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根
(渝水區(qū)水利局,江西 新余 338025)
橋上水庫位于新余市渝水區(qū)下村鎮(zhèn)花堆村境內(nèi),控制流域面積6.98km2,屬贛江流域袁河支流蒙河水。水庫正常蓄水位89.88m,總庫容502萬m3,最大壩高19.6m。設計灌溉面積513.33hm2,實際灌溉面積344.66hm2,保護下游耕地666.67hm2、人口0.92萬。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養(yǎng)殖等綜合利用的小(1)型水庫。
水庫樞紐工程等別為Ⅳ等,主要永久性建筑物為4級。根據(jù)國家《防洪標準》(GB50201-2014)及《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17),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等綜合效益的小(1)型水庫。
橋上水庫樞紐工程的主要建筑物有:主壩、副壩、溢洪道、輸水隧洞和副壩涵管等。工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主壩壩基存在滲漏問題;
2)副壩排水體局部淤堵失效;
3)主壩上壩公路跨溢洪道無交通橋;
4)主壩下游壩坡設置灌溉渠道,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渠道現(xiàn)狀漏水嚴重,威脅大壩安全。
根據(jù)橋上水庫設計標準及存在的問題,擬定的橋上水庫樞紐建筑物除險加固的主要任務是:
1)主壩:壩基防滲;
2)副壩:排水體進行局部維修;完善下游壩面排水體系;
3)溢洪道:新建跨溢洪道交通橋,改建溢洪道進口段;
4)灌溉渠首工程:新建下游輸水渡槽。
2.1.1 壩基防滲設計
帷幕灌漿深度根據(jù)巖體的透水性和防滲要求綜合確定,設計帷幕灌漿線與原混凝土防滲墻整體連接,孔底深入弱透水層≥1m,頂部與原混凝土防滲墻搭接1m。帷幕灌漿按單排孔布置,孔距2m,分三序孔施工,灌漿壓力0.2-0.3Mpa,施工時結(jié)合灌漿實驗最終確定。
設計擬用帷幕灌漿措施進行壩基滲漏處理。設計帷幕灌漿線布置在原混凝土防滲墻上游邊界上,頂部與原混凝土防滲墻搭接1m。
1)帷幕灌漿漿孔布置:
帷幕灌漿孔布置一排,鉆孔軸線布置原防滲墻上游側(cè),孔距為2m,壩基帷幕灌漿范圍為樁號0-010.0-0+254.5,全長264.5m,布孔133個,孔底深入弱透水層≥1m,帷幕型式為接地式。
根據(jù)《大壩基礎灌漿》,單排帷幕厚度約為孔距的70-80%,則帷幕厚度T=(70-80)%×2.0=1.4-1.6m。
正常高水位時,作用在帷幕上的水頭H=13.38-5.75=7.63m,帷幕的滲透坡降為J=7.63/(1.4-1.6)=5.45-4.77<[J]=18(大壩基礎帷幕中規(guī)定,當T=1-2,[J]=18)
校核洪水位時,作用在帷幕上的水頭,H =15.2-6.74=8.46m,帷幕的滲透坡降為J=8.46/(1.4-1.6)=6.04-5.29<[J]=18,說明帷幕厚度滿足要求。
2)帷幕灌漿壓力的確定:
灌漿壓力0.2-0.3MPa,施工時結(jié)合灌漿實驗最終確定。
帷幕灌漿的設計標準應按灌后基巖的透水率控制,對于3級及其以下的壩透水率宜為5-10Lu,本次設計標準為10Lu,即孔底深入弱透水層≥1m。
2.1.2 主壩加固后滲流復核計算
主壩加固后滲流復核計算采用有限單元二維穩(wěn)定滲流計算方法,各透水性土層按多孔介質(zhì),滲透系數(shù)按各向異性考慮,混凝土防滲墻設計滲透系數(shù)取1×10-6cm/s.。計算斷面仍選取大壩典型斷面0+058。
穩(wěn)定滲流計算水位組合為:
1)上游正常蓄水位(89.88m)與下游相應的最低水位;
2)上游設計洪水位(91.17m)與下游相應的最高水位;
3)上游校核洪水位(91.7m)與下游相應的最高水位。
大壩斷面滲透分區(qū)、壩體及混凝土防滲墻的滲透系數(shù)見表1。
表1 主壩滲透分區(qū)及滲透系數(shù)
各計算斷面按不同工況組合進行計算,繪制各種工況下的滲流等勢線及浸潤線圖。3種水位組合情況下,滲流計算結(jié)果見表2,各種工況下混凝土防滲板墻、壩基出滲坡降值及計算滲流量值見表3。
表2 主壩加固后典型斷面滲流計算成果表
表3 主壩加固后浸潤線位置表
壩體浸潤線下游壩坡出逸點及沿下游地基出逸坡降均有大幅度降低,滲透穩(wěn)定滿足要求。經(jīng)計算,設置防滲體后,壩體下游壩坡穩(wěn)定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1]。
針對副壩在運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現(xiàn)場檢查和工程復核計算發(fā)現(xiàn)的問題,確定副壩工程加固項目有:下游壩面處理和排水維修。
2.2.1 下游壩面處理設計
副壩下游壩面擬采用草皮護坡進行保護,在左右岸坡與山體相接處設兩條岸坡排水溝,在排水體頂部內(nèi)側(cè)設置一條縱向排水溝,排水溝采用C15混凝土砌筑,岸坡排水溝凈空尺寸為0.3m×0.3m,縱向排水溝為0.3m×0.3m,橫向排水溝凈空尺寸為0.30m×0.30m。
2.2.2 下游反濾排水設計
本次加固處理對下游壩腳貼坡排水體,進行維修處理。設計貼坡排水頂高程為84.90m,頂寬1.5m,邊坡1∶1.5,另根據(jù)主壩排水體反濾材料比較結(jié)果,第一層采用10cm厚粗砂墊層,第二層為20cm厚卵石層,第三層為40cm厚塊石層,在排水體底部設置一條壩趾集水溝,溝底寬0.5m,溝深0.5m,梯形斷面,下游側(cè)采用M7.5漿砌塊石貼坡式擋土墻結(jié)構(gòu),頂寬0.3m,底寬0.5m,并用3cm厚M10水泥砂漿迎水側(cè)抹面。壩趾集水溝與壩下游排水溝相連,壩下游排水溝斷面尺寸為0.5m×0.5m,采用M7.5漿砌塊石砌筑,M10水泥砂漿抹面。
2.3.1 進水渠加固設計
進水渠全長10.0m,寬度從15.0m漸變到10.0m,底高程為89.38-89.88m,底坡i=0.05,底板采用C15混凝土,厚0.2m,下設0.1m的砂卵石墊層,采用矩形過流斷面,邊墻為重力式擋土墻結(jié)構(gòu)。
2.3.2 公路橋設計
為滿足上壩要求,在溢洪道進口應設置一交通橋,設計荷載為汽-20級。
公路橋設計采用鋼筋混凝土T型簡支梁,行車道凈寬5.0m,橋跨10m,單跨5m,橋面板采用C25混凝土,厚0.2m。采用C25混凝土板式結(jié)構(gòu),欄桿柱高1.0m,柱截面尺寸為0.15m×0.15m,橫擋0.08m×0.1m。
為避免新建引水隧洞后的北干渠經(jīng)過主壩貼坡排水,在主壩貼坡排水下游新建一引水渡槽。
渡槽由進出口、槽身、基礎排架組成,進口底板高程80.54m,出口底板高程80.00m,縱坡為1/200,全長279.16m。渡槽采用立?,F(xiàn)澆,槽身、排架混凝土為C30,基礎混凝土為C25,墊層混凝土為C20,兩邊墩為C25混凝土現(xiàn)澆。渡槽內(nèi)空尺寸為寬×高(0.8m×0.8m),壁厚0.2m,底板厚0.2m,每8m為一個槽段,槽段間采用止水橡皮止水,槽段兩端支承于排架上,排架采用C20混凝土現(xiàn)澆,排架柱截面尺寸350mm×300mm,排架基座采用C20混凝土現(xiàn)澆,厚0.6m,渡槽排架基座置于強風化基巖層上, 渡槽支座采用350mm×220mm×16mmA3鋼板[2]。
針對橋上水庫存在主壩壩基滲漏、副壩排水體局部淤堵失效、主壩上壩公路跨溢洪道無交通橋、主壩下游壩坡設置灌溉渠道,威脅大壩安全等問題,采取了主壩壩基帷幕灌漿、副壩排水體維修并完善下游壩面排水體系、新建跨溢洪道交通橋、新建主壩下游輸水渡槽等加固措施,經(jīng)分析研究,所采取加固設計方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