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高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文化館
“脊獸”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用來固定正脊、岔脊和瓦壟的建筑部件。我國古建筑是以木材為骨架,由于科技不發(fā)達,避雷防火措施非常不力,而火災又是木構建筑的最大威脅。因此,直到清代,在國家工程中,還保留著十分鄭重莊嚴的迎吻儀式。每當修建宮殿時,負責營造的工部官員都會以鼓樂、彩亭、儀仗等方式,自琉璃窯廠迎脊龍(正吻等)入宮,叩首焚香,備極恭敬,名為“迎吻”或“迎鴟”,可見鴟吻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文章對通渭脊獸的制作工藝和傳承保護進行了淺析。
1.選料。捏活(脊獸未燒制前通稱捏活)制作最基本的原料是紅土。它對紅土要求非常嚴格,用料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捏活的質量。通常情況下,選取紅土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看顏色:一般將適宜捏制脊獸的土習慣上稱紅土,但其實它的顏色呈橘黃色。因此,在定西境內,雖然紅土的分布范圍較廣,但有一些看起來顏色鮮紅的土并不適宜捏制脊獸。
測酸性:制作捏活的紅土ph值<7,呈酸性,但這種科學的方法一般不采用,脊獸制作者往往會用自己的“手”來測試紅土的酸堿性。酸性紅土就算捏制時間再長,手也不會變粗糙;而堿性紅土捏制時間一長,手上皮膚就粗糙龜裂,且所捏制的脊獸質量不好。
選地點:制作捏活一般采用河床上的紅土比較適宜。在河床上將淤泥、沙子、石子等刨開鏟除,挖至大約一米就會出現(xiàn)紅土層,土塊較大者黏性較好。
根據(jù)以上選料方法,在確定后進行挖取。但由于紅土的黏性較強,挖取十分困難。過去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現(xiàn)在一般采用小型挖掘機挖取,然后用農用四或三輪車將紅土拉回。
2.泡土?!芭萃痢保櫭剂x,就是把選好運來的紅土用清水浸泡。
暴曬風干:首先把沒有雜質(備好的紅土)置于空曠之地,同時要不斷翻攪。暴曬時間大約需要一星期左右,方可保證紅土干地均勻。
碾磨:在暴曬風干期間,除了定時不間斷的翻攪,還需用鐵錘或木錘(木榔頭)將大塊的紅土擊碎,再用牲口拉著碌碡碾細。
泡土:先往泥坑里注入清水,水容量占到泥坑百分之六十左右時,在水中依次填入紅土,填入紅土一定要均勻,邊填土邊倒水,直到填滿為止。一般浸泡時間不能少于二十四小時。
3.和泥。踩泥是最原始的和泥方法,適用于夏季午后,在太陽曝曬時進行;砸泥,不受季節(jié)限制,但采用這種方法一次性和泥量較少;粉泥,即用機器和泥;護泥,也叫做“包泥”,即用薄塑料或地膜將和好的泥堆成堆包裹起來,要嚴實到不透風,如和的泥多,包裹的好,可以使用半年以上,一般冬季用的泥都是秋季和的。
1.踏泥板。根據(jù)所需泥量的多少將泥堆放在鋪有白土的平整地面上,一般在室內,然后用腳將泥依次踩開,踩成大約三厘米厚的泥板子。踩踏的時候一定要用力均勻,這樣泥板厚度才能均勻,泥板大小則根據(jù)制作捏活的樣形而定。
2.剪樣。根據(jù)所制作捏活的形狀,將事先做好的樣子,拓在踩好的泥板上,再用小刀將泥板割出所做捏活的大概輪廓。同時,根據(jù)制作捏活樣子的大小,割下定量尺寸的泥板,用來做連接的支架,稱“檔”。
3.翻樣。將剪好的泥板樣子和用來做支架的泥板條置于室內通風處,溫度保持20℃,約一天后就可以翻樣了。
4.制坯?!爸婆鳌本褪前鸭艉玫臉幼佑媚喟鍡l作為支架連接成形,做為捏活的“雛形”。
5.連接。踏泥板時為防止粘黏,地面鋪有白土,腳底同樣粘有白土,在連接泥板前,須把樣子正反面的白土層刮掉,以便更好連接。
1.貼泥。貼泥分為粗貼泥、細貼泥。粗貼泥是在捏制正負脊、花園墻這些整幅圖案時所采用的貼泥方式,根據(jù)所需捏制的圖案在制成的坯體上貼泥。細貼泥則是捏制一些頭子所采用的貼泥方式。
2.出樣。運用相應工具在貼泥部位上勾出圖案,并削去多余部分的泥,以凸出捏活的軀體。
3.刻畫??坍嬀褪沁\用相應的工具,粘上細白土在出樣、抹平、壓實圖案的基礎上刻畫出紋理細節(jié)。
4.下架。下架就是把勾畫好的捏活等到柔干時從制作架上取下來。取下的捏活要放置在室內,通風晾干,防止因暴曬出現(xiàn)裂痕或直接斷裂。
九十年代后到現(xiàn)在,燒窯以煤炭為主,用少許麥草、干樹枝引燃煤炭,燒窯時大約間隔兩小時投煤一次,省力。燒窯每隔兩小時投煤約為一百千克,直到從投煤口往窯里面看,放置的磚縫隙間白天呈枯黃色,黑夜呈金黃色時,窯內溫度達到大約800℃,所需時間約為二十四小時。在看到窯里磚的縫隙間是枯黃色或金黃色后開始投入大量的煤,同時將窯頂?shù)膱A形小孔堆砌成不到一厘米,煙囪縫隙間距調成不到一厘米。這時窯頂會升起滾滾濃煙,隨著時間的推移,煙由黑變青,由青變白;由濃變淡,由淡變清,整個過程需要四小時。四小時后,再次投入等量的煤。用酸泥(和有草節(jié)的泥)把窯頂、窯口煙囪裹得嚴嚴實實,將這個窯徹底封閉、擱置起來約六小時后,就可以往窯泉注水。注水時需注意,看有沒有漏水的地方,以免水漏進窯里,使捏活遇水發(fā)生炸裂。待水注滿后,就會慢慢順著窯壁往下滲,滲水持續(xù)二十四小時。等窯內的溫度降到100℃以下方可打開窯門。
據(jù)調查,1949年以前,通渭全境共有脊獸制作作坊百余家,其中以馬營鎮(zhèn)最多。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fā)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民經濟也在迅速增長,在農耕時代形成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動,通渭人民的生活、居住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脊獸制作技藝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環(huán)境持續(xù)惡化,銷售市場不斷萎縮,正在遭遇“邊緣化”危機,一向主要靠口傳心授傳承的民間技藝也因傳承人的逝去而瀕于消亡。目前,通渭縣境內從事脊獸制作者僅有幾家,而且存在從業(yè)者年齡偏大,通渭脊獸制作已明顯存在后繼無人的情況。2003年國家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5年3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5]18號)。2005年秋,通渭縣文化館對我縣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進行了摸底普查。2008年6月通渭脊獸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人類社會現(xiàn)實的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建立在古代文明的基礎之上。因此,優(yōu)秀的民間技藝也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基石。但是,當下我們對通渭脊獸制作技藝所采取的保護措施大多是物態(tài)的,如:文字記錄、錄音、錄像等。真正要得到保護,只有以人為載體,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播,其精神內涵才能延續(xù),才能不斷地給予我們靈感,激發(fā)我們探索和研究的興趣。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一項非常宏大、復雜的工程。通渭脊獸制作技藝也是如此,它沒有固定的保護模式和經驗供我們參考,這就需要我們提高認識,加強業(yè)務學習,培養(yǎng)正確的保護理念,不斷探索、研究,逐步完善并細化通渭脊獸制作技藝的保護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和擴展的,在保護中略有不當,就可能會對這項遺產產生誤會、歪曲甚至濫用。因此,面對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看這種文化形態(tài)存在的歷史原因,即是為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還是物質生活需求而產生的?若是為滿足精神生活需求,則需要我們通過探索、發(fā)掘其中蘊含著的價值觀念、審美取向、精神追求等歷史信息,用來服務于當下,以啟迪我們的智慧,防止我們犯錯誤走彎路;如果是為滿足物質生活需求,我們應看重的則是其制作過程,并由此所形成的傳統(tǒng)工藝和經驗,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真正意義,也是它的價值所在。其次,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時代的局限性和我們自身的局限性,同一事物在不同時代、不同人的頭腦中會有不同的反映。我們每一代人、每一個人只能弄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部分歷史文化信息,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在當下根本無法解讀,需要借助科技的發(fā)展和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才能逐步破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僅僅需要我們有一腔熱血,更需要的是寬廣的胸懷和一顆赤誠的心,放棄對名利的追求,拋棄個人的 好惡,懷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番敬意,客觀地對待祖先留給我們的每一份遺產,老老實實地做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