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21年的黃宗江先生,已屆百年誕辰。黃宗江生前,我與他雖只有一面之緣,卻讓我終生難忘。這是一個心底坦蕩、赤誠并且有獨特性格和情趣的文化老人。
北京相見無芥蒂
宗江前輩與我,分住京滬兩地,本無什么交集。可因為他在上海有個妹妹,且是他非常愛惜、大名鼎鼎的黃宗英。那么,知道黃宗江的名字,一定就是宗英前輩告訴我的,他在北京的住址,也是她給的。
十五年前,我在舊書攤淘書時,忽見一冊民國土紙本舊籍,叫《春天的喜劇》,取在手上一看,譯者是黃宗江,這應(yīng)該就是黃宗英常跟我講起的她哥哥吧。不管如何,民國年間的出版物,就是我喜歡的獵取之物,立馬價也不還,付錢走人。記得大概80元吧,現(xiàn)在看來算是揀了便宜了。
究竟是不是黃宗江所譯,不管那么多了,我按照黃宗英給的地址,把書寄往北京,是八一電影廠的住宅區(qū)吧??墒?,我等啊等,此書沒等來,卻來了一封黃宗江的信,信不長,照錄如下:
韋泱兄:
見《春喜》喜出望外,這本書是馮亦代為我出的,已闊別60載。我原以為你是送我的,再讀貴札,方知是讓我題簽的。那么就讓給我吧,奉上剛出籠的《自述》交換,如何?如此強(qiáng)謝了。
撰安,冬喜!宗江
2005.11.7
這里,他把原書名簡寫成《春喜》了。隨信寄來一書,就是信中講到的《自述》,書的全名是《我的坦白書——黃宗江自述》,當(dāng)時的定價是38元。
接讀此信,我無語。這個交換平等嗎?至少在我這邊,肯定覺得不等價。我也不能說宗江是“橫刀奪愛”,畢竟是我“自投羅網(wǎng)”。我愛請文化老人簽名,怪不著誰。那年,我淘到楊絳翻譯的《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就傻乎乎地寄給譯者,要求簽名。也是同樣遭遇,用新出的書來交換。我想不平等啊,去信請她題個書名小簽條。后來,我又淘到楊絳的兩種民國版的劇作《弄假成真》《稱心如意》??蛇@回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啦!一點回音都沒有。教訓(xùn)多多,此后我再也不敢拿民國版的書,往外寄求簽名了。
再說宗江。我馬上回他一信,表示《春天的喜劇》請他留下。任何書,應(yīng)該給到最需要的人手里,使它有個合適的歸宿。這也是我對書的基本看法。
過了三年,我乘赴京公干之便,去拜訪了一些京城文化老人,如舒蕪、鄭敏、李君維等,也去看望了“奪我所好”的黃宗江前輩。敲開門,一見面,他就大聲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強(qiáng)要了您的那本好書”。這倒弄得我不好意思起來,連說沒事沒事,您喜歡就給您,這叫物歸原主。他的記憶真好。初次見面,我很喜歡他的這種直爽性格。
這天,他的談興甚濃,幾乎都是他說我聽。什么上官云珠如何去世的,什么曹禺喜歡哪個演員啦。他知道的真多,還不藏著掖著,竹筒倒豆,嘩啦啦全說給我聽,且都是聞所未聞的幕后信息。聊得差不多準(zhǔn)備告辭了,請他在我?guī)サ墓P記本上題詞,這回他是真題簽:“以人為本,黃宗江戊子春”。在他題字時,我給他拍了照。本想有個合影,可屋里就我倆,無法弄就作罷。他的妻子阮若珊已去世四年了,他成了獨居老人。
這就是我與黃宗江唯一的一次見面。夠了,我已充分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我不因他奪了我心愛之書而有怨氣,反而對他更了解,更敬佩,可說毫無芥蒂。
兄妹之情重泰山
說黃宗江,不能不說他與弟姐之間的情誼。引人注目的“黃氏四兄妹”,黃宗江、黃宗漢、黃宗英、黃宗洛,在京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賣藝人家”。黃宗江是長兄,從小帶著弟妹們在家演戲,后來各有成就。令人想不到的是,2002年新世紀(jì)初,都七八十歲的四兄妹,居然在電視劇《大柵欄》中相聚。黃宗江在劇中扮演李蓮英,這是他六十年前想演而沒有演成的角色,可他寶刀不老,演戲入境,形神兼?zhèn)?,盡顯風(fēng)采。研究歷史的黃宗漢,在劇中演沾點洋務(wù)氣的福王爺,也是神態(tài)畢肖。黃宗英本來演的是慈禧,因身體欠佳,只能客串扮演只有一場戲的“老格格”。黃宗洛在戲中扮演順天府穆大人,一個很熱鬧的人物。
這出電視劇一播出,立刻轟動京城,影響全國。黃宗江自然功不可沒。在弟妹中,黃宗江最疼愛的就是小妹黃宗英??梢哉f,沒有黃宗江就沒有這個妹妹的輝煌前途。
黃宗江讀北平崇德附小時,有個同學(xué)叫婁平(原名陶聲垂),小名叫“大扁桃”。此人是中共地下黨員,與黃宗江情誼深厚。黃宗江寫了兒童動物劇《人的心》,影射日寇侵略,是婁平拿到《世界日報》的副刊,以“春秋童子”的筆名給登出來的。那年黃宗江十歲,發(fā)表了處女作。后來,婁平成為中共北平城委書記,領(lǐng)導(dǎo)北平民族解放先鋒隊,團(tuán)結(jié)許多進(jìn)步文藝青年,如孫道臨、李德倫等。后因?qū)O道臨等被捕,婁平逃往天津。一天,他帶著黃宗江的親筆信,找到黃宗英家,黃宗英看著皺巴巴小紙片上黃宗江的字,知道大哥的同學(xué)婁平要在她家躲一陣子,因當(dāng)時日寇正在津城到處搜捕抗日青年。在黃家,婁平看書臨帖,還教黃宗英算術(shù),講述革命道理,使她從小受到進(jìn)步思想的感染。十多天后,婁平走了,去了冀東抗日游擊隊。哥哥黃宗江的這個同學(xué),是影響黃宗英一生的革命者。
1940年,十九歲的黃宗江,在燕京大學(xué)西語系讀三年級,卻十分向往當(dāng)年在上海參與抗日的進(jìn)步劇團(tuán)。懷揣少年維特之夢,他從京城一走了之,找到曾在天津見過面的黃佐臨,然后考入上海劇藝社,算正式進(jìn)入演藝界。然后,他就把妹妹黃宗英帶到上海,在劇團(tuán)里謀個管管道具的小差事,總算有口飯吃,以減輕家里負(fù)擔(dān)。正巧團(tuán)里在演曹禺名劇《蛻變》,女演員因結(jié)婚無法準(zhǔn)時出演,導(dǎo)演黃佐臨情急之下,拉上黃宗英就讓她頂替救場,這就讓黃宗英走上了演戲之路。
黃宗英的第一個丈夫異方病逝后,給她帶來無盡痛苦。哥哥宗江就把他的朋友、南北劇社社長程述堯引見給她。程社長非常同情她,待她如親妹妹一樣。后來黃宗英回憶說:“我看到南北劇社的程述堯人好,也誠實,便嫁給他了。那是1946年的春天”。雖然兩人后來因多種原因離婚了,但此事也體現(xiàn)出作為哥哥黃宗江,對妹妹在困境中的關(guān)愛。
及至20世紀(jì)90年代,黃宗英為拍攝大型電視片《望長城》,在長城內(nèi)外苦戰(zhàn)三個春秋。回到北京,電話中哥哥黃宗江就說:“小妹來我家吧,我現(xiàn)在有地方給你住了?!秉S宗英憶起半個多世紀(jì)前的1941年,兄妹擠在上海窄小的亭子間里,一個睡帆布床,一個打地鋪。20世紀(jì)五六十年代,黃宗英每次去北京,哥哥家也是無法多擱一張小床,黃宗江是書房兼臥室,黃宗英連身子都轉(zhuǎn)讓不過來。拍完《望長城》,黃宗英落下一身毛病。住在哥哥家,她說:“半個世紀(jì)以前,大哥帶我走上演員的道路。半個世紀(jì)以后,在大哥家,我向演員生活告別吧!”可見,哥哥黃宗江始終是妹妹黃宗英的守護(hù)神。
再說黃宗英的第四任丈夫馮亦代,兩人是譽滿京滬的“黃昏戀”。最早的相識,也是哥哥黃宗江牽的線。1940年代,黃宗江在重慶就認(rèn)識了馮亦代。黃宗江稱他“馮二哥”,那時他是重慶印鈔廠副廠長,業(yè)余愛好泡在劇團(tuán)跑龍?zhí)?,第一本散文集就叫《龍?zhí)准?,也翻譯外國文學(xué),把海明威的作品《蝴蝶與坦克》《大戰(zhàn)前夕》等小說第一次介紹給我國讀者。他與黃宗江時相往來,認(rèn)識黃宗英就再自然不過了。早有傳聞,說宗江是“黃昏戀”的幕后推手,漫畫家方成還畫有《嫁妹圖》,以示慶祝哪!可他馬上澄清:“其實我從未促成,也未促退,他倆的結(jié)合是值得肯定的?!边@是不打自招啊,他為妹妹有了更好的歸宿而高興。
布衣還鄉(xiāng)已七旬
黃宗江有篇文章叫《七十還鄉(xiāng)》,開頭寫道:“我祖籍溫州,父鄉(xiāng)瑞安,母鄉(xiāng)永嘉,我生長北京,浪跡四方,一輩子就是沒到過原籍?!?/p>
1991年,在黃宗江七十歲這一年,他帶著老伴阮若珊,回鄉(xiāng)祭祖。他說:“這在自己也真是百年難遇的事了?!痹诠枢l(xiāng)他記起有首《憶溫州》的詩來,最后一句是:“游子何日得走歸?”這“走歸”兩字,他懂得是溫州話回家的意思。
黃宗江無論走到哪里,都不忘故鄉(xiāng)。有次走在法國巴黎街上,忽見有“永嘉餛飩館”招牌,這以母鄉(xiāng)為名的店,吸引了他。老板正是永嘉人,聽他不標(biāo)準(zhǔn)的一兩句溫州話,請他多回故鄉(xiāng)看看。他就回了,在故鄉(xiāng)謁祖墳。父親黃曾銘生于溫州瑞安,留學(xué)日本,歸國后成為清朝末代翰林。一生任機(jī)電工程師,48歲時病故于青島。按舊俗運靈返鄉(xiāng),安葬于巴水虎山對面的高處。祭了父親,又至白云寺山,謁祖父黃紹第、曾祖父黃體立之墳。他們都是前清翰林。母親陳聰為溫州永嘉人,是知書達(dá)禮的家庭婦女。父親的前妻育有二女,她都視如己出,關(guān)愛備至,又為父親生有五個子女,養(yǎng)育七個小孩實非易事。靠淳樸和諧的家風(fēng),黃家度過了多少艱難歲月。
父母對黃宗江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父親雖學(xué)的是機(jī)電專業(yè),是純粹的“理工男”,不是文史學(xué)者,可家中依然有“書香之家”的氛圍。父親是京戲票友,常帶幼小的宗江看京戲,從梅蘭芳、楊小樓到陳德霖、王長林等,父親的這一愛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兒子埋下了日后以戲劇為職業(yè)的種子。父親還會領(lǐng)他到廠甸、到楊梅竹斜街,去商務(wù)、中華、開明、北新等書店,購回《愛的教育》《魯濱孫漂流記》等書。家中有兩大箱黑漆紅字的《四部備要》,還有從日本購回的精裝本《世界美術(shù)全集》,以及厚厚的《戲考》,全套的《福爾摩斯》叢刊。父親從不要求子女讀這讀那,全由他們自由選擇。這樣的父親,時下已很少很難得了。
那次回鄉(xiāng)祭祖,是黃宗江的唯一一次,給他留下愉快而難忘的記憶。他還在家鄉(xiāng)見到了當(dāng)年仍健在的老詩人莫洛、唐湜、洛雨等,他們青壯年都在外面打拼,晚年得安返故里養(yǎng)老,不求聞達(dá),筆耕不輟,寫出《暮年情歌》等詩篇,使黃宗江感慨多多,感到“溫州文風(fēng)、學(xué)風(fēng)、詩風(fēng)極盛,鄉(xiāng)韻濃郁醉人”。
演戲?qū)憚〗员旧?/p>
演員兼作家,在中國文壇不乏其人,而最出色、最有影響的兩位,莫過于黃氏之家的兄妹黃宗江與黃宗英。
黃宗江的演藝生涯是從上海開始的。在上海劇藝社,他演的第一出戲是夏衍的《愁城記》。有一電影明星周起,演劇中何晉芳,可他忙于趕場子,來不了舞臺。導(dǎo)演就讓黃宗江演這個奸商角色,演得活靈活現(xiàn),這就使黃宗江踏上了性格演員的戲路。后來,黃佐臨帶著石揮和他,組建了上海職業(yè)劇團(tuán),他演第二部戲的角色,是在曹禺《蛻變》中的況西堂。之后,從《家·春·秋》的覺新,演到《楚霸王》的范增。復(fù)到重慶,進(jìn)中國藝術(shù)劇社,在鄭君里導(dǎo)演的《戲劇春秋》中,一人飾三個配角,從頑固老朽、洋場惡少到酒吧茶房,獲得重慶“三大龍?zhí)住敝坏氖鈽s。后來夏衍回憶說:“當(dāng)時重慶名角如林,特別是黃宗江,一臺演了三個角色?!?/p>
不過,在重慶期間,他一邊演戲,一邊已投入寫作,1948年出版了第一本專著,即散文集《買藝人家》。此書先由他的好友黃裳在《文匯報》副刊《浮世繪》連載,后由詩人辛笛資助的森林出版社出版。此書1990年代初又增補(bǔ)再版。后因交通大學(xué)學(xué)生組成“中國赴美參戰(zhàn)海軍”,黃宗江也加入進(jìn)去,到美國接受培訓(xùn),成為永寧艦聲納反潛上士,1946年回到南京下關(guān),借口患病,開溜大吉。到北平,繼續(xù)燕京大學(xué)最后一年的學(xué)業(yè)。可他真的患了肺結(jié)核病,不得不休學(xué)。病中無所事事,寫了影響甚大的劇本《大團(tuán)圓》。內(nèi)容寫的是北平一家,在抗日戰(zhàn)爭起離散,抗戰(zhàn)結(jié)束,兄弟姐妹回家團(tuán)圓,卻是慘勝難圓,進(jìn)步的小妹,帶著大家奔向光明。此戲一路從京演到滬。韋君宜當(dāng)年看了此劇,說:“北平怎么樣,不用我們說,看了黃宗江的戲就都知道了。國民黨倒不知道查禁它。”后來拍成電影,還是遭禁。不過,劇本由巴金列入“文學(xué)叢刊”出版了,這是黃宗江出版的第一部創(chuàng)作劇本。此后他參加地下黨金山組建的清華影片公司,成了專業(yè)編劇。
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黃宗江不時因劇場的演出需要,及時翻譯或編譯一些劇目。在燕京大學(xué)時期,就為學(xué)生劇社的演出翻譯了《悲愴交響曲》,由同學(xué)孫道臨主演。接著譯過《窗外》,刊在《西洋文學(xué)》上。又翻譯了雅魯納爾的短劇,發(fā)表在《劇場藝術(shù)》上,在電臺定期廣播。后來黃宗江索性把外國劇改寫成中國的人與事,通過馮亦代的幫助,在美學(xué)出版社出版了《春天的喜劇》,扉頁上寫“黃宗江編譯、廖冰兄裝幀”,書中有七部獨幕劇,都是改譯、編譯的,其中有《落花時節(jié)》,還有與黃佐臨合譯的《窈窕淑女》等。
1949年后,他寫的第一部電影劇本是《柳堡的故事》。之后有《?;辍贰掇r(nóng)奴》《秋瑾》等。散文、雜文、評論集就更多了,如《花神與劇人》《藝術(shù)人生兮》《悲欣集》《戲癡說戲》等。
那次在北京與他見面時我問,你怎么會住到解放軍的八一宿舍呢?他說說來話長。他在上海迎接解放,在迎接解放軍的隊伍中,他看到了穿軍裝的于伶、劉厚生、白文等人。他去軍管會文藝處找了于伶,填了一張參軍表格,不久就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因?qū)戇^劇作,就編入部隊文藝行列。然后是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等,就一直在部隊從事藝術(shù)工作,直到離休,依然演戲?qū)懽鲀刹徽`,2010年10月因病在京辭世。這樣的文化老人,世間不會再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