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作為長沙的老城區(qū)和核心城區(qū),天心區(qū)近年加快發(fā)展夜經濟。
仿佛一夜之間,文化古城長沙大放光彩,有了網紅城市等諸多稱謂。
這兩年,偶爾以隨筆形式寫了幾個地方,有長沙朋友問:“何不寫寫長沙?”朋友可能只是隨口一說,卻讓我陷入深思,開始重新審視,甚至特意重走那些曾經熟悉的大街小巷。
突然發(fā)現(xiàn),長沙不僅風景如畫、文化厚重,而且文化融入百姓日常,城市自帶光芒,的確具有網紅氣質。
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更有靈氣,長沙無疑是這樣。
湘江穿城而過,城市分為河東與河西。湘江中間,激流回旋沖積、沙石堆積而成橘子洲。如今,成為很多游客到長沙的打卡點。
站在湘江江畔,或更遠一點的地方看,橘子洲、湘江又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卷。如果選擇航拍,再加上近在咫尺的岳麓山,風景自然更加豐富。
深秋時節(jié),回長沙選擇了岳麓山腳下的一家酒店,去岳麓書院極為方便。赫赫有名的岳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
周邊樹木蒼翠,徘徊其間,久久不愿移步。
湘江不語穿城過,歷史煙云拂面來。作為一座有著30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長沙有太多故事,或豪邁、或悲壯,兩者交織,最終沉入歷史的煙塵。
故事或許湮沒了,但厚重的文化底蘊延續(xù)至今,且深度融入市井生活,活力十足。文化成就了一座城市,城市讓文化綿延,兩者相得益彰。
厚積薄發(fā),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長沙再次聚焦在閃光燈下,只是拍攝載體成了手機,分享更加便捷。
有一種說法:最有長沙味道的城區(qū),當數天心。
這里有長沙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同樣聚集了長沙最有名的老街。太平街、潮宗街、坡子街……每一條老街都有故事。
老街之外,還有天心閣、白沙古井、杜甫江閣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地標及火宮殿廟會、湘劇、長沙彈詞、湖南花鼓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底蘊深厚,但不固守,而是張開雙臂擁抱變化,進而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引領潮流。
現(xiàn)代與歷史融合,商業(yè)與文化共促,被眾多長沙小吃店引爆。
對長沙的關注時常源自朋友圈發(fā)的照片。照片中,為吃夜宵要排長隊,在漫長的等待中,食客們卻不急不躁,或許等待也是一種幸福。
有一家名為文和友的餐館,成為眾多到長沙的外地人的打卡之地。這家湘菜館,曾一天排號1.6萬+,一年賣掉3000噸小龍蝦。
夜幕降臨時,邀三五好友舉杯共飲,或可卸下一天的疲憊與煩惱。
土味磚房、霓虹燈牌、老式電話亭……游客們置身于充滿市井氣息的老街,吃著地道的長沙小吃,仿佛瞬間穿回了上世紀80年代初的老長沙,隨手一拍就是大片。
眾多網紅店、網紅街,疊加聚合,又成就了網紅時代的一座城。
支撐長沙市民愜意生活的元素很多,但我想最重要的是,長沙雖然經濟快速發(fā)展,房價卻波瀾不驚,長期維持在省會城市中下游水平,讓這座城有了幸福的底色。
過去10多年間,長沙GDP增速突飛猛進,早已進入萬億俱樂部。
住建部前不久在《建設工作簡報》上,刊載了一篇題為《長沙市落實主體責任穩(wěn)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長效機制》的文章,對長沙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方面的經驗給予充分肯定,并向全國推廣。
百姓收入快速提高,房價增長緩慢,這自然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居民壓力劇減。于是,長沙又有了“幸福之城”的稱號,多年蟬聯(lián)“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