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均,李 莉
(1.陜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西安 710062;2.成都文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成都 610401;3.成都天府新區(qū)正興中學,成都 610218)
“And”一詞由早期作為話語的連接手段慢慢演變成為含義和用法最廣的并列連詞。[1]930并列連詞的主要功能表現在能將兩個及以上的語義相關、語法層次相似、句法功能相同的成分連接在一起,從而表達具有并列結構特征的語義內涵。由并列連詞“and”連接A和B兩項成分所構成的表達式“A and B”,A和B之間的語義內涵除并列關系外,還表達因果、順序、條件等幾大主從關系,并呈現出具體的句法特征。[1-3]語言學研究不應局限于對該語言現象的語法特征和語義內涵進行簡單描述,而需要深入分析該語言現象背后存在的內在動因。對于形成表達式“A and B”句法特征背后的因素,目前學界基于功能理論即語法化、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理論框架下展開了一定的研究。[4-9]但相關研究成果卻散見于各處文獻,重要研究成果也未能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且鮮見對上述研究成果進行評述并提出后續(xù)研究方向的文獻。為了彌補當前研究的不足和利于后續(xù)研究的深入,本文立足于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系統(tǒng)性的梳理和探究。
語言學研究始于對語言現象的全面分析和深刻認識。目前對于“and”作為并列連詞的句法特征和語義功能的描述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Quirk、王成芳、楊聯(lián)平等學者,他們分別對“and”的句法特征和連接成分的語義關系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總結。[1-3]
1.分句句首
例1 a. John plays the guitar, and his sister plays the piano.
b. *John plays the guitar; his sister and plays the piano.[3]
在例1(b)句中,將“and”置于后一分句的中間則引起語法上的錯誤,因此“and”只能出現在分句句首。
2.連接兩個固定順序的分句
例2 a. He died and he was buried in the cemetery.
b. He was buried in the cemetery and he died.[3]
改變例2(a)句和(b)句中A和B的前后順序,則表達不同的語義邏輯關系。因此,“and”所連接兩個分句的前后順序不能隨意交換,若交換順序則會改變其邏輯關系或者不可接受。
3.前面不能出現另一個連詞
例3 *He didn’t want to do it, but and he did what he was want.[3]
“And”引導分句時前面若出現其他任何連詞,則會造成語法錯誤。
4.連接從屬分句及兩個以上的分句
例4 He asked to be transferred, because he was unhappy and because he saw no prospect of promotion.[3]
例5 Father is watching TV, (and) Mother is knitting, and Grandpa is dozing in the chair.[3]
例5中第一個并列連詞可以省略,但第二個不能省略。
5.連接謂語及述謂結構
例6 Jim peeled and chopped the onions.[3]
例7 They should have washed the dishes,
dried them, and put them in the cupboard.[1]953
6.連接單個詞或短語
(1)名詞及名詞短語
例8 a. [John]and [Mary] make a pleasant couple.
b.*John makes a pleasant couple, and Mary makes a pleasant couple.[1]953
例9 a. John and Mary know the answer.
b.= John knows the answer and Mary knows the answer.[1]953
例10 John and Mary won a prize.
a. John and Mary each won a prize.
b. The prize was awarded jointly to them both.[1]954
例8(a)句并不等于(b)句,例9(a)和(b)句子意義相同,而例10句存在兩種解釋且都是合理的。對于例10為何有此兩種意義,其概念基礎是什么,文中基于認知語法框架下對此有合理解釋。
(2)形容詞及形容詞短語
例11 The journey was long and extremely arduous.[1]967
例12 The souvenirs they bought were very cheap and gaudy.
a. [very cheap]and [gaudy]
b. very [cheap] and [gaudy][1]968
例12同樣存在(a)和(b)兩種解釋,如改變句子順序則會消除歧義,如“The souvenirs they bought were gaudy and very cheap”。
(3)副詞、介詞及其相應短語
例13 He complained strenuously and often.[1]968
例14 John complained both to Mary and to Peter.[1]969
從上述“and”具備的句法特征得出:“and”對其連接成分的語法性質并無具體限制,通常語法地位相等的成分就能與“and”相連;表達式中“and”只能出現在A和B之間;“and”的前面不能出現其他連詞。
在“A and B”表達式中,A與B之間具有八大語義關系:因果(consequence/result)、 順序(sequence)、對比(contrast)、讓步(concession)、條件(condition)、近似(similar)、補充(addition)、解釋(explanation)等關系。[1]930-932,[3]
1. A是原因,B是結果,屬于因果關系
例15 I missed the supper and I’m starving.[3]
2. A動作發(fā)生在B動作之前,為先后順序關系
例16 He knocked at the door and (then) went in.[3]
3. A與B形成對比關系(contrast)
例17 Mary is interested in music and Jim is fond of sports.[3]
4. B相比A是意外,表達讓步關系
例18 She tried hard and (yet) she failed.[1]931
5. A是B發(fā)生的條件
例19 Give me some money and (then) I’ll help you escape.[1]931
A是祈使句,是B發(fā)生的前提條件,相當于“If you give me some money, (then) I’ll help you escape”。
例20 One more word from you, and I phone the police.[1]931
例20中,A表達的是一種命令并非例19中的祈使句,B是聽話者服從A命令的結果。
6. B與A在觀點上近似
例21 A trade agreement should be no problem, and (similarly) a cultural exchange could be easily arranged.[1]932
7. B對A進行補充說明
例22 He has long hair and (also) he often wears jeans.[1]932
8. B是對A的進一步解釋
例23 There’s only one thing to do now—and that’s to apologize.[1]932
在上述八大語義關系中,只有對比、近似、補充三種關系A與B的位置可以進行互換而不影響語義邏輯關系且語法正確,其他幾種關系則不能進行互換,否則會引起語法或邏輯上的問題。
通過分析,我們對并列連詞“and”的句法特征和語義關系有了基本的認識。但是,還存在以下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究:(1)上述語言現象背后存在的內在動因;(2)是否還存在“and”引導的其他復雜并列結構現象及其內在動因。對于第一個問題,本文扼要回顧目前學界基于功能理論即語法化、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中的象似性、構式語法理論對相關內在動因的解釋。對于第二個問題,我們重點討論認知語言學中的認知語法理論對此進行的深入分析。認知語言學理論包含象似性、構式語法和認知語法等主流理論分支,根據本文的研究重點,分為兩部分予以分析。
并列連詞“and”構成的表達式“A and B”,除表達并列關系外,還具有原因、條件、目的之類的主從語義關系,即B的理解要依賴于A所提供的語義環(huán)境。表達式“A and B”的語義表達處于表并列關系和表主從關系的連續(xù)統(tǒng)之中。[4]探討形成主從關系的原因以及發(fā)展歷程,是全面深刻解釋該語言現象的研究重點?;谡Z法化理論,徐盛桓指出“and”最早是作為篇章話語連接的手段,逐漸演化為表達并列關系,最終走向主從關系,是語法化的結果。[4]
句法環(huán)境和語義因素是發(fā)生語法化的兩個條件。[10]351對于連詞“and”寬松的句法環(huán)境和語用限制,促使了多種語義關系表達能與“A and B”這一形式進行匹配。在語法化過程中,“A and B”的語法化只發(fā)生在句法內部的深層語義關系,而表層形式則固定不變。“A and B”的語法化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成分間的語法關系出現相互制約;成分不能隨意增減;各成分有一定的語法語義限制;整體結構具有結構本身的語法功能。
因此,“and”由早期作為話語連接的手段,演變?yōu)橄鄬Ψ€(wěn)定的語法手段,到具有使用面更加廣泛的語法手段,從而在句法和語義上體現出廣泛性和多樣性,這是經歷語法化的結果。“A and B”的語法化,主要由句法環(huán)境和語義環(huán)境兩個因素促成,受到使用頻率的影響,是語言運用中“主觀化(subjectification)”程度不斷增強的表現。立足于語法化理論,徐盛桓的深入研究回答了“and”為何是含義和用法最廣的并列連詞,以及多種含義的來源及其相互關系,揭示了部分內在動因。[4]
根據語法是語用因素促成的結果,“今天的語法可能是昨天的篇章法則”的觀點,“and”是早期作為話語功能連接詞而發(fā)展為如今的并列連詞。[4]因此,表達式“A and B”的實際運用、A與B之間的語義關系以及句法特征都存在語用的因素,“and” 具有語用功能。
我們結合李叢禾的研究來探討“and”的語用功能,主要從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和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lián)理論進行分析。[5]
例15表達的是一種因果關系,例16表達的是一種時間順序。因果關系和時間順序符合Grice會話合作原則中所談到的方式準則(Manner)中的有序準則(be orderly),產生的是會話隱含義。說話者要對事件的發(fā)生順序進行有序化(先后),那么在“A and B”表達式中,A事件發(fā)生在B之前。[11]276例15和例16分別表達的因果關系和時間順序,則是有序準則的具體體現。這種有序是為了會話的有效進行和溝通,因此體現了A和B之間的位置順序,是語用推理的結果。
因此,“and”的語用功能在于把A和B之間隱含的時間先后順序和因果關系連接起來予以表達。雖然有序準則能對敘事類話語(narrative)做出解釋,但無法解釋時間上相關的兩個事件可能還存在其他排列方式。
由Sperber和Wilson倡導的關聯(lián)理論(Relevance Theory),其核心思想在于人們在交際中以最少的努力去對話語理解達到最佳的認知效果。語言形式被認為具有兩種意義,概念意義和程序意義。概念意義出現在話語的邏輯形式中,程序意義是關于如何進行概念操作和語義表征,影響交際的明說內容和隱含信息。作為話語聯(lián)系語的連詞“and”,它的概念意義是邏輯算子(&),程序意義是由敘事類、辯論類和態(tài)度類三類構成。“And”對話語理解產生兩方面的作用:一是通過推理所得的語義信息進行制約;二是對話語理解所需的語境進行制約。
1.敘事類
敘事即說話者對發(fā)生的事件進行敘述。說話人根據人類的認知特點,自然會對事件本身發(fā)生的先后順序進行處理,“and”的前后分句代表的事件則是這一語境的體現,從而提升了聽話者的處理能力,符合最佳關聯(lián)假設(presumption of optimal relevance),如例16所示。
2.辯論類
說話者通過“and”所連接的前后分句組成的并列句,表達對聽話者所持有的想法進行辯論持反駁的觀點,而單個的分句不具備這一語境效果。因此,“and”這一語用功能表現在連接兩個分句進行辯論反駁。例24所含意思與常規(guī)先脫鞋再上床相違背,意圖在于表達反駁自己的孩子上床睡覺不脫鞋,應該像Bill一樣是先脫掉鞋子再上床。
例24 BILL went to bed and HE took off HIS shoes.[5](下劃線為重讀,降升調)
3.態(tài)度類
A和B之間形成對比關系(contrast),在句法特征上前后分句可以顛倒順序而不影響句子的語義。這種語義關系進一步表明的是說話者的一種態(tài)度,具有新的意義,是由“and”連接兩個分句產生的新的語境下的暗含義。例25表達的是說話者的一種驚訝之情或者是批評。
例25 a. Her husband is in hospital and she is seeing other men.
b. She is seeing other men and her husband is in hospital.[5]
通過上述分析,“and”的語用充分條件在于被連接的兩個成分具有一定的共同點而呈現關聯(lián)性。它的作用并非簡單連接A和B,而是傳遞了語用含義,具有較強的語用功能。說話者使用“and”是為了交際的需要,對交際的明示和隱含層面進行制約,傳遞話語的認知效果而采取的明示語言手段?;谡Z用學理論研究,李叢禾對“and”的典型用法進行了很好的解釋,但缺乏深入分析一些復雜并列結構現象的內在動因,對語言現象的分析不夠全面可能導致其理論解釋概括性的不足。[5]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形式受認知和語義因素的促進,任何外在的句法形式都有其內在的認知動因。語義的形成離不開人的認知因素,涉及人對社會的互動體驗(interactive),具有體驗性。人對事物的體驗認知過程等于概念結構形成的過程,最終反映在語言形式上。因此,探明“A and B”表達式的認知過程有助于全面認識該語言現象?;谏鲜稣撌觯覀儗﹃惱^紅和王鑫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和梳理。
陳繼紅的研究主要以認知語言學中的象似性理論為基礎,分為順序象似性和標記象似性兩部分。[6]受語義限制下的“A and B”按照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排列,稱之為無標記的線性語義序列排列;受語用限制的作用,為了重點突出某事件行為而違背自然順序的排列,稱之為標記排列。無標記的排列為順序象似性,遵循了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的象似性,如例15、例16和例19所示;有標記的排列為標記象似性,遵循主要信息先于次要信息,從而壓制本身事件上應遵循的順序象似性。順序象似性容易理解,在此我們對標記象似性予以分析:
例26 a. He was buried in the cemetery and he died.
b. He died and he was buried in the cemetery.[3]
人們普遍能接受作為常規(guī)句式并表達象似性的例26(b)句,而認為(a)句不合常理。[3]但是(a)句同樣能被接受,源于存在以下的認知動因:在(a)句中, “he died”是對前面的信息進行補充,是一種標記象似性,說話者為了強調“he was buried in the cemetery”是整個句子的重要信息而置于A的位置,“he died”是補充信息說明原因。至于為何在(a)句中采用并列連詞“and”而不使用從屬連詞“because”予以表達,陳繼紅認為目的在于說話者為了提升次要信息的重要性,置于并列結構中被賦予比從屬結構中更加強調的地位,更加凸顯。[6]由于“and”作為并列連詞A與B在句法上是一種平行并列關系,信息重要度上為A≥B關系,而表從屬關系的連詞并不具備凸顯次要信息的能力?!癆 and B”的特殊性在句法上表現為A和B具有固定順序,在語義上表現為主從關系,揭示了說話者使用并列連詞“and”而非從屬連詞的認知特點。該文采用象似性原理揭示了部分語言現象的認知動因,同樣未能充分認識更多且復雜的“A and B”語言現象,這些復雜現象是否都滿足這一機制等問題欠缺討論。
王鑫基于構式語法框架對構式“A and B”多種語義存在的認知基礎進行了研究,其認為該構式的中心意義是表達時間關系,其他諸如原因、條件等主從關系是在中心意義的基礎上通過隱喻的手段擴展而成。[7]該研究簡單分析了主從關系是如何由中心意義通過隱喻投射,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是否所有的并列結構現象都存在隱喻機制。因此,上述二位學者的研究都存在共同的不足之處,即語言現象討論不夠全面,理論解釋無法涵蓋所有語言現象。
認知語法認為語言表達式的意義由概念內容(conceptual content)以及對概念內容的識解(construal)共同構成。[12]55識解反映了人們對某一概念內容的具體認知方式和認知過程。因此,我們基于Langacker[8-9]的具體研究,詳細論述“A and B”語言現象背后存在的內在動因和認知過程,豐富對該語言現象的認識。
1.平行性
平行性包含兩方面的具體內容:其一,語法上的平行,并列項A與B在語法上要參與同一套語法關系即處于平行的語法形式,且詞匯類別相同;其二,語義上的平行,并列項A與B在語義上也要獨立保持與同其他成分的平行性關系。[9]349
我們以例27來具體說明語法上的平行。
例27 He bought a book and a pen.(1)文中未標注出處的例子均為筆者所舉, 下同。
在例27中,“a book”和“a pen”在語法關系上作“bought”的賓語為平行性語法關系,“a book”和“a pen”在詞匯類別上都為名詞性短語。因此,例27的解釋同樣適用于例8、例9和例10,都滿足上面討論的在語法關系和詞匯類別上的平行性關系,為并列結構。
例28 Her child is old enough and in a kindergarten.
我們再看例28,雖然“old enough”和“in a kindergarten”在語法上都為動詞“is”的表語,滿足語法上處于平行語法形式的要求,但是前“old enough”為形容詞性短語,而后者“in a kindergarten”為介詞短語,兩者屬于不同詞匯類別因而不具備詞匯類別上的平行性。根據前面“‘And’具有的句法特征”的討論,A和B要同為形容詞短語、副詞短語和介詞短語,而例28中A為形容詞短語,B為介詞短語。那么能不能由此判定例28不是并列結構?如何界定詞匯類別?這些問題的清楚回答,對于認識并列結構至關重要。
然而,例28這一句式在形式上有“and”的出現,A和B在語法關系上同為“is”的謂語,且A和B之間的語義關系又屬于前面討論“A與B成分間的語義關系”中的因果關系(該年齡的孩子為幼兒園階段適齡學生)。如果我們假設它為合理的并列結構,那么又該如何予以解釋例28“詞匯類別不同”這一問題?
認知語法對于詞類的劃分并非按照傳統(tǒng)客觀主義語義觀以及語法行為,而是根據概念語義上的顯影(profile):名詞顯影的是事物(thing),動詞顯影的是過程性關系(process),形容詞、副詞、介詞等歸為一個類別其顯影的是非過程性關系(non-processual relationship)。[12]93-127雖然例28中的A和B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不同的詞匯類別,但是根據認知語法對詞類的劃分,它們顯影的均是非過程性關系(non-processing relationship),滿足并列結構要求詞匯類別相同這一條件?;谏鲜隼碚摲治觯卸ɡ?8是合理的并列結構。對這一語言現象的深刻認識,前面我們所討論的語法化、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象似性、構式語法)理論都未關注且難以解釋。由此,例28的研究帶來一定的啟示:桎梏于傳統(tǒng)語法采取語法現象對詞的分類標準,并不能讓我們認識清楚上述例句的合理性,認知語法基于語義的分類更具合理性;基于認知語法理論的分析,解決了其他理論無法解釋的語言現象,展現了對語言現象的解釋力,從而加深了對并列結構現象的全面了解和認識。
我們以例29說明語義上的平行性。
例29 *She cut the meat with enthusiasm and (with) a sharp knife.[9]349
在例29中,并列項“with enthusiasm”和“(with) a sharp knife”在語法上具有平行性,表現為在語法關系上作為“cut the meat”的狀語從而對該動作過程進行修飾,詞匯類別上同為介詞短語。顯然,例29滿足了平行性的第一個方面的要求,我們能不能由此認為該句子為合乎語法的并列結構?答案是否定的,該句并不合乎語法。那么平行性第二方面的滿足與否就至關重要,即并列項是否在語義上獨立參與同其他成分“cut the meat”的平行性關系。在語義方面,“with enthusiasm”與動作“cut”的發(fā)出者(agent)的心理狀態(tài)產生聯(lián)系,而“with a sharp knife”是與動作“cut”本身的方式相關。因此,兩個并列項與其他成分的語義關系上并非處于平行關系,即上述例句不可接受。
最后,根據上面的具體分析,我們認為并列項A與B獨立參與同其他成分的平行性關系不僅體現在語法結構上,還應在語義關系上相連,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通過在認知語法理論框架下的分析,我們解決了目前描述性分析所遇到的困境。
2.多義性
例10包含(a)和(b)兩種語義。此例表明“and”連接名詞短語存在多種語義內涵的現象,但對不同語義的內在概念結構、認知過程以及是否還存在其他概念意義等問題,還有待于全面深入了解。例10(a)句表達的是一種默認常規(guī)意義,它的概念結構所顯影的是兩種具體的獨立事件“John won a prize”和“Mary won a prize”。而10(b)句表達的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事件,包含兩方面概念內容:雖然二者在獲獎過程中都有其單獨的付出參與行為,但該句所顯影的卻是在John和Mary作為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獲得獎項。除上述兩種含義,還可能存在第三種解釋,比如,在某種情形下,John和Mary是作為一個團隊參賽,但是比賽中兩個選手只能派一人參加且贏得了比賽。第三種意義緣于所顯影的也是一個事件行為,但并不是由兩人單獨參與,顯然與第二種內在概念內容存在差別。上述三種意義的差別,緣于對不同概念內容的顯影所致。多義性能很好揭示語言現象背后存在的動因,同一個并列結構存在不同的含義,源于語言現象背后的不同認知過程和概念基礎。
在英語中,名詞能通過形態(tài)上的單復數區(qū)分內在的簡單性和復雜性關系,而動詞(含形容詞)表達復雜的關系依靠的是出現在具體的結構應用中。
1.復雜并列結構
上述所討論的句法特征,其連接成分包括了分句、謂語、述謂結構等,唯獨沒有例30這樣的主謂結構。例30表現為“and”所連接的成分在形式上被逗號予以隔開,類似插入語的形式,讀音上也存在一定的停頓。
例30 Dad is reading, and Mom is listening, the news.
根據基于認知語法理論討論的內容,要求“and”所連接的兩個成分在語法和語義上具備平行性。在語法平行性方面,“Dad is reading”和“Mom is listening”在語法結構上都屬于相同的主謂結構,在結構上都與句中的其他成分“the news”在語法上保持平行性緊密聯(lián)系。因此,在語法平行性方面,例30符合要求。那么是否滿足語義平行性呢?根據認知語法的觀點,動詞顯影的是過程性關系,而含有動詞的小句則是一種立基(grounding)后的過程性關系。[12]296由于“Dad is reading”和“Mom is listening”兩者在語義上都和“the news”構成完整的語義關系,兩者顯影的立基過程性關系均處于平行性地位,因此滿足并列結構的語義平行性要求。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認為例30是一種并列結構,且是一種非組構成分并列(non-constituent coordination),屬于特殊的并列結構省略現象。[8]根據外在的語言形式受內在概念結構驅動這一認識,那么它的內在動因是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對相關的認知語法理論予以回顧和認識。
2.象征結構的整體對比
Langacker指出詞匯與語法在本質上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相互形成連續(xù)體(continuum),處于象征結構的集合中。[12]5象征集合存在簡單與復雜、抽象(schematicity)與具體(specificity)、規(guī)約度(conventionality)三個維度。其中,一個語言表達式(expression)在象征結構上通常是復雜的,是由簡單的象征單位構成,語法為該表達式的構成提供模板(pattern)。在象征集合的關系中,存在一些象征結構相互之間形成整體對比現象(global comparison)。
整體對比現象是指一些象征結構是建立在相對其他象征結構的對比基礎上。通常前一句子為參照點(reference point),作為對比的標準語句(standard of comparison),后一句子則作為對比的目標語句(target of comparison),不同之處則為聚焦點(focusing),在語音上通常為重讀(下劃線予以標明),如例31所示:
例31 a. Tom likes apples. He also likesbananas.
b. Tom likes bread with butter. He likespizza withoutit.
c. Tom likes bread.Jimpreferscake.
象征結構對比的不同之處表現在,它們并不要求在語義或者音系上緊密組合,也不必滿足典型的組構成分(constituency),如例31(b)所示。
通過例31中的整體對比現象的認識,有助于我們分析例30的內在語義結構。例30在日常的交流對話中通常呈現的是“Dad is reading the news”和“Mom is listening the news”兩個完整的獨立語句。在整體對比中,具有以下的認知語義操作模式:完整的獨立語句中的前者被視為標準語句作為參照點,后者為目標語句;作為不同之處的象征結構被選取(selected),在句法上通過“and”連接體現為“and Mom is listening”,在語義上被安排為前景化(foregrounded);而作為參照點的標準語句和目標語句的相同成分則構成背景(background);最后形成具體的復雜象征結構“Dad is reading, andMom is listening, the news”。該復雜并列結構是一種省略現象,在語義上體現了一定的內在語義結構:同時顯影了“Dad is reading”和“Mom is listening”,它們都在語義和語法上同“the news”相連具有平行性關系;象征結構“Mom is listening”置于前景化,體現了該象征結構的不同之處。因此,復雜并列結構例30獨特的外在形式背后的內在概念基礎及其認知操作過程,源于對其中的象征結構“Mom is listening”在語義結構上的前景化,凸顯其不同之處。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識了該象征結構的組成成分,從簡單到復雜的具體組合路徑(compositional path)、對應關系(correspondence)和組合方式(composition),以及揭示了語言表達式的內在語義結構,并探明了其內在概念基礎。基于認知語法的研究范式,在普遍現象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前人未能認識的并列結構現象,呈現了該理論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和概括性,但有待進一步深入。
從以上梳理可見,現有研究都洞見到并列結構現象背后的部分重要內在動因,然而我們希望尋求一個更合理的具有統(tǒng)一的解釋框架以呈現“A and B”的生成機制,以及對一些現象更具解釋力的理論,從而涵蓋所有相關語言現象。鑒于此,對后續(xù)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深度/標志對應律。陸丙甫、陳平認為“and”的缺失有無與成分的內嵌深度不同。成分內嵌(embedding)越深,內部成分之間的緊密度就越高,相應地就越容易失去語法標記。[13]定語是屬于名詞短語內部成分,內嵌程度更深;而狀語屬于句子成分,其結構相對松散。因此,例32(a)中“and”能省略,而(b)結構松散“and”則不能省略,起舒緩語氣的作用?;谠摾碚摰乃枷?,有助于我們對“and”的省略進行新的認識,從而更進一步分析類似語言現象。
例32 a. There was an unfortunate, mysterious, (and) structural damage to the rocket.
b. The rocket was damaged structurally, mysteriously and unfortunately.[13]
基線/闡釋理論。Langacker系統(tǒng)提出基線/闡釋理論,并指出基線/闡釋組織由基線結構(baseline)、闡釋加工(elaboration )和釋化結構(BE)三部分構成。[14-15]基線結構具有優(yōu)先性,已經建立起來或處于控制之下、更具有實質性(substantive)的實體。闡釋(elaboration)是一種認知操作方式,通過擴展(augmentation)、調試或其他認知操作,形成復雜的釋化結構?;€/闡釋組織具有三個特點:具有層級性(strata)、序列性(seriality)和總括性(summation)?;€/闡釋組織是人類的基本認知原則,是語言結構和功能的組織方式,能對語言系統(tǒng)的語音、形態(tài)、小句、語篇、語言系統(tǒng)及功能等方面具有解釋力。[16-17]根據劉存?zhèn)サ鹊难芯?,基線/闡釋理論更具有系統(tǒng)性和合理解釋性,能清晰表明分屬不同的結構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結構/功能處于“基線—闡釋—釋化”關系的不同處理窗,由低層的簡單處理窗邁向高層的復雜處理窗,形成有機整體。[16-17]因此,這一理論契合我們探尋并列結構現象背后的功能。如,對于例30省略現象,“Dad is reading the news”則可以認為是基線,在具體的闡釋加工下形成最后的釋化結構。根據基線/闡釋的理論精神,我們能系統(tǒng)深入研究并列結構現象,探明該現象背后的認知機制,解決前人研究中的遺留問題。
假性并列連接現象(pseudo-coordination)。Quirk認為 “I’ll try and come tomorrow” “nice and warm” “They talked and talked and talked”等語言現象雖然有“and”的出現,但它們并非并列結構。[1]978根據現有的理論該如何解釋其背后存在的內在動因,與并列結構存在的具體差別等問題,我們還需做出合理的回答。
邱艷春分析了and所連接的并列體的類型和作用,重點比較了英漢語言中常用的并列連詞“and”與“和”的相同和相異之處[18];孫屹認為漢語里也有一個跟“and”一樣應用廣泛而靈活,且在許多情況下用法與“and”相似,甚至可以對譯的并列連詞“而”[19]。然而上述研究限于簡單的句法特征和語義關系分析,未能深層次探尋其背后具體內在機制的對比。更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是,楊萌萌通過句法測試得出:“和”在主語位置上并不是并列連詞,而只能是介詞,因此所構成的“X和Y”不是并列結構;處于賓語位置上的“和”則表現為并列連詞,構成的“X和Y”是并列結構。[20]58-70該觀點對 “和”與“and”之間的對比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
“And”作為廣泛運用的中心并列連詞,所構成的表達式“A and B”呈現出多種句法特征和語義關系。本文在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梳理了目前學界采用語法化、語用學、象似性、構式語法等不同理論視角下解釋該語言現象背后存在的內在動因,重點回顧了認知語法視域下的研究范式,以及對復雜并列結構現象的具體分析。通過對現有研究的評述,最后指出未來研究在理論和語言現象上的具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