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里各種雜耍、吃食的攤位熱鬧非凡。
編者按
我們習慣上把過春節(jié)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jié)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逛廟會的人,摩肩接踵。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被鞭聲嚇得望風而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見一家門口曬著的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一個村莊,燈火輝煌刺得它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廟會上生意興隆。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jié)。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jié),指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jié)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qū)分農、陽兩節(jié),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jié)”。
在中國人心中,沒有什么節(jié)日比春節(jié)還重要。春節(jié)的熱鬧與喜慶,飽含了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熱切期許。春節(jié)還意味著團圓,沒有“新冠”疫情的年月,大年夜一家人共吃一桌飯,共敘天倫。
寫春聯(lián)的攤位前人來人往。
春節(jié),意味著一歲終,一歲始。值此,《北京紀事》特推《北京年味》專題。專題分“年記”、“年貨”、“年節(jié)”、“年輪”四個部分:“年記”帶我們回溯《老規(guī)矩:老北京的春節(jié)怎么過》,跟著王大觀先生的畫筆《殘冬京華圖中的年景》重返舊京;“年貨”講述《老北京春節(jié)的年貨與習俗》;“年節(jié)”中,隨著袁家方教授《大年鬧春話廠甸》,陪同張永和先生看看《北京春節(jié)期間的應節(jié)戲》;“年輪”中,許多新舊朋友關于春節(jié)的回憶,一一道來。
辛丑牛年到來之際,我們愿《北京紀事》的讀者朋友們,牛氣沖天,好運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