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粒
李玫瑾教授說過:“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要讓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確很重要,但是成績并不能代表一切,家長應該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父母給予孩子的教育,不能唯分數(shù)論成敗,成長比成績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注重以下4個方面的家庭,更加容易培養(yǎng)出優(yōu)秀且樂觀自信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經(jīng)在講座中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13歲少年張瀟藝跳樓自殺,留下一紙遺書:“我是個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話語中滿是挫敗感,他是以一種深深的自責和自棄,來向父母告別的。
李玫瑾認為:“我們應該學會一種大度的教育,有時候孩子學習上失敗了,已經(jīng)特別沮喪了,我們就不應該再打擊他的自尊,應該要勇于找到孩子其他的閃光點,去肯定他、鼓勵他。”
是啊,盲目地嘲諷、批評、貼標簽只會讓孩子看低自己的能力,消耗內(nèi)在能量,甚至還會產(chǎn)生被這個世界所拋棄的感覺。
為人父母不該吝嗇給予孩子鼓勵教育,當孩子得到父母充分的關注與贊賞,他才能成長為充滿陽光自信的孩子。
知名主持人楊迪,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次,主持人故意質(zhì)問楊迪在主持界的地位。楊迪嬉笑之間回答:“不可或缺”。他還自信地表示“主持界少了我,就會失掉一些快樂”。
其實,楊迪的這份自信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他經(jīng)常受打擊,上電視的時候總被人說丑。那他為什么又擁有這份自信呢?楊迪在一檔綜藝節(jié)目中揭曉了謎底:“不管我干什么,我媽都說好,父母從來沒說過一句不是。從來都是不斷地鼓勵我、肯定我,讓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優(yōu)秀?!?/p>
正是楊迪父母的鼓勵和贊賞,讓外貌并不出眾的楊迪儲蓄了滿滿的自信。
父母的鼓勵給予孩子無窮的精神力量,鍛造孩子強大的內(nèi)心。就猶如鎧甲一般,保護著孩子不受外界影響,站在自己的舞臺中央閃閃發(fā)光。
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在制造無限的可能性。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信任和鼓勵,才是督促孩子不斷實現(xiàn)自我夢想的動力。
素有“人間清醒”之稱的傅首爾在節(jié)目上分享過這么一個故事,某次家庭聚會,在飯桌上,兒子的姑姑讓他給大家背首詩聽。
她聽到后,立刻站起來大聲說:“我來背,我背給你聽,我給大家唱首歌都行!”聽起來頗為搞笑,但她接下來的一番話,卻不禁讓人沉思:“最早的攀比氛圍,就是在家庭聚會的餐桌上,總有幾個親戚會一邊喝酒,一邊讓孩子們即興表演。如果別人能一口氣背五首詩,而自己卻磕磕巴巴一首詩也背不出來,那么孩子一定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久而久之就會陷入自我否定當中,慢慢地喪失了自信?!?/p>
熱鬧都是大人的,孩子們的心里只剩局促,吃頓飯還要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道關乎學習與藝術表演的難關。
很多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強迫孩子表演,只會讓原本內(nèi)向的孩子變得更自卑,原本自信的孩子變得更敏感。
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工程,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一個從小不被尊重的孩子,沒有感受到快樂的孩子,不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tài)。”
尊重,意味著將孩子當作一個有思想的個體,不要居高臨下地去否定孩子、差遣孩子。
尊重使人有底氣,孩子最大的福氣,就是擁有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事事有商量,選擇有余地,自信的種子也會在心中悄然生根。
關于如何培養(yǎng)出一個幸福自信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認為“父母的親自陪伴比豐富的物質(zhì)更重要”。
著名主持人、企業(yè)家楊瀾在繁忙工作的間隙,依舊成為了孩子鋼琴學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長之一。
回到家中,即使再忙再累,她也會抽出時間與孩子專心交流,耐心聽他們說話,聽他們傾訴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與孩子產(chǎn)生情感鏈接。
其實,父母給予孩子愛的奧秘不能只是身體的陪伴,更要情感的長久“抱持”。
倘若父母缺位,長期被忽視的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長大后會變得性格孤僻、暴躁易怒、自卑敏感,甚至連與人交流都會存在障礙。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是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就像嬰兒時期的孩子,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就只能通過啼哭來呼喚父母的擁抱,以此來感受自己是被愛的、被父母所關注的。
有時候給予孩子安全感其實也很簡單,從每天早上在餐桌上一起吃飯開始,無需多言,只需靜靜陪伴。
回歸到日常生活中,拋棄電子設備,多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小事,比如親子閱讀、搭積木、涂鴉等,孩子也能從中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所以,父母要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看見孩子的需求,為孩子積累自信的底氣和將來乘風破浪的勇氣。
《自驅(qū)型成長》中有一段話告訴我們,孩子的大部分信心都源自獨立: “這份‘自己說了算的感受,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才是主動進步的源泉,才是跌倒了能爬起來的動力。因為自己想要,而不是被迫地成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人。”
真正自信的孩子,一定是擁有自主選擇權的孩子。
將3個孩子都送入頂尖名校“斯坦福大學”的陳美玲媽媽,就特別懂得及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策。
大兒子在美國選高中的時候,媽媽也很希望他能選一所不錯的學校,但兒子只選了一所普通的學校,因為該校會給新生配一匹馬。
陳美玲尊重孩子的選擇,兒子也身體力行證明了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成績優(yōu)秀和活得開心自信,是可以兩者兼得的。
而如今,有很多父母總是包辦孩子的一切,小到每天吃啥、穿啥、用啥,大到培養(yǎng)什么愛好,選擇什么專業(yè),甚至連能不能接受朋友的邀約都要嚴格掌控。
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連要找什么樣的對象,都得依照父母的標準來執(zhí)行,自己完全沒有做決定的空間。
如此一來,孩子的自主意識被抑制,自信心受到打擊,缺乏責任感,凡事依賴他人,只會養(yǎng)成討好型人格。
控制孩子,事事替孩子操辦真的很容易,但也是最無用、最有毒的教育。敢于放手,才能切實地考驗父母的心理素質(zhì)和價值判斷。
愛到深處,無言最真。
懂得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的父母多千倍的深情和萬倍的努力,自然也值得收獲更自信、更優(yōu)秀、更獨立的孩子。
教育學家張文質(zhì)曾經(jīng)在《奶蜜鹽》中提及:“每個孩子的一生,都需要‘奶、蜜、鹽這三種營養(yǎng)?!?/p>
奶,以母愛為核心的“奶”,父母充分的愛,高質(zhì)量的陪伴,讓孩子永遠不會缺乏安全感;
蜜,以鼓勵與贊賞為主的“蜜”,讓孩子永遠肯定自我的價值,奠定一生的自信;
鹽,幫助孩子在錘煉中成長的“鹽”,勇于放手讓孩子去決策,去承擔,去把控自我的生命節(jié)奏。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全倚仗于父母如何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中,“奶、蜜、鹽”缺一不可,是年幼時的親密無間,亦是長大后的得體退出。
父母要多給孩子添加一些鼓勵,減少一些打擊,賦予足夠的愛,以欣賞的眼光支持孩子奮進,孩子便能在成長之路上走得更瀟灑自信。
因為心有光芒,必有遠方。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