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婷,費素娟,李 莉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蘇 徐州 221000)
食管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腫瘤之一,食管鱗狀細胞癌占食管癌病理組織類型的90%以上,我國每年因食管癌死亡人數在20萬以上,多數患者因確診時已為晚期,因此預后較差,5年生存率僅有30%左右[1,2]。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腫瘤免疫學認知進一步加深,免疫治療成為了研究的熱點。PD-L1是共刺激分子家族的一個成員,具有抑制T淋巴細胞活化的作用,在黑色素瘤、胃癌、結腸癌、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中異常表達,可作為免疫治療的一個靶點[3-5]。有研究顯示PD-L1基因多態(tài)性與腫瘤生物學特征有關,但關于PD-L1基因多態(tài)性與食管癌的研究較少[6,7]。基于此,本次選擇PD-L1基因不同位點rs2890658、rs17718883、rs2297136以及rs4143185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對食管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預后的影響進行研究。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診治的食管癌患者86例作為食管癌組,同期選取100例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觀察組患者均經過病理組織學確診;(2)能夠獲得完整臨床標本;(3)對照組無腫瘤及免疫系統(tǒng)疾病病史;(4)同意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缺失;(2)合并其他系統(tǒng)腫瘤;(3)入組前接受免疫治療或者抗腫瘤治療。本次研究已經在我院倫理委員會備案并獲得批準,所有入組樣本簽署知情同意書。
在GenBank數據庫檢索PD-L1基因,提取PD-L1不同位點rs2890658、rs17718883、rs2297136以及rs4143185的基因序列,采用Primer Premier 6.0軟件設計基因引物序列,見表1。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收集外周靜脈血標本,放于-80℃冰箱中儲存,PD-L1不同位點rs2890658、rs17718883、rs2297136以及rs4143185的基因測序由北京博奧生物有限公司完成。
表1 PD-L1不同位點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引物序列
(1)對比食管癌患者與對照組PD-L1基因不同位點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表達情況。(2)以不同基因位點基因型的不同類型分類,野生型(純合野生型)及突變型(雜合突變型和純合突變型),分析PD-L1基因不同位點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食管癌病理類型、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浸潤深度的關系。(3)分析PD-L1基因不同位點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對食管癌患者預后質量的影響。
采用門診、微信、電話等隨訪方式對患者進行隨訪,記錄患者相關事件情況。隨訪時間為30~66個月,隨訪時間中位數為47個月,隨訪時間截止在2019年6月。
觀察組1例患者因家屬拒絕繼續(xù)治療,未取得完整資料,1例患者因在研究中確診并發(fā)肝癌,最終完成研究84例。對照組中1例在體檢后6個月內確診胃癌,最終納入研究99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腫瘤家族史以及體重指數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基線資料對比
對照組PD-L1基因不同位點多態(tài)性Hardy-Weinberg平衡檢驗結果顯示,rs4143185不具有群體代表性(P<0.05),rs17718883、rs2890658、rs2297136結果具有群體代表性(P>0.05),見表3。
表3 對照組PD-L1基因不同位點多態(tài)性Hardy-Weinberg平衡檢驗[ n(%)]
觀察組與對照組在PD-L1不同基因位點基因型頻率比較結果顯示,rs17718883、rs2890658、rs2297136基因位點對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PD-L1基因多態(tài)性基因型頻率對比[ n(%)]
食管癌PD-L1不同基因位點按照野生型和突變型進行分組分析,結果顯示,rs17718883與食管癌患者病理類型、分化程度有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臨床病理特征無關(P>0.05);而rs2890658與食管癌患者分化程度有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其他臨床病理特征無關(P>0.05);rs2297136與食管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均無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PD-L1基因多態(tài)性與食管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關系
A:PD-L1基因位點rs17718883生存曲線; B: PD-L1基因位點rs2890658生存曲線; C:PD-L1基因位點rs2297136生存曲線圖1 PD-L1不同基因位點生存曲線Fig 1 Survival curve of different gene loci of PD-L1
對食管癌患者預后的因素進行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以及rs17718883基因型是食管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食管癌預后因素的Cox回歸分析結果
目前,對于食管癌的治療效果仍然未能使人滿意,隨著醫(y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免疫治療應用在食管癌中具有極為廣闊的前景[8]。PD-1以及PD-L1在多種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PD-L1由290個氨基酸構成,屬于Ⅰ型跨膜蛋白,其編碼區(qū)域在第9號染色體Cd274上,PD-L1與PD-1結合后,使T淋巴細胞釋放抑制性信號,進而導致T細胞喪失免疫活性,無法對腫瘤細胞產生免疫應答[9,10]。上皮細胞間質化是腫瘤轉移浸潤的主要途徑,是在上皮組織細胞失去極性,各個細胞間的黏附連接喪失,從而轉變?yōu)橛虚g質細胞功能及形態(tài)的細胞,使腫瘤細胞浸潤以及轉移,而PD-L1的高表達會導致機體上皮細胞間質化發(fā)生,因此也有觀點認為PD-L1通過腫瘤細胞的上皮細胞間質化發(fā)生免疫逃逸[11,12]。
PD-1/PD-L1是重要的免疫治療靶點,目前針對該通路靶點的藥物主要有Nivolumab以及Pembrolizumab[13]。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是指在一個群體中由于基因中某個位點發(fā)生突變而引起的基因序列多態(tài)性,有研究顯示基因多態(tài)性對腫瘤特征、預后以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影響[14,15]。本次選取的PD-L1基因不同位點rs17718883、rs2890658、rs2297136、rs4143185進行分析。
上述研究中,健康人群PD-L1基因位點rs17718883、rs2890658、rs2297136具有群體代表性。食管癌患者與健康人群PD-L1基因多態(tài)性對比,顯示rs17718883、rs2890658、rs2297136具有差異,分析原因可能為PD-L1基因多態(tài)性與食管癌的發(fā)生、進展有關。Zhou等[16,17]研究顯示PD-L1基因rs2890658位點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與食管鱗狀細胞癌易感性有關,支持本研究結果。
在食管癌PD-L1基因多態(tài)性與臨床病理特征關系研究中,rs17718883與食管癌患者病理類型、分化程度有關,rs2890658與食管癌患者分化程度有關。分析原因可能為在促進癌癥細胞發(fā)生時,PD-L1就存在不同位點基因多態(tài)性的差異性表達,導致腫瘤表現出不同病理特征。Tsutsumi等[18]研究也顯示,PD-L1不同位點的表達與上皮細胞間質化有關,幫助食管癌細胞免疫逃逸并增加其惡性程度,支持本研究結果。但Steiniche等[19]研究則提示食管癌患者不同的基因表達譜與病理特征及預后無關,與本研究結果不一致,考慮可能為樣本選擇性偏倚導致,因此在后續(xù)的研究中還需要不斷探索。
kaplan-Meier生存曲線并進行l(wèi)og-rank檢驗結果顯示,rs17718883位點的表達與食管癌患者預后有關,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也顯示,rs17718883是食管癌預后的因素。分析原因可能為rs17718883 位于PD-L1基因的編碼區(qū),rs17718883 CC基因型存在增強PD-L1的作用,使PD-L1抑制細胞免疫的功能增強,同時也會增加食管癌細胞的免疫逃逸,導致預后較差。而程仕光等[20]在對肝癌的PD-L1多態(tài)性與預后關系的研究中,提示rs2890658以及rs4143185與肝癌預后有關,與本次結果有差異,分析原因可能為研究對象不同導致。
綜上所述,在食管癌患者中,PD-L1基因不同位點與正常人存在差異,PD-L1基因rs17718883、rs2890658位點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對病理類型、分化程度有影響,而rs17718883位點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對食管癌患者預后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