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華
每隔一禮拜或半月去鄉(xiāng)下老屋的小院,便可見地邊屋角長滿了紅梗綠肉葉的馬齒莧。別說妻子不識,一些號稱見多識廣的老友識其者居然亦不多,也只能統(tǒng)稱其為野菜或野草。
馬齒莧歸屬于野菜,又名五行草、長命菜、九頭獅子菜等。其葉如馬齒,且具滑利性,因而得名;馬齒莧具有耐干旱、長生的特性,所以又有長壽菜的別稱。馬齒莧細分種類有好幾種,其中叫五行草的那種,葉呈青綠色,莖梗呈紅色,開黃花,結(jié)黑籽,一草竟有5種顏色,實在是得造化之青眼,把五行都占全了,其作用自然不可小覷。
那些馬齒莧長得葳蕤茂盛,一棵棵肥嘟嘟的,足有鍋蓋那么大,嫩生生的肉質(zhì),一掐細葉全是清香汁液,胭脂紅的莖干或挺立或蔓延,就那么肆意地生長在陽光燦爛的瓜地里,直讓人感嘆野生植物的生命蓬勃——突然就有了嘗一嘗的沖動。
采回家,去泥,擇根,清洗干凈,開水一焯,越發(fā)碧綠生青,一股子清香味道同時也彌散開來。切碎,撒鹽,澆上麻油、米醋、蒜汁,盛在細瓷白碟中,急不可耐地夾上一筷子,便覺得清爽、新鮮、滑嫩可口,微微的還有股酸味。就著這一小碟涼拌馬齒莧,我一碗白米粥下了肚,妻女嘗了嘗,也連連叫好。
其實,馬齒莧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其富含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及多種維生素,味微酸,可鮮食、干食、做菜、做餡,滋味鮮美,滑潤可口,是民間一款時令家常菜,就連唐朝宮廷有時也吃馬齒莧。杜甫的《園官送菜》云:“清晨蒙菜把,常荷地主恩。守者愆實數(shù),略有其名存??嘬拇倘玑槪R齒葉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沒在中園?!庇纱丝梢?,馬齒莧在我國有很久的種植和食用歷史。
馬齒莧的吃法有很多種,鮮嫩多汁的馬齒莧焯過之后可以炒食、涼拌、做餡。常見的馬齒莧菜譜有大蒜涼拌馬齒莧、素炒或者肉炒馬齒莧、馬齒莧炒雞蛋、馬齒莧包子、馬齒莧田螺粥等。但我最愛吃的還是母親做的馬齒莧窩窩頭,面粉加少許水和一些馬齒莧,黏稠適度,放在鍋里蒸煮半小時左右即可,一揭開鍋蓋,熱氣騰騰,清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洗兩根辣椒切碎,加上切碎的大蒜、蔥、姜,放點醋、生抽、香油和鹽做個蘸汁,把窩窩頭放進去蘸著吃,頓時口舌生津,味道極好。
馬齒莧長在農(nóng)村的莊稼地里,幾乎到處都是,一團團地鋪在地上。它的莖稈很肥碩,葉子是肥厚的橢圓形,像一片片瓜子,三五朵明黃的花簇生在枝端,鄉(xiāng)人稱它“瓜子金”,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的功用。明朝李時珍把馬齒莧寫進《本草綱目·菜部》,稱其能以全草入藥,性寒、味酸,能清熱、解毒、攻血、消腫,主治痢疾、瘡瘍等癥。記得小時候讓野蜂蜇了,大人總是隨手拔棵馬齒莧,嚼成糊狀,敷在患處,涼絲絲的,很快就能消腫止痛。誰家孩子得了百日咳或腹瀉,也多半是用馬齒莧煎湯,服了之后往往癥狀好轉(zhuǎn)。此外,被蚊蟲叮咬后瘙癢特別厲害者,此時也可摘一段馬齒莧,用莖葉在蚊蟲叮咬處揉搓出汁液即可解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