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彥敏
(黑龍江省牡丹江水文水資源中心,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東寧(三)水文站位于黑龍江省東寧市東寧鎮(zhèn),地理位置E131°06′,N44°04′,集水面積8374km2,系綏芬河下游控制站,中央報汛站。該站1933年建為水位站,以后曾多次遷移斷面和變更測驗項目,沿革至今,現(xiàn)為東寧(三)水文站,基本水尺斷面位于東寧縣城公路大橋上游1840m處。水位測驗年份為1934-1940年及1942-1944年、1950年-至今;流量測驗年份為1957年-至今。該站1979年12月31日以前為假定基面高程,1980年1月1日以后采用黃?;娓叱?。黃?;娓叱逃蓶|北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1959年6月測量,水準測量等級為三等。該站測驗河段順直長度1500m,河床由沙石和淤泥組成,最大水面寬280m。該站水位流量關系穩(wěn)定,低水時水位流量關系為2-3條臨時曲線,高水時呈單一線[1]。本次采用的水位流量關系曲線是該站1989年實測水位流量關系曲線,高水部分按趨勢延長。
東寧(三)水文站位于綏芬河下游。綏芬河是橫跨中國、俄羅斯兩國的國際界河,屬于山區(qū)性河流,洪水具有漲落快、流速大、洪峰停留時間短的特點,洪水發(fā)生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7、8月份。該站建站以來共發(fā)生3次較大洪水,其中1965年洪水為第一位大洪水,洪峰水位100.16m(假定基面),洪峰流量5100m3/s。洪水造成堤防多處決口,綏芬河、東寧兩市縣受災農(nóng)田面積3267hm2,受災人口2萬多人,倒塌房屋60多間,水毀堤防20.5km,直接經(jīng)濟損失400多萬元。1957年洪水為第二位大洪水,洪峰水位98.07m(假定基面),洪峰流量2340m3/s。1989年洪水為第三位大洪水,洪峰水位114.98m(黃?;?,洪峰流量1990m3/s。
采用東寧(三)水文站1957-2005年49年暢流期實測洪峰流量,加入1914年、1932年、1938年、1943年、1950年歷史洪水調(diào)查成果,組成不連續(xù)系列進行頻率計算,經(jīng)驗頻率按計算,以矩法計算統(tǒng)計參數(shù)的初值,采用P-Ⅲ型理論曲線適線,用目估適線法確定統(tǒng)計參數(shù)和設計值。設計水位根據(jù)設計流量由本站水位流量關系曲線查得[2]。綏芬河東寧(三)水文站設計洪水成果表,,見表1。
表1 綏芬河東寧(三)水文站設計洪水成果表
東寧(三)水文站基本水尺斷面處沒有堤防,在基本水尺斷面下游600m處,綏芬河右岸建有東寧城區(qū)堤防。東寧城堤長5.415km,堤頂寬度4m,堤頂平均高度4m,堤頂高程118.34-112.47m。東寧城堤經(jīng)過多年加高加固,部分堤段堤頂高程已達50a一遇洪水,但下游堤防沒有封閉,綜合防洪能力只達到20a一遇洪水。堤防保護耕地面積2800hm2,村屯6個,人口6.0萬人。
該站現(xiàn)有警戒水位是114.50m(黃海基面),相應流量1415m3/s,相當于6-7a一遇洪水。修訂后警戒水位提高到114.60m(黃?;?,相應流量1520m3/s,相當于7a一遇洪水,比修訂前提高0.10m。達到該水位時,河漫灘普遍行洪至下游堤腳,需要巡堤查險。修訂前保證水位是116.01m(黃?;?,相應流量3405m3/s,相當于19a一遇洪水。修訂后的保證水位提高到116.10m(黃海基面),相應流量3540m3/s,相當于20a一遇洪水,比修訂前的保證水位提高了0.09m。保證水位修訂的依據(jù)是東寧城堤在2000年以后重新加高加固,采用混凝土護坡,提高了防洪能力,原保證水位與目前堤防防洪標準不匹配,因此相應提高了保證水位。達到此水位時,下游堤身已高水位臨水,堤防有隨時出現(xiàn)險情的可能,標志著防汛已進入全面緊急狀態(tà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