我心里馬上一驚,我的反應是不是太激烈了?面對一個三歲多的孩子,語氣是不是有點太兇了?這可不是一個老師該有的行為??粗悬c不知所措的小臉,我心里愧疚極了,然后趕快放緩了語氣,上前去抱了抱六六,故作輕松地說道:“沒關系,倒了就倒了吧。咱們一起把這個動物園再搭起來好不好?”可惜,這次的小朋友興趣不在于此,他們更想玩開汽車的游戲。我整理了情緒,陪孩子們用積木鋪起了“公路”和“賽道”。
可是之前那個畫面一直在我腦海里盤旋著,更引發(fā)我思考的一點是:明明這是孩子們搭的“動物園”呀,我怎么會下意識說成“我的動物園”呢?
我一邊整理這個故事,一邊展開思考。
每次區(qū)域游戲過后都會有一個分享的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可以分享自己的問題、發(fā)現(xiàn)和作品。分享環(huán)節(jié)也是豐富其他幼兒游戲經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還可以這么玩”,玩得越來越豐富,孩子們身心也就悄悄地發(fā)展了。在我心里,當天建筑區(qū)的“動物園”是那么成功,簡單的積木在孩子們的想象中和實際生活相對接,我特別想請他們在分享環(huán)節(jié)和班里所有的小朋友分享,這樣孩子們在建筑區(qū)會有更多搭建的目標,也許是小區(qū)、超市、停車場、自己的家……有了這樣的想法,這個“動物園”就成了我接下來預設好的一個內容。因此當它不復存在時,我心里急的不僅是這個作品被毀了,還有分享環(huán)節(jié)沒有辦法分享了,已經預設好的內容失去了作品的支撐,又需要做調整了。
隨后,我和同事們分享了這個故事,大家的反應也各有不同。
老師A:“這根本不叫事兒啊,我覺得你也沒什么問題,是孩子還沒樹立好保護別人作品的意識,不必給自己增加這么大壓力?!保ㄠ??我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
老師B:“是不是受到班級環(huán)境的限制了,所以游戲的過程對于孩子來講有不合理的地方,才會發(fā)生這種小插曲,可以把班級環(huán)境做些調整?!保▽Γ@是一個好主意?。?/p>
老師C:“我從來都沒這么想過,一開始覺得你想得有點多,不過聽了你的故事,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工作中也經常會這樣說話,比如‘給我過來’‘我都說了……你還……’之類的,看來我也應該自己反思一下了?!保ㄔ瓉?,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我的個例?)
老師D:“你這反應,跟小朋友一樣的!把自己也當成小朋友了吧!”(嘿!這個“動物園”是孩子提出的想法,我引導孩子們一起搭的,在為孩子們驕傲的同時,自己也挺有成就感,所以當它被推倒的時候,我也覺得心疼和著急了。)
作為新教師,同事們的實踐經驗都比我豐富,聽了大家的看法,我意識到:我當時之所以著急,主要是因為我預設好的內容被打亂了,因為我下意識地把這個“動物園”當成了自己的。
理清這件事之后,大多數(shù)同事都認為這個故事并不是什么大事,只不過是游戲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罷了。那為什么我自己反應會如此強烈,把它當作一個問題來處理呢?我為什么會對這個“我”如此在意呢?
回想自己當時的情緒,先是本能的生氣,隨后而來的是愧疚和懊惱。生氣的是,囑咐了那么多遍,“動物園”還是被推倒了;愧疚的是,不該反應那么激烈,對小朋友那么兇;而懊惱的是,幼兒本身興趣各異,而且小班幼兒的社會性一直都在發(fā)展中,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實在再正常不過了。自己作為研究生,怎么能犯這么低級的錯誤呢,也太不專業(yè)了。
對的,我在意的地方在這里,是教育理念和本能反應的碰撞,進而產生了在學校學到那么多理論知識卻在實踐中沒能很好地應用的落差感。
專業(yè)的我在處理這次“動物園事件”時本應更巧妙、更貼近幼兒,但本能的我卻出現(xiàn)了生氣、著急的情緒。雖然及時剎住了車,但這種情緒來源于哪里呢?怎么才能處理好這兩個“我”的關系,讓落差感小一些呢?
我知道,這兩者的關系必須處理好。我一直堅定地認為:幼兒園是“幼兒的樂園”,應該是兒童快樂成長發(fā)展的地方,應該是屬于兒童的。如果總是“本能我”在先,那幼兒園又該是誰的呢?因此,兩者的關系必須理一理。
在一次敘事探究課上,我有機會和所有人分享了這個小故事,大家紛紛從自己的角度幫我分析。有位老師說道:“我感覺通過這個故事能反映出教師教育觀念上有一定問題,反映的是對孩子的掌控欲過強?!甭牭竭@話,我不自主地皺起了眉頭,心里本能地感覺到抗拒,內心想的是:“說我教育觀念有問題也太嚴重了吧!”然后為自己辯解起來:“其實我知道我不應該這么做,只不過當時沒控制住自己,有點像是本能的反應?!苯又硪晃焕蠋熣f道:“我很欣賞的一點是,朱老師沒有覺得這件事是對的,而是馬上就反應過來自己不應該這樣做,進而開展了反思,這說明朱老師還是有專業(yè)的敏感性。”聽到這話時,我贊同地點了點頭。
之所以回想起這個片段,源于疫情期間在家和先生的一次討論。忘了討論緣何而起,先生說道:“你特別不愛聽到別人批評你?!蔽耶斚掠职櫰鹆嗣碱^:“我哪有?”先生說:“你看,就像現(xiàn)在一樣,一聽到不太好的評價,你臉上馬上就顯露出不開心了?!蔽倚睦铩翱┼狻币幌?,會不會我給別人也留下了喜怒無常的印象?
先生接著說道:“我理解你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容易讓別人覺得你比較情緒化??赡芤驗槟銖男〗邮鼙頁P比較多,一旦有人批評或者質疑你,你的反應都會有些激烈,比如馬上為自己反駁,或者臉上表現(xiàn)出不開心。”
我沉默了,回想起工作坊上那一幕。當我聽到別人不同的評價時,面部表情是不是也變化得非常明顯呢?我跟先生分享了課上的這個小片段,先生分析道:“每個人的評價都是基于自己的經驗,也許正是你沒想到的地方。你太愛自己給自己下判斷,大家只是在幫你分析這件事情呀?!?/p>
聽到這兒,我想起了讀過的《被討厭的勇氣》:“我們的很多心理困擾都來自社會和他人的期待和評價,正是這種評價體系,造成了人的驕傲和自卑?!盵1]對于我來說,大概就是過于驕傲吧。
從小到大,我聽到的表揚遠遠多于批評。作為家里的獨生女,父親在外工作的時間比較長,母親主要陪伴在我身邊。她是我的媽媽,同時也是很多學生的老師,雖然經常忙到沒時間管我,但總是希望我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別人家的孩子”。每次聽到別人夸“這孩子從小就特別優(yōu)秀”時,媽媽總是笑得很開心:“還挺省心的,我都沒怎么管過她?!弊屑毾胂耄嬖u價誰不喜歡聽呢?來自媽媽的認可則更讓人渴望。雖然從小到大一直還算順利,但大概是從小習慣了追求這種認可,再加上以研究生的身份參加工作后,總想在實踐中得到同事的肯定,很擔心別人會有“不過如此”的評價,所以我既有些驕傲又有些壓力,對于負面的評價本能地會有些抗拒。用先生的話說就是有些完美主義,總是想聽到他人的認可,以維護自己的完美形象。結合“動物園事件”,“本能我”之所以會生氣,也反映了自己掌控內的事物被打亂時的不冷靜,過后的懊惱也是擔心別人對自己會有不好的評價,也許也是一種過于追求完美的體現(xiàn)。
經過“動物園事件”,我先是想到了課程預設與生成上自己存在的不足。當發(fā)生這種突發(fā)事件時,完全可以更加靈活地去處理,根據(jù)幼兒的需要和興趣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不斷調整活動。我和幾位老教師探討了這個問題,總結出一些比較好的做法。比如:可以及時用照片或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和其他幼兒一起分享;可以分享新搭建的“高速公路”,這也是源于幼兒的興趣;可以在活動區(qū)結束后和孩子們討論應該怎么保護他人的作品;可以把活動區(qū)的形式做一定的調整,使其更適宜孩子們做游戲,等等。
我還想到了自己在這次“動物園事件”中作為教師的定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2]我很明白幼兒是在游戲中發(fā)展的,我在區(qū)域游戲中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現(xiàn)的,是幼兒的伙伴,和幼兒合作探究。當我把“動物園”作為預設內容時,我是引導者的身份,設計著接下來的活動。但作為一名專業(yè)的幼兒園教師,作為幼兒的支持者,除了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物質環(huán)境外,還應該關懷、尊重和接納幼兒,在心理上給予幼兒充分的支持。而我當時的反應顯然是過激的,并未對幼兒有足夠的理解和接納。
作為一名入職不到兩年的新教師,我的實踐經驗還是太少了,深深地感覺到在面對課程中突發(fā)的小意外時,理論知識還需要更多的實踐才能更靈活地去應用。如果脫離實踐去談理論,就只能輕飄飄地吹過去,而不是強有力地去改變了。
工作中,我了解到類似的事情并不是只在我一個人身上發(fā)生過。有些同事也意識到某些時候自己的本能情緒會以不恰當?shù)姆绞綆雽I(yè)實踐,活動本應更貼近幼兒,卻由于自己的目的產生了不恰當?shù)那榫w和行為。比如幼兒特別喜歡自己在班內美工區(qū)完成的作品,想帶回家,老師卻打算用這個作品來裝飾教室,就直接拒絕了幼兒的請求。事后我們在討論中,這位老師提出:“回想起來,感覺孩子當時很受傷。太不合適了,我完全可以讓孩子帶回家,回頭再做一個不就好了嗎?!?/p>
經過討論,我們都有了一定的啟發(fā)。一方面,需要更加努力地提升和磨煉自己的專業(yè),在實踐中更好地運用理論;另一方面,也許可以反思內心深處的自己:是否太過追求完美?是否對自己不夠自信?是否對工作的熱情有所減少?對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接納,才能進而做出適合的調整。
這樣一個小故事在工作中并不起眼,但放到工作坊里一起分析,變成了對自我的接納和人生追問,對自我的發(fā)現(xiàn)、自身的成長和改變是我最大的收獲。想接納自己,先要了解自己。面對那個過于追求別人認可、過于追求完美的自己,我學會了接納,承認自己也會有缺點和失誤,畢竟“人無完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了,有些成長需要實踐,也需要時間。
同時,工作坊的學習讓我在專業(yè)上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反思。唐納德·舍恩的反思性實踐思想中提到了兩種認知形式:“行動中認知”和“行動中反思”[3]。正如了解專業(yè)理論的自己,有時候處于“行動中認知”階段,在自己經驗范圍內的實踐情境中我知道如何去做。但真實的實踐是復雜、不確定、獨特的,產生的結果往往讓我意外。值得堅持的是我當下進行的“行動中反思”:起初,我出現(xiàn)了本能的反應,隨即引發(fā)了自己對于這個事件的關注和反思。結合事后和大家一起進行的“對行動的反思”,我更好地了解了這種本能產生的原因,也反思了當時的行為,還思考了事后應該怎樣更好地去做。這樣的反思探究過程對我來說,實在太有意義了。
“動物園事件”過后,我對自己的行為更敏感了,更愿意去反思和調整自己;同時也更放松了,只要是在成長就好。又一次在建筑區(qū),中班的孩子們搭了一個大飛機,結果有個小朋友從旁邊經過碰到了,“咣當——嘩啦”,整個飛機散落一地。我“哎呀”一聲,搭飛機的孩子氣得直跳腳,撞到飛機的孩子站在一旁手足無措。雖然這架飛機也是打算分享環(huán)節(jié)給其他小朋友展示的,但這次不同的是,我說道:“哎呀,墜機了,太可惜了,突發(fā)事件!咱們一會兒跟小朋友們分享一下,一起想想辦法,好不好?”我先是引導撞到飛機的孩子給建筑區(qū)的小朋友道了歉,然后請他們一起把散落的積木收拾起來,最后在分享環(huán)節(jié)請孩子們分享當下的感受。孩子們討論說:“我們可以給建筑區(qū)設計一個小圍欄!”“咱們可以提前把設計圖畫好,這樣即使塌了也能重新搭起來!”“經過建筑區(qū)的小朋友一定要小心,不能穿行!”瞧,孩子們的智慧是無窮的,我是不是也成長了一些呢?
“專業(yè)我”和“本能我”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專業(yè)我”的一面朝上,要做一個專業(yè)的教師,可面對不確定的實踐環(huán)境,“本能我”的一面也有可能朝上。兩者雖然有磨合,但最終還是同一枚硬幣,還是共生的。教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不恰當?shù)那榫w及時進行反思和調整,就會在實踐中慢慢地成長。別忘了,和孩子在一起發(fā)自內心的笑容,也是一種本能啊。
在實踐中提升“專業(yè)我”,在人生中悅納“本能我”。用好這枚硬幣,應該能讓我成長為一個更自信、更專業(yè),同時也更愛自己、坦然面對人生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