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
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是極有名的。民間有“三歲看老”的俗諺,這話是否適合孔融?那得看你怎么理解這個“讓梨”的故事了。
如果你覺得讓梨體現了這孩子的孝悌謙讓,那顯然不適合,因為長大后孔融發(fā)表了許多怪誕、反人倫的議論。譬如他說,孩子和母親的關系就像東西放在容器里,一旦倒出,就和容器沒關系了,所以并不用怎么感恩;至于父親,更不值得一提,他之所以生我,不過是“情欲發(fā)耳”——別說在那個以孝治天下的時代,即使今天,這話也極其刺耳。
但如果你覺得讓梨體現了孔融是表演型人格,最在意說漂亮話,把別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至于具體的利弊得失,并不太放在心上,那這確實是孔融一輩子的特色。
《世說新語·言語》中有這樣一則少年孔融的故事: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奔韧?,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痹Y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孔融10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了洛陽。當時洛陽有個大人物,姓李名膺,字元禮。他學問好,品格高,官也做得大。司隸校尉的行政級別雖然不是最高,卻是首都及附近地區(qū)最重要的監(jiān)察官,號稱“臥虎”,不管多大的官,對他都要敬畏三分。
于是理所當然的,到李膺家拜訪的人也就非常多,李膺一般不接見。除非你的才華特別突出,或者你有清高的名聲,或者你和他是親戚,滿足這三個條件之一,看門的才會幫你通稟。
孔融要去拜見李膺,但他年紀太小,只能迎合第三個條件,對門吏說:“我是李府君親?!备緛碇缚な兀@里是對較高級別官員的通稱。不管怎樣,孔融絕不會喊“李大人”——這是穿越者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在那個時候,兒子才尊稱父親為大人,隨便看見個官兒就喊大人,人家以為你要認干爹呢。
于是孔融被引到李膺面前,入坐。
李膺問:“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這個故事里,李膺是用來正面襯托孔融的,所以要展示他的風度。面對一個不認識的陌生小孩,自稱“仆”,尊稱對方為“君”,非常彬彬有禮?!度趧e傳》里講這件事,李膺問的是:“高明父祖,嘗與仆周旋乎?”說得還要更客氣。
孔融說:“我是孔子的后代,您是老子的后代,老子是孔子的老師,算起來我們兩家的情誼,真是有許多代了?!笨鬃幼种倌?,老子的名字是什么,古書的說法分歧很多,但相對來說,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是大家最熟悉的說法。
李膺和在座賓客都很驚奇?,F在看來,孔融確實會套近乎,這么一說,本來不相干的兩個人,就有了非常高端的文化淵源。而且查一下孔融的家譜,他是貨真價實的孔子之后,但老子的結局是不知所蹤,說哪個姓李的是老子后代,無憑可考、無據可查??兹谶@樣說,算是抬高了李膺的血統,非常給主人面子。
這時,有個叫陳韙的太中大夫來了,別人向他稱贊孔融的聰明,他卻來了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了有明晰的意思(如一目了然),了了是指聰明。聰明孩子,長大了不見得怎么樣。
這種送上門來的“雜魚反派”,正好用來體現孔融的反應神速。他回答:“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毕雭砟r候,一定是聰明得很了。
孔融“回懟”陳韙:“想來您小時候,一定是聰明得很了?!保ɡ钤浦?/ 繪)
陳韙一下被“降維打擊”,局促不安。
現在家長拉小孩子出來表演節(jié)目,哪怕歌唱得不成曲調,舞跳得全無節(jié)拍,圍觀的叔叔、阿姨、阿公、阿婆,還能不說兩句好話嗎?陳韙非要掃興,也是情商低。
再看孔融的反駁,其實是不合邏輯的。因為原命題成立,不等于逆命題也成立。但眾所周知:公開辯論,本來就不是講邏輯的事,段子說得漂亮,比什么都重要。所以這一次,孔融“懟人圈”超級大神的地位,基本就確定了。
孔融一生經歷了哪些政治風波,《世說新語》并不關心,但特意講到了孔融之死: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孔融被收”,收的意思是逮捕。這里說句題外話,漢代法律的權威還是挺大的,所以漢末誕生的道教,吸收了許多法律術語。作法的時候強調效率要高,叫“急急如律令”,抓妖怪則叫“收妖”。直到明代的《西游記》里,還保存著這些用法。
收孔融的人是曹操。他們倆可以說是積怨已久??兹诮洺M诳?、譏諷曹操。比較著名的案例有:
曹操滅了袁紹,兒子曹丕搶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兹诰徒o曹操寫信,說周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沒見過這個說法,但知道孔融讀書多,以為他有特別的依據,就問他出自什么經典。結果孔融回答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以今天的情況推測,想來也應該是這樣罷。
多少年來,強敵環(huán)伺、鋒鏑交加的時候,孔融想的都是首先保持自己手握酒杯、瀟灑淡定的姿態(tài)。但這一刻,他沒有任何表演欲,只是想讓兩個兒子活下來而已。
曹操遠征烏桓,孔融又嘲笑說:“大將軍遠征,蕭條(這里是逍遙的意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音同苦)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并案也?!睘趸高h在東北,孔融說曹大將軍你打這么遠,在海外閑得無聊,當地幾樁陳年舊案,你也審理一下吧。肅慎是東北的少數民族,傳說周武王時曾來進貢過楛木做箭桿的箭,后來每逢盛世他們都會來,現在不來,就是污蔑我們這個時代不是盛世;丁零也是族名,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時候,他們曾盜竊打劫——能隨口扯典故當板磚用,當然是文化人特有的攻擊方式。
戰(zhàn)爭期間糧食緊張,曹操于是禁酒,但如果直說禁酒的原因是糧食緊張,不利于激發(fā)廣大軍民的自信心,于是就找了個高大上的理由:喝酒敗壞德行,所以必須禁。結果,孔融把古往今來喝酒成就事業(yè)的人羅列了一番,又問:說喝酒不好就要禁酒,那桀紂可是因為好色而亡國的,要不要禁止結婚呢?
當然,曹操是喜歡做出寬宏大量的姿態(tài)的,你直接罵他,他反而不大會跟你翻臉。最后是什么原因讓曹操不再容忍孔融?不同的書說法不一,感覺孫盛《魏氏春秋》的說法比較合理:“融對孫權使有訕謗之言?!笨兹趯O權的使者說了不該說的話,畢竟按照中國的傳統,關起門來可以由你胡鬧,但如果對外有不當言行,那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當然更本質的原因,還是孔融在讀書人里名望太大。殺他,有轟動效應,可以嚇得很多人都閉嘴。
果然,孔融死后,立刻就“中外惶怖”了,朝廷內外都很恐懼。
孔融被抓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小的8歲,大的9歲,正在玩“琢釘戲”。琢釘戲是一種兒童游戲,具體怎么玩,當時并沒有詳細記載。生活在明清之際的周亮工,介紹了他所見到的南京兒童玩的琢釘戲,并認為漢末三國的玩法應該也差不多?;蛟S他說的也不無道理,因為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我,小時候打彈子,玩法正和周亮工說的類似,只不過我打的是里面有螺旋花紋的玻璃彈子,若穿越回去,一定能令古人羨慕不已。自古以來兒童的游戲有相當的穩(wěn)定性,直到現代手機、iPad流行,這些才成了絕響。
看見父親被抓,兩個孩子只管玩,“了無遽容”,一點慌張的神色也沒有。
孔融問:“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否)?”希望就處死我,兩個孩子能保全嗎?不知怎么,這句話異常打動我,甚至我覺得這可能是孔融一生最有人性的時刻。這話是哀求,是向曹操屈服,仿佛從字縫里都傳出哆哆嗦嗦的聲音。孔融雖然沒什么政治、軍事才能,但是向來倒驢不倒架,多少年來,強敵環(huán)伺、鋒鏑交加的時候,他想的都是首先保持自己手握酒杯、瀟灑淡定的姿態(tài)。但這一刻,他沒有任何表演欲,只是想讓兩個兒子活下來而已。
但兩個孩子已經成長為新一代的孔融。他們很從容地對孔融說:“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父親您難道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還有完好的鳥蛋嗎?
果然,抓捕兩個孩子的人,很快也就來了。
這個故事也有其他版本,不過渲染太過,不如就這樣簡單動人。
西晉名臣羊祜的前母(父親的原配妻子)是孔融的女兒,可見曹操至少對孔融已出嫁的女兒,沒有趕盡殺絕??兹诘难哉撘矝]有被刻意禁毀。相反,曹丕特別喜歡孔融的文章,認為他是如揚雄、班固一流的人物,還出重金編寫了孔融文集,可惜后來還是散佚了。但總之,今天我們能見到的孔融作品不太多,是因為時光,而不是暴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