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中
上海的教師培養(yǎng)和職業(yè)發(fā)展是很有特色的,應該向世界展示,但同時我們也確實要向世界學習,這是一個雙向的交流。所以,建立這么一個品牌——《上海教師》,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將世界各國在教師培訓和發(fā)展方面好的做法、好的理念引入上海教師隊伍的建設中,同時也向世界講好上海教師的故事。
學校教育需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領,也需要有符合時代特征的學生培養(yǎng)模式。但貫徹教育思想和理念,直接實施學生培養(yǎng)的是教師,這些都是通過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和教育教學方法得以貫徹的。我們在課程標準、課程和教材上花了很大功夫,而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的教師,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才能將這些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培養(yǎng)上,使他們在知識、技能、態(tài)度、價值觀等各方面健康成長。這才是今天我們所需要的師資。我非常希望《上海教師》能幫助更多的教師——上海的、中國的乃至全世界的教師,在先進教育思想的引領下,通過符合時代特征的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方法,更好地實現(xiàn)學校教育功能。這也是我們作為學術委員會成員,衷心希望能夠?qū)崿F(xiàn)的一個路徑。
也許有人認為,當教師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有教師資格證書就可以當教師,但我認為,要當好一名教師,當一名好教師的的確確不容易。時代在發(fā)展,教師是個終身學習的職業(yè),需要不斷學習,緊跟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道德水準。教師不是生活在個人狹小的圈子里,而是生活在一個很大的社會圈子里,必須接觸學生、接觸家長、接觸社會。教師不僅要付出精力,付出時間,還需要付出感情,教師一定是一個對學生有深厚感情的群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功能。
作為一名有著幾十年教齡的教師,我衷心希望《上海教師》能夠搭建更好的交流分享的平臺,為我們教師的發(fā)展、教師的終身成長貢獻力量。
可以想象,《上海教師》未來可能會面臨三個挑戰(zhàn):
第一個挑戰(zhàn),怎么處理好講故事和學術性或?qū)W理性之間的關系。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講,要通俗易懂,故事性要強,讓大家喜歡讀。但是如果《上海教師》沒有一定的學理性和學術性,就自然降低了自己的格調(diào)。從挑戰(zhàn)角度來講,如何把這兩者結合得更好,既能夠講故事,又有一定的學術水平,這和如何贏得受眾面或被受眾認同是直接相關的。
第二個挑戰(zhàn),在總結上海教師培訓和發(fā)展經(jīng)驗的同時,怎么向世界同行講好上海教師的故事。這兩者如何很好地結合起來,有賴兩大關鍵問題的解決:一是語言問題,二是話語系統(tǒng)問題?,F(xiàn)在的《上海教師》是一本中文讀物,國外讀者肯定不多;即使照字面上把文章翻譯成英文,也未必能被不同教育體系的讀者理解。因此,《上海教師》要辦成有國際影響力的出版物,在這方面要下大功夫。
第三個挑戰(zhàn),在肯定上?;蛑袊?jīng)驗的同時,反思中國教育的不足,這是最大的挑戰(zhàn)。中國教育經(jīng)驗我們總結了很多,比如中國社會整體是重視教育的,這是毫無疑議的,我們重視基礎教育、重視教師培訓和發(fā)展,但我們是在什么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創(chuàng)新能力的?仔細分析一下,這些方面是不足的,我們要思考這個問題。整體而言,我們的教師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思維訓練等方面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這也是中國教育中的不足之處。
我們可以向世界講述中國教師的故事,要總結一批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理念,他們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有很多經(jīng)驗。一方面,讓國際教育界看到中國有一大批人在思考這些教育問題;另一方面,也讓其他人看到,教育可以這樣去做。教育教學方式可以是不一樣的,不是用好或不好來看待這些“不一樣”,而是看是否適合某些類型的學生,是否符合今天時代發(fā)展的特征。教育是需要與時俱進的。
這些對《上海教師》編輯部,對直接參與這本集刊編輯工作的老師而言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如果做得好,一定會讓這本集刊更具世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