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新媒體行業(yè)不斷發(fā)展,受眾群體也不斷擴大。如今是群體時代,群體行為對社會發(fā)展有著重大影響。勒龐的群體行為研究使群體心理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當今網絡環(huán)境中,受眾群體的特質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本文以勒龐《烏合之眾》為理據,以當代網絡環(huán)境為基礎,結合群體與個體的關系,分析網絡環(huán)境下的網絡受眾群體心理,并對受眾行為提出反思。
關鍵詞:群體行為;《烏合之眾》;群體心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2-0-02
0 引言
法國社會學家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對群體心理與思維方式的考察,使群體研究露出嶄新的視角,是群體研究不可不讀的佳作。本是理智、有主見的個體,一旦成為群體成員,其思維及行為和獨立個體迥然不同。網絡社會的到來,廣大民眾的群體心理表現得尤為明顯。網絡社會中,有些群體近乎瘋狂,而這恰好再一次印證了勒龐的群體思想。網絡社會群體依舊擁有以往的群體特性,網絡群體事件中隨波逐流、任意妄為、無道德底線的波濤又起,極力證明了時代雖然變了,但群體很大程度上仍是歷史的翻版。當然,從細小方面來看,當代群體的受眾行為有了些許變化,尤其是網絡環(huán)境中的群體行為,大體上仍保持著勒龐對群體的判斷與定義,但細節(jié)上存在差異[1]。本文用勒龐《烏合之眾》中的理論作為依據,分析網絡環(huán)境下的受眾行為。
1 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概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的獲取渠道有了巨大改變,大眾接收信息,也分享自身的信息,實現信息共享互通。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種類多樣化,大眾少了傳統(tǒng)傳播方式下對信息的強烈新鮮感,更多關注自身的興趣點,由此劃分成具有不同偏好的信息受眾群體。以往信息少,人們對其關注度高,關注時間長,現代社會有著海量信息,大眾關注點不斷跳轉,出現信息“失焦”[2]。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的不實信息可以迅速得以證偽。總的來說,信息的傳播范圍不斷擴大,關注人數隨之增加,信息傳播渠道通暢有效?,F代信息的傳播具有多維性、多方位性,同一信息會出現不同角度,甚至相互對立的解讀,雖然信息傳播會伴以深入客觀的思考,進而使人們的行為導入理性,但事實表明,當代網民存在很多非理性行為,一旦某一事件激起公憤,群體行為就會瞬間爆發(fā)。信息“轟炸”的年代,大眾對信息有不同的偏好,很多民眾會潛意識選擇相信某些謠言,以致信息化時代下這些謠言最終成為大眾口中的“證據確鑿”,從而誘導網絡暴力事件,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網絡群體行為值得大家關注。
2 網絡環(huán)境下受眾行為解析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網民的不斷增加,催生了不同的網絡群體,不同的群體行為應運而生,這些群體行為隱藏著群體心理,而這些心理成為促成其行為的重要因素。勒龐對群體心理的研究能巧妙地解讀新媒體下的受眾行為。
2.1 群體及網絡群體心理
群體心理是指個體集合成群體后所呈現出的心理,不僅有種族和構成方式的不同,還因支配群體的刺激因素的性質與強度而有所不同,其最大特點為從眾。勒龐指出,自覺個性的消失,情感與思想開始轉向,是個體轉為組織化群體一員的首要特征。
網絡群體心理是指在網絡中聚集、有著相同心理與觀點的一群人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如現實群體,網絡群體中個體逐漸失去個性,認可群體并對其產生依賴。轟炸模式的信息、虛擬化與匿名化的網絡,讓人們難辨真?zhèn)?,網絡的特性使部分網民在網絡上毫無顧忌地宣泄,甚至攻擊與自身相對立的觀點或群體,群體極化現象應運而生[3]。
2.2 網絡群體的分化及返智
現代社會的群體是松散的,這一點在網絡社會中更顯著,不同的人偏好各異且多樣化,由此形成許多特定群體,各群體內部會更細分化。網絡社會中群體分化愈加明顯,各明星粉絲后援會、貼吧、論壇都是網絡群體分化的具體體現。網絡新聞傳播下信息更替快,對單一信息的關注度及關注時長都比較低,穩(wěn)定大群體的形成機會相應較少,以往萬人呼應的群體事件逐漸較少。群體的不斷分化,使各種觀點得以充分表達,信息及時傳播,思考時間增多,群體認識會出現返智。而爆炸性、突發(fā)性、法律或道德影響重大的信息極易引起群體情緒,從而產生激烈的群體行為,究其原因是信息的沖擊力使群體沒有冷靜思考的空間,或與自身心理期待有落差[4]。社會變遷會引起群體分化,尤其在當代網絡社會,群體的細分化使以往一呼百應的群體悄然逝去。
2.3 對“意見領袖”的渴求
以往的信息單向傳遞,掌控信息的人往往是“領袖”,自上而下傳遞。新媒體社會信息呈多元化,每個人都能掌握許多重要信息,因此眾多信息所有者皆能成為“意見領袖”。大眾對某一事件的新發(fā)展或反轉都有著極大興趣,每人都渴望自己傳播的信息更有感染力,開始對事件“添油加醋”,極易出現以訛傳訛。人們轉發(fā)信息的舉動與其自身特質密不可分,個體受教育程度與思維模式決定著其轉發(fā)信息的內容與性質。受教育程度高的個體,更喜歡轉發(fā)有深度的信息,而缺乏思考的人會隨波逐流。一般來說,善于思考的人極少主動關注群體所討論的事件,有的或是迫于周邊人壓力才去了解,由此可見,從眾心理使關注度呈現“滾雪球”模式,直到新熱點的替代或原始事情得以處理。當今是網絡社會,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互聯網。自媒體的出現,體現了人們對輿論話語權的訴求[5]。個體想要得到相關受眾的認可,會刻意將自身意見理性化,以此獲得關注。
2.4 網絡受眾群體所表現的心理特征
2.4.1 多變、沖動、易受暗示
當今明星新聞受關注度極高,各大網站、視頻軟件常出現由某一明星引發(fā)的熱點新聞。近年來,娛樂圈網絡暴力事件屢見不鮮,明星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或角色都可能被人惡意解讀,使其陷入輿論風暴中。演員張月在《三十而立》中飾演的林有有是“小三”,該劇播出不久,她的抖音與微博賬號下有眾多辱罵之詞,甚至上升到人生攻擊。一大批網友表示,張月怎么看都散發(fā)出“林有有”的“小三”氣質,怎么看都不順眼。張月在經歷網絡暴力事件后,在相關視頻賬號發(fā)表了一段對《三十而立》“小三”欲上位的片段配以扇耳光的特效自我調侃,也呼吁網友將角色與本人分開,勿入戲太深,將對角色的解讀強加于演員本身。
如今的新媒體環(huán)境,準入門檻低,信息公開程度高,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當今流行的抖音短視頻正完美詮釋了這些特性[6]。群體易受外界干擾,缺乏主見,相互感染下,某一觀念快速充斥人們的大腦,進而轉化成行動[7]。勒龐指出,群體的暗示、情感渲染是群體成員逐步無意識化的主要原因,人們把通過暗示的思想轉化成自身行為的走向。如今的網絡亦如此,謠言經眾人之口變成“證據確鑿”。
2.4.2 傳染現象普遍存在
個體進入群體,不再是單純個體,與群體中的其他個體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從而將個體的行動、感情與意識上升到群體層面,變?yōu)槿后w行動和現實[8]。這一特征在網絡社會的發(fā)展中愈演愈烈。如抖音或微博對某一熱點的大量轉發(fā),引發(fā)眾多觀看過的網友“感同身受”,從而使事件不斷發(fā)酵。曾轟動全國的殺妻拋尸化糞池事件,網傳該犯罪嫌疑人是退伍軍人、其兒子參與行兇過程等信息,對軍人的固有印象與殺人犯形成強烈對比,引起社會騷動,開始用軍人這一身份繼續(xù)做文章,剛開始被網友說得神乎其神,后來官方辟謠才終止了這類謠言的傳播。但仍有少部分人未關注辟謠新聞,一直將誤傳信息作為正確信息。
群體不善于推理,卻著急行動,一旦某一個體情感不斷堆積,最終引發(fā)眾多共鳴,便會形成擁有情感共鳴的群體。在形成之初,這個群體就是感性的,并且極具行動力。
2.4.3 集體無意識,情緒夸張及過度簡單化
勒龐認為,群體所呈現出來的感情無論好壞,都極為簡單而夸張。與相對冷靜、理智的個體對比,群體極易受到暗示,情緒易受感染,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或對或錯、沖動、無意識的行為[9]。群體因某一實踐觸發(fā)的情感在一起,所以其情感呈現單純簡單化。在群體中,更加注重整體性,正確和理性并不是首要標準,群體所表現的感情無論好壞,個體照單全收。盲從短暫的群體情緒會隨著一個不同的新聞熱點輪回。如今的抖音、微博每天的熱點都不一樣,更替極快。群體中的全部個體依次手搭著肩,被蒙著眼睛往前趕,即烏合之眾。
2.4.4 群體信念的宗教性與道德情感的兩極分化
群體的信念具有“宗教情感”。以粉絲群體為例,在新媒體下,流量明星的出現促發(fā)了一大批粉絲群體,他們在新媒體受眾群體中占據了重要位置。粉絲對偶像盲目崇拜,極力宣傳自家偶像,潛意識中將不接收自家偶像的群體視為敵人。這種特征在勒龐看來,本質上屬于宗教性。盲目順從,粗暴,不寬容,強烈的宣傳欲望是宗教情感的主要特點。粉絲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偶像身上,甚至將其視為自身情感和行為的目標與導向[10]。粉絲群體對偶像的盲目崇拜,使其無法接受別人說自家偶像的不足,即使偶像的不當行為被證實,粉絲仍極力反駁,不愿意接受事實,形成道德與情感的兩極分化。
3 關于網絡環(huán)境下受眾行為的反思
網絡環(huán)境下受眾群體無意識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亟待解決,必須從根源上扼制烏合之眾事件。這涉及政府、制度、社會現實等多方面因素,并且這將是一場持久戰(zhàn)。
3.1 建立健全相關的國家法律法規(guī)
網絡的快速發(fā)展與相關法律法規(guī)循序漸進的完善過程不匹配。網絡信息快速發(fā)展,其受眾群體的某些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行為隨之出現,但目前的法律法規(guī)無法有效管制,當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隨后得以完善,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出現時間差的尷尬。因此,政府和立法機關必須時刻關注網絡發(fā)展態(tài)勢,及時有效處理惡性網絡群體行為,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大執(zhí)行力度,嚴格執(zhí)法,違法必究,有效管理不良網絡行為,保證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
3.2 輿論上的正確引導
新媒體社會,隨波逐流的現象越發(fā)嚴重,人們會跟隨大眾傳播信息,缺乏客觀理性判斷。以訛傳訛現象,是因為輿論的錯誤導向。若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話題出現錯誤輿論導向,政府、權威部門應及時進行正確引導,還原事件真相,扼殺謠言,減少、避免民眾傳染與心理暗示。
3.3 增強公民的責任意識
總體來說,我國公民的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民主意識與素質也隨之提高,但仍有許多個體缺乏理性。要想在繁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獲取便利,同時又能保護好自身利益,就要自覺承擔責任,努力約束自身行為,為規(guī)范網絡秩序貢獻自己的力量。
3.4 加強技術防范
網絡管理者應加強防火墻、設口令等安全設置,在不同的網站安置相應的專業(yè)管理人員,過濾不健康、不正確的網絡信息,阻止其繼續(xù)傳播。
4 結語
借勒龐《烏合之眾》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受眾行為進行簡析,發(fā)現其存在群體的分化與返智、對“意見領袖”的渴求等現象,在其行為背后存在沖動、多變、易受暗示,易受傳染,情緒夸張與過度簡單化,信念的宗教性與道德情感的兩極分化等特性。這些特性影響并促成網絡受眾群體行為的發(fā)生,許多網絡群體行為對社會及個人產生了重大影響。應完善與建立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正確引導輿論;增強公民自身防范意識,增強網絡道德建設;加強技術上的防范等,更好地規(guī)范網民行為,營造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引導做出正確的網絡行為。
參考文獻:
[1] 董麗婷.群體心理與輿論——從《烏合之眾》看網絡媒體的受眾意識[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1):99.
[2] 蔡楚泓.微博烏合之眾——運用《烏合之眾》群體心理學解讀微博的信息傳播[J].今傳媒,2011,19(08):99-100.
[3] 鄧丹萍.解讀群體心理關注群體生存——讀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6(01):31-33.
[4] 聶妍.從網絡群體事件看現代媒介環(huán)境下的“烏合之眾”——以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為視角[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5):6-7.
[5] 常宇星.淺析現代媒介環(huán)境下的網民心理——讀《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J].新聞世界,2011(07):215-216.
[6] 李鴻博.從勒龐《烏合之眾》看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受眾行為[J].傳媒論壇,2019,2(14):98-99.
[7] 劉佳磊.從《烏合之眾》看網絡群體和網絡群體性事件[J].中外企業(yè)家,2013(17):242-243.
[8] 王雪雯.“烏合之眾”視域下微博事件中的網絡群體心理探析[J].當代經濟,2018(23):115-117.
[9]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55-58.
[10] 曾玉琴.偶像崇拜中的“烏合之眾”——網絡傳播中“歇斯底里的”粉絲特征與行為研究[J].戲劇之家(上),2014(06):356.
作者簡介:翁小娜(1995—),女,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應用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