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
記憶中的臘月是伴隨著貨郎鼓的咚咚聲走過的,貨郎鼓是鄉(xiāng)間貨郎招攬顧客用的手搖小鼓,它有一個手柄,鼓的兩側(cè)用紅線各系上一個小槌,貨郎鼓形如撥浪鼓,只是比撥浪鼓要大。貨郎走街串巷搖晃貨郎鼓,鼓聲渾厚,那是我童年最美妙的音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鄉(xiāng)間物資匱乏,大東西要到十幾里外的集市購買,小物件通常從貨郎手中購買。貨郎一根扁擔一只鼓,兩只篾籮挑天下,他們走四鄉(xiāng)、串八村,長年累月地穿梭于尋常巷陌,日曬雨淋,不辭勞苦,維持生計。別看貨郎做的是“一扁擔”買賣,“貨色”卻相當豐富,貨物有發(fā)卡、頭飾、圍巾、手套、玻璃球、糖豆、雪花膏、鑰匙鏈等等,形形色色,應(yīng)有盡有。
臘月里貨郎來得最勤,一是大家都在忙年貨,購物需求量大,貨郎的生意也好做些;二是平時人們都很節(jié)儉,辛苦了一年,手里也有了點錢,臘月里人們比平時要大方得多;三是人們過年殺豬殺雞殺鵝,會有些豬毛雞毛鵝毛,大掃除也會清出更多的廢品來,貨郎以物易物生意會不錯。
每當聽到貨郎鼓聲,鄉(xiāng)間的大姑娘、小媳婦、大叔大嬸、老婆婆、小孩子就會從四面八方過來把貨郎擔圍得水泄不通。孩子會拿出平時積攢的零花錢,吵吵嚷嚷要這要那,女孩大多買頭繩、發(fā)卡、橡皮筋,男孩則買玻璃球、毽子、連環(huán)畫、乒乓球、鞭炮。小媳婦會把積攢的廢品比如破雨鞋、空酒瓶、破茶壺等拿來換一些針頭線腦、紐扣蠟燭之類的日用品,大叔大嬸用雞蛋鴨蛋換一些急需的年貨,比如紅糖、花生、瓜子、菜籽油,也會扯上燈芯絨布,給家人做新年的衣裳。
打我記事起,每年臘月總有一位叫黃叔的人來我們村賣貨,他身板硬朗,一臉黝黑,村子里的人都熟悉他。我最垂涎的是黃叔貨筐里的麥芽糖,一看見他來到鄉(xiāng)間,我就飛也似地跑回家,從床下拿出我積攢了一年的牙膏皮、塑料瓶等廢品,跟他交換麥芽糖。黃叔先對我的東西進行估價,然后拿出刀具,比劃著可以換取的糖塊大小,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雙方成交。黃叔于是用一個小榔頭輕敲幾下刀具,一塊麥芽糖便從糖餅中分離,我又要反悔,強詞奪理說他給的糖太小了,黃叔無奈,嘴里念叨著“小屁孩”,還是又敲下了一塊給我。
往事還歷歷在目,童年里每逢臘月我都會沉浸在貨郎鼓的誘惑中,幾十年過去了,鄉(xiāng)間再也聽不見幽幽的貨郎鼓聲,挑擔子的貨郎離我們漸行漸遠。如今,臘月里置身于琳瑯滿目的超市打年貨,卻怎么也找不到兒時在貨郎面前買東西的那一份滿足感和欣喜心了,我始終忘不了的,還是臘月里那悠悠的貨郎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