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浩
虛擬生命有可能取代人類的陪伴嗎?
不知不覺間新冠肺炎疫情持久戰(zhàn)已經打響了快一年,疫情的發(fā)生也加速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時常會產生孤獨感、距離感,這種對交流和陪伴的渴望間接地繁榮了對話型虛擬生命的市場。
近期,曾憑借Wolves in the Walls獲得艾美獎的Fable Studio工作室,宣布推出了兩個陪伴式AI虛擬生命:它們的名字是Beck和Charlie。它們將能夠像真人一樣,與用戶進行對話。
在Fable Studio的領導者看來,未來,陪伴式虛擬生命將擁有巨大的市場,而他們的目標則是讓這些虛擬生命盡量做到常人能做到的事。用戶可以與它們短信聊天、視頻聊天、玩游戲、聽音樂,甚至可以跟隨并記得自己陪伴過的人。
陪伴,是人的剛性需求之一。在Fable Studio推出的陪伴式AI虛擬生命之前,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存在:AI情感陪伴機器人。雖然它們是不一樣的存在,但共同之處都是開發(fā)者期望通過科技的手段來消解人類的寂寞。
科技的進步使AI情感陪伴機器人可以與人們建立情感共鳴,基于此,一些國家開始以機器寵物的方式替代動物療法幫助特定疾病的治療,似乎是一件很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事情。AI機器寵物也已經在臨床上證明了其對老人陪護及心理疾病治療的益處,在美國,已有成千上萬的機器寵物應用于醫(yī)學治療。
隨著目前年輕人口比例不斷下降,用技術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或許是不錯的選擇,但這樣的醫(yī)療方式其實也存在不少的爭議。
人工智能專家、谷歌中國前負責人李開復博士曾經公開抨擊過使用人工智能照顧老年人這一行為,他表示,讓老年人與虛假的、沒有生命和情感的機器人交流是一件殘忍的事。愛丁堡大學機器人中心主任Sethu Vijayakumar教授也指出,機器人護理人員的普及,可能會使老年人日益被孤立。
我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陪伴”,不可避免的就是共情能力,即有能力從對話中識別出用戶的情緒,并檢測情緒隨時間的變化以及理解用戶的情感需求。同時還有對話能力,這里的“對話”不僅僅是指單一機械的“被動回應”,而是包括了“平等對話”以及“主導對話”,但就目前而言,這似乎是需要跨越的方向。
因此,不論是從倫理還是從情感角度來講,我們不禁會自問:“陪伴式機器人的存在更多地在隔離人類,還是真的在幫助人們?”
目前,關于AI陪伴機器人探索的方向,主要還是聚焦于陪伴和教育小孩、戀愛、陪伴老人等。與人的陪伴不一樣,AI機器人可以依據(jù)每個人的口味量身打造,始終是一個順從聽話的陪伴者。
《群體性孤獨》一書中指出:“數(shù)字化的社交關系和機器人恰恰為我們制造了一種幻覺:我們有人陪伴,卻無須付出友誼。”但人們在試圖通過與機器互動尋求慰藉的同時,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投入了個人情感??商摂M和現(xiàn)實世界的圍墻十分明顯,機器寵物囿于技術,無法給予主人情感上的反饋,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好比一場單相思或者暗戀。
由于人們對于陪伴的渴求都更加強烈,智能機器寵物在人類生活中的比重似乎逐漸增加,人與機器的關系也開始變得“足夠真實”。但我們想要換取高質量以及個性化服務的前提是:釋放更多的個人信息以及情緒給“服務”于你的機器人。說白了就是“用你的數(shù)據(jù)去換取更好的服務”,而這也避免不了對我們個人隱私泄露的擔憂。Vijayakumar教授也表示:“這是一個有趣的道德取舍,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領域?!?/p>
也許,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未來陪伴機器人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它可以在和人“交流”和“交往”之后,與人建立情感,并且也同樣可以成為人類生命不可或缺的成員。而在缺乏長期研究的情況下,這些基于人機情感交互技術的仿生寵物究竟是治愈群體性孤獨的良藥,還是加劇人類情感疏離的幫兇,或許只能交給時間來驗證了。那么,那時候的你,是否會愿意將自己的情緒釋放給一個需要依靠系統(tǒng)數(shù)據(jù)來維系你們之間交流的虛擬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