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紅玲
(蘭州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蘭州 730070)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留學國外進一步的深造。2018-2019學年,369 548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占美國總留學生的33.7%。[1]Li和Duanmu(2010)提出,不同于其他移民群體,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除了一般的社會文化沖擊之外,更多的是學術(shù)文化的沖擊。[2]雖然已有許多關(guān)于跨文化適應過程的研究,但不同群體經(jīng)歷的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也不同。[3]由于中美文化和教育系統(tǒng)的巨大差異,中國學生在美國高校所經(jīng)歷的最大的跨文化適應困難是來自學習文化的挑戰(zhàn)。因此,對留美中國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研究很有必要。
在關(guān)于留美中國學生的文獻中研究跨文化社會文化和心理適應的居多,[4]很少有系統(tǒng)研究中國學生跨文化學習適應的實證研究。[5]在為數(shù)有限的關(guān)于中國學生的研究中,也常常把中國學生歸為亞洲學生或把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學生歸為一類來研究。[5]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來自中國大陸的赴美留學生。現(xiàn)在的中國留學生和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中國學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大多數(shù)留學生是在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生的獨生子女。[6]“這些學生在適應留學環(huán)境時,沒有早期的留學生沉穩(wěn)”, 他們“從一出生就準備赴美留學”且自以為熟悉美國流行文化,是聽著“美國之音”準備TOFEL長大的新一代中國留學生。[7]另外,現(xiàn)在81%中國留學生在學業(yè)完成后會選擇回國就業(yè),把國外留學經(jīng)歷作為一種社會資本。[8]因此,本研究意在重新評估新一代留美中國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特點和跨文化適應需求。
1. 跨文化適應與跨文化適應策略
Berry,Kim,Minde和Mok(1987)把跨文化適應描述為文化適應的個體或群體在兩種文化中所經(jīng)歷的跨文化體驗過程。[9]Ward和Kennedy(1994)把跨文化適應區(qū)分為社會文化適應和心理適應。[10]他們認為社會文化適應應從多個層面分析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比如,外來個體的性格特征、社會支持、生活變化、客居時間、文化距離、和客居文化的交往頻率等因素,而心里適應則試圖從個體上解釋外來旅居者在異文化中重新調(diào)整和適應新文化環(huán)境時所經(jīng)歷的個人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過程。[11]
跨文化的不同因素可能會影響跨文化適應的結(jié)果。Berry(1980)把個體在適應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差異定義為跨文化適應策略(acculturation strategies),認為“態(tài)度”和“行為”是跨文化適應策略的兩個要素。Berry認為,外來移居者在這兩個維度上的不同態(tài)度可以區(qū)分出4種文化適應策略:融合(integration)模式,即外來的移居者在保持自己原有母國文化的同時又接受客居文化;隔離(separation)模式,即外來的移居者僅保持原有母國文化,不主動接受客居文化;邊緣化( marginalization) 模式,即外來的移居者既不能保持母國文化,又不接受客居文化;同化(assimilation)模式,即外來的移居者不愿意保持母國文化,只想接受客居文化。[12]該理論模型建立于文化保持程度原則之上,即個體在何種程度上重視并意愿持有原有文化身份以及在何種等級上愿意接觸客居文化。
已有的大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跨文化適應策略對社會文化、心理和其他適應結(jié)果的預測和影響方面。[5,10,13]Berry(1997)認為,文化適應者對本族文化的保持主要和個體的心理適應相關(guān),而對客居文化的接受則與個體的社會文化調(diào)整有關(guān)。[14]已有的實證研究也驗證了融合策略最有利于移民群體的跨文化適應,而邊緣化策略最不利于其文化適應,同化和隔離性適應策略介于中間。[10,15-16]但是,Neto,Barros和Schmitz(2005)的研究認為“融合”性適應策略只和社會文化適應有密切的聯(lián)系,和心理適應沒有顯著相關(guān)。[17]Ward和Rana-Deuba(1999)的研究表明,采用同化策略的個體在社會文化適應上優(yōu)于其他適應策略。[18]Chen(2015)和Wang(2009)發(fā)現(xiàn),對兩種文化采用融合態(tài)度的個體具有良好的在社會文化和心理適應。[19-20]
除了文化適應策略,文化適應者的教育水平、性別、客居時間的長短、文化距離、外語水平以及和本族語者的接觸頻率等個體因素也會影響其社會文化適應。心理適應則更多的受到情感因素、生活變化和社會支持等因素的影響。[5]比如,教育水平高的個體通常適應壓力小,傾向于采用融合策略,教育水平比較低的個體更易采用邊緣化和隔離策略。有研究認為,男性適應性相比女性更差一些, 遇到的問題更多。[21]但也有研究認為,技術(shù)熟練的女性比男性經(jīng)歷的焦慮更多,[22]留學時間較長的學生跨文化學業(yè)適應更好等。[23]但這些研究存在很多結(jié)果不一致的現(xiàn)象,值得進一步的研究驗證。
2. 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國外留學,學習適應成為跨文化適應中新的研究重點。Gilbert(2000)提出,學習適應困難是留學生所經(jīng)歷的文化沖擊的一個方面,是留學生母語文化和留學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具體表征。[24]學習適應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重要組成部分。
留學生所遇到的跨文化適應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由于不熟悉留學國的教育體制、課堂文化、教育理念而造成的學業(yè)適應困難,學者們將其界定為跨文化學習適應。一方面,留學生需要學會自己處理文化差異和文化沖擊帶來的問題,如語言障礙、交往模式、文化習俗、生活節(jié)奏等; 另一方面,留學生需要適應與自己國家不同的新的教學模式,比如教學語言、教師的期望、課堂的互動、作業(yè)模式、考試和教學方法等。留學生面臨的變化不僅是外部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還有文化環(huán)境、教育學習環(huán)境等的變化。尤其在留學初期,留學人員遇到的問題會比較多,在陌生的文化中沒有歸屬感,很難適應新的文化和學習環(huán)境。留學生從一種文化來到另一種全新的文化中會經(jīng)歷一種本地人無法想像的特有的壓力。留學生的這種經(jīng)歷指留學生在陌生環(huán)境中因為焦慮所引起的各種心理上的痛苦,但卻沒有任何生理上的表征,比如寂寞、思鄉(xiāng)、失落、無助、焦慮、沮喪和其他心理上的反應。留學生的跨文化教育適應過程充滿艱辛和困難,從被動適應轉(zhuǎn)變?yōu)橹鲃臃e極尋求改變的適應過程中,需要留學生自身克服語言、學業(yè)、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困難。
3. 當前研究
本研究主要描述留美中國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態(tài)度及所采取的跨文化適應策略,調(diào)查留美中國學生在社會文化、心理和學習適應上的適應程度,探討跨文化適應策略、社會文化、心理和學習適應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同時調(diào)查個體因素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具體研究以下三個問題:
(1) 留美中國學生普遍采用哪種跨文化適應策略?
(2) 跨文化適應策略、社會文化、心理和學習適應之間存在何種相互關(guān)系?
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在美留學的315名中國學生為樣本。被試來自美國的19所大學。其中男生163名,女生152名。本科101人,研究生138人,博士生76人。研究對象最大年齡48歲,最小年齡17歲,平均年齡是24歲。在美平均居住時間是2~3年。
2. 調(diào)查問卷
調(diào)查問卷第一部分調(diào)查留美中國學生的人口統(tǒng)計信息。第二部分調(diào)查留美中國學生的文化適應策略和跨文化適應。調(diào)查問卷由兩位中國英語專業(yè)的教授翻譯成漢語。并對全部問卷做了內(nèi)部信度和結(jié)構(gòu)效度分析。問卷采用Survey Monkey網(wǎng)上問卷設計?;厥諉柧?08份,有效問卷315份。
文化適應策略問卷采用Wang(2009)的文化適應策略問卷。[20]原文化適應問卷中包含17個調(diào)查項目。修訂后的問卷包含12個調(diào)查項目,每個項目下有兩個調(diào)查小項:對中國文化的保持和對美國文化的接受。采用五級量表。原問卷的內(nèi)部可信度較高,分別為α=.81(對中國文化的保持)和α=.73(對美國文化的接受)。本研究中的問卷內(nèi)部信度系數(shù)為a=0.82(對中國文化的保持)和α=.81(對美國文化的接受)。
學習適應問卷根據(jù)Kovtun(2010)的問卷內(nèi)容自編。[25]共有10項調(diào)查項目,涉及對美國課堂內(nèi)容、課堂演講、學術(shù)論文寫作、課堂發(fā)言、課后閱讀、小組合作、老師的期望、課堂文化的理解程度及對學校學習資源的使用。采用五級量表。修訂后的學習適應問卷在61名留美中國學生中預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較為滿意的問卷內(nèi)部信度(a=.92)。在本研究中的內(nèi)部信度為a=.83。
心理適應問卷采用Wang(2009)關(guān)于留學生的心理適應問卷。[20]共20項調(diào)查項目,采用五級量表。該問卷的內(nèi)在一致性良好(α=.92)。在本研究中內(nèi)部信度為a=0.88。
社會適應問卷采用Ward和Kennedy(1999)的社會文化適應問卷并做了修訂。[26]原問卷共有29項調(diào)查項目。修訂后的問卷共有20個調(diào)查項目。原問卷的內(nèi)在一致性良好(a=.91)。本研究中的適應問卷的內(nèi)部信度系數(shù)為a=0.93。
1. 中國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策略類型
根據(jù)Berry(1997)的二元跨文化適應理論模型,本研究采用Doná和Berry(1994)建議的中值法把中國學生跨文化適應策略劃分為四種。[14-15]跨文化適應的兩個適應維度(對中國文化的保持和對美國文化的接受)均采用五級量表,分值3被確定為中值。研究對象在兩個適應維度上得分平均值低于3分的被劃為 “低”, 高于3分的被劃分為“高”。根據(jù)這個方法, 每一個研究對象被劃歸到兩個維度中的“高”和“低”中,最后確定出四種跨文化適應策略類型。中值分析的結(jié)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 留美中國學生普遍采用隔離策略(170人), 其次是融合(103人)和同化策略(24人)。采用邊緣化策略的人數(shù)最少。
表1 中國學生跨文化適應策略的中值分析
表2顯示,不同性別、教育程度的留學生其文化適應策略分布存在顯著差異,主要體現(xiàn)為男生中邊緣化策略的比例高于女生,本科生中隔離策略的比例低于研究生和博士生,而融合策略的比例高于研究生和博士生。不同留美時間的留學生其文化適應策略分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2 人口學變量中的文化適應策略分布[人數(shù)(%)]
2. 跨文化適應策略與社會文化、心理和學習適應
(1) 文化適應策略與跨文化適應概況描述
從對“中國文化的保持”的描述統(tǒng)計結(jié)果來看,在11項調(diào)查項目中,有9項調(diào)查項目顯示出留美中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保持比例非常高:喜歡自己國家的食物(96.8%);仍然保持著中國式的娛樂方式(96.5%);主要的朋友是中國同胞(92.7%);中國價值觀沒有改變(89.6%);在生活和學習中有困難時主要求助于中國同學(87.3%);愿意和同胞居住(86%);住的地方中國同胞多(82.2%);日常的交流以漢語為主(79.1%);喜歡參加同胞組織的社會活動(77.8%);有兩項保持中國文化的比例比較低:生活節(jié)奏和國內(nèi)同學相似(58.4%);保持自己國家的穿著風格(25%)。
“對美國文化的接受”的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58.7%的留美中國學生喜歡美式的裝扮和服飾,60%喜歡美國食物,66.4%認為他們居住的地方美國本地人少,62.9%生喜歡和講英語的人一起居住,38.1%經(jīng)常參加美國的娛樂活動,42.6%有美國朋友,64.2%認為他們在美國的生活節(jié)奏和美國同學相似,76.8愿意找機會練習英語,67%認為已經(jīng)接受了美國的價值觀,66.7%喜歡參加當?shù)厝说纳鐣顒樱?4.4%有困難時愿意求助美國老師和同學。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相比對中國文化的保持程度,留美中國學生對美國文化的接受度相對比較低。但數(shù)據(jù)也同時顯示,留美中國學生表現(xiàn)出了對美國文化愿意接受的意愿。
(2) 文化適應策略與跨文化適應的多元方差分析
從留美中國學生“中國文化的保持”和“對美國文化的接受”的調(diào)查中,可以看出留美中國學生對中國文化保持度高于對美國文化的接受,但在對中國文化保持的同時,中國學生也表現(xiàn)出了對美國文化接受的意愿。 為了進一步調(diào)查分析“中國文化的保持”和“對美國文化的接受”是否對中國學生的跨文化適應造成影響,我們對中國學生“中國文化的保持”和“對美國文化的接受”與其跨文化適應進行了多元方差分析。
表3給出了多元方差分析的結(jié)果,在所列出的四種多元方差分析中,統(tǒng)計結(jié)果均顯示達到了顯著水平。其中,對中國文化保持的四種多元方差分析的F值和相應的顯著性概率(p<0.05)都說明,“對中國文化保持”對中國學生的跨文化心理、社會和學習適應的作用顯著?!皩γ绹幕慕邮堋钡乃姆N多元方差分析的F值和相應的顯著性概率(p<0.05)也說明,中國學生“對美國文化的接受”對其跨文化心理、社會和學習適應的作用也顯著。
表3 跨文化心理、適應和學習適應在文化適應策略水平上的多元方差分析描述統(tǒng)計表
文化適應策略(“對中國文化保持”和“對美國文化的接受”)與跨文化心理、社會和學習適應的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進一步表明(見表4),“對中國文化的保持”與中國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不相關(guān)(r跨文化心理適應=-.097,p=0.086>0.01),與社會適應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r跨文化社會適應=.250**,p=0.000<0.01),與學習適應呈現(xiàn)出負相關(guān)(r跨文化學習適應=-.288**,p=0.000<0.01)。說明“對中國文化的保持”對留學生的心理適應不會產(chǎn)生影響或顯著影響,“對中國文化的保持”對其社會、學習適應影響明顯。
“對美國文化的接受”與中國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存在正相關(guān)(r跨文化心理適應=.189**,p=0.001<0.01),與社會適應呈現(xiàn)負相關(guān)(r跨文化社會適應=-.258**,p=0.000<0.01),與學習適應呈現(xiàn)出最高正相關(guān)(r跨文化學習適應=1.000**,p=0.000<0.01)。說明中國學生“對美國文化的接受”對其心理和社會適應有影響,對其學習適應影響非常大。另外,“對中國文化的保持”與“對美國文化的接受”之間存在負相關(guān)(r=-.288**,p=0.001<0.01),說明中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保持越高,對美國文化的接受越低,反之亦然。
表4 文化適應策略與跨文化心理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的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表
本研究的第一個發(fā)現(xiàn)是,留美中國學生普遍采用隔離策略,其次是融合和同化策略,采用邊緣化策略的人數(shù)最少。此結(jié)果與前人研究表明的移民普遍采用融合策略的結(jié)果不一致。[10,14-16]但是與 Neto et al.(2005)和Dey和Sitharthan(2017)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17,27]此結(jié)果可以為文化學習的關(guān)鍵期理論提供實證支持。Minoura(1992)認為,15歲之前是學習文化的敏感期,15歲之后很難完全掌握客居文化。本研究中最小的的研究對象是17歲,即所有研究對象都錯過了學習文化的關(guān)鍵期,他們對客居文化的學習只是對具體情境的跨文化適應變化做出合適的反應。[28]根據(jù)2019中國海歸人員就業(yè)報告(CCG,2019),中國學生對美國文化的完全接受也不是必需的。[8]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和國外就業(yè)、簽證政策的變化,更多的留學生選擇在完成學業(yè)后回國發(fā)展。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并沒有強烈的長期移居國外的意愿,他們選擇留學只是為了完成學業(yè)。這種留學動機使留學生并不像其他打算移居美國的學生一樣對美國文化的接受度那么高。這一點在采用隔離和融合策略的中國學生中都有體現(xiàn),在采用融合策略的學生中,對中國文化保持度也是高于對美國文化的接受。
從文化適應策略的兩個方面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可以看出,雖然“對中國文化的保持”高于“對美國文化的接受”,但留美中國學生既對中國文化保持,又對美國文化接受。這說明留美中國學生選擇同時擁抱兩種文化,即在保持自己中國身份的同時,又在為適應美國文化做出必要的改變。這特別體現(xiàn)在碩博群體,因為大多數(shù)研究生和博士希望在學業(yè)完成后,能獲得在美國的工作經(jīng)歷,[7]這種想法促使研究生和博士生比本科生更加努力去適應美國社會和學術(shù)領域,盡力從中國同胞的圈內(nèi)脫離,以便更好地融入和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員。在適應的過程中,他們盡力緩解對中國文化保持和對美國文化接受之間的關(guān)系。顯而易見,完全接受美國文化的同化不是他們的目標。這與Berry(1980)的跨文化適應策略理論是一致的。[12]在Berry所提到的四種文化適應策略(融合、隔離、同化和邊緣化)中,融合是最適合留學生文化適應的一種策略,因為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不同于長期移民的跨文化適應,他們主要是跨文化教育適應。所以,他們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同時,又能很好接受客居文化,這種融合非常有利于留學生的跨文化學習適應。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中國學生普遍認為留學美國費用昂貴,如果不能很好完成學習,會對家人的經(jīng)濟支持有負罪感。這樣一來,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在學習上投入大量時間又加劇了中國學生和本地學生的隔離感,降低其與本地人的接觸意愿和信心。和本地人的隔離感促使他們在中國同胞圈內(nèi)找到舒適感和安全感,這就使得中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保持程度非常高,從而影響其跨文化社會適應和英語語言水平的提高,也限制了他們走出中國同胞圈,融入其他異文化圈的機會。本研究的結(jié)果也驗證了Leong和Ward的觀點,他們認為留學生對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兩種身份是可以相互獨立存在,一個獨立個體也可以同時保持兩種文化身份,而不會互相影響。[29]
本研究中采用邊緣化策略的學生最少,這與前人的研究一致。但是不同的是本研究發(fā)現(xiàn)邊緣化策略和客居時間的長短沒有相關(guān)性,與教育程度和性別有顯著相關(guān)。男性更易采用邊緣化策略,而女性更易采用同化策略。研究生普遍采用隔離策略,本科生中采用融合和同化的人數(shù)更多。說明在非種族背景下文化適應策略可能更多與個體的個性和成熟度有關(guān)。
本研究的另一主要發(fā)現(xiàn)是,文化適應策略(“對中國文化的保持”和“對美國文化的接受”)與跨文化心理、社會和學習適應的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表明,“對中國文化的保持”與留美中國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不相關(guān),與社會適應呈現(xiàn)正低相關(guān),與學習適應呈現(xiàn)出負相關(guān),說明 “對中國文化的保持”程度越高,中國學生的跨文化社會適應程度就越好,學習適應越差?!皩γ绹幕慕邮堋迸c中國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存在正相關(guān),與社會適應呈現(xiàn)負相關(guān),與學習適應呈現(xiàn)出最高正相關(guān),說明中國學生對美國文化的接受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其跨文化學習適應?!皩χ袊幕谋3帧迸c“對美國文化的接受”之間存在負相關(guān),即對中國文化的保持越高,對美國文化的接受越低。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發(fā)現(xiàn)。首先,留美中國學生普遍采用隔離的文化適應策略,其次是融合和同化策略,采用邊緣化策略的人數(shù)最少。其次,留學生使用邊緣化策略和客居時間的長短沒有相關(guān)性,與教育程度和性別有顯著相關(guān)。男性更易采用邊緣化策略,而女性更易采用同化策略。研究生普遍采用隔離策略,本科生中采用融合和同化的人數(shù)更多。第三,“對中國文化的保持”與留美中國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不相關(guān),與社會適應呈現(xiàn)正低相關(guān),與學習適應呈現(xiàn)出負相關(guān),說明 “對中國文化的保持”程度越高,中國學生的跨文化社會適應程度就越好,學習適應越差?!皩γ绹幕慕邮堋迸c中國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存在正相關(guān),與社會適應呈現(xiàn)負相關(guān),與學習適應呈現(xiàn)出最高正相關(guān),說明中國學生對美國文化的接受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其跨文化學習適應。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首先在于沒有從縱向來調(diào)查留學生的文化適應策略和在不同階段三個適應層面上的變化情況。其次,以后的研究可以考慮調(diào)查攻讀本科的學生的文化適應策略和學習適應的關(guān)系。第三,種族歧視、當?shù)厝藢Υ魧W生的態(tài)度和留學生的個性、成熟度對其文化適應策略和學習適應的影響等方面都需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