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毛衛(wèi)民 / MAO Wei-min
內容導讀
銅器是產生世界主要文明的物質基礎代表。自銅器時代起源以來,中西方文明分別借助銅器技術和鐵器技術崛起。中華文明表現出融合、統一、族群間平等的特征。以先進的冶鐵技術和航海造船技術為基礎,鄭和下西洋的海外拓展行為展示出了中華文明與不同種族和文明平等交流、融合、共贏的特征。在西方開拓、進取、創(chuàng)新等文明特征驅動下,自哥倫布航海行為之后西方的海外擴張獲得了歷史性成功,攫取了巨大的利益和發(fā)展空間,繼而帶動了全球的工業(yè)革命進程。同時,以五眼聯盟為代表的西方殖民行為也對海外殖民地的原住民造成了系統性傷害??v觀人類文明進程,中西方文明應平等相待,互相學習與借鑒,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與發(fā)展。
兩河流域及附近地區(qū)的考古證實,在伊朗的蘇薩遺址發(fā)現了約公元前4000年的銅器,在敘利亞阿穆克也發(fā)現了約公元前3500年的銅工具??脊虐l(fā)現的兩河流域銅器均被證實經歷了人工的冶煉和制造。自此,約公元前3500至前3200年期間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下游地區(qū),出現了人類最早的蘇美爾文明[1]。埃及地區(qū)的考古發(fā)現了約公元前3500年人工冶煉制造的銅斧,在西奈半島提姆那還發(fā)現了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冶銅遺址和銅器;隨后,約公元前3200至前3100年期間埃及尼羅河地區(qū)出現了人類另一個最早的古埃及文明[1]。在印度河流域發(fā)現了約公元前2500年的銅矛[2];與之相伴,約公元前2500至前2400年期間在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古印度文明。在陜西臨潼姜寨出土了約公元前4700年中國最早的人工冶煉和制造的原始黃銅殘片和黃銅管[3],在甘肅東鄉(xiāng)林家和青海同德宗日都出土了約公元前3000年人工冶煉和制造的銅刀[4];約公元前3000年中國的黃河流域開始形成古中華文明。約公元前2550年在希臘邁錫尼地區(qū)發(fā)現了鑿、鑷子、矛等早期銅器[1],約公元前1500年愛琴海地區(qū)已出現了古希臘地區(qū)的邁錫尼文明。約公元前1300至前1200年,希臘人的祖先多利亞人侵入邁錫尼地區(qū),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并開啟了以古希臘文明為前身且延續(xù)至今的西方文明。人工冶銅技術的出現及銅器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促使社會經濟達到文明時代所必需的溫飽有余狀態(tài),因此銅器是人類進入早期文明時代的必要而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銅器技術的支撐下世界各地先后進入文明時代,但冶銅技術的發(fā)達程度及銅器使用的普遍程度對早期文明的特征會產生重要影響。古代中國豐富的銅礦資源以及較為先進的高溫冶銅技術使得中國出現了極為輝煌的銅器時代。然而早至公元前3000年遠古年代的社會經濟即使實現了溫飽有余也是處于極低的水平;握有先進銅兵器的不同部族很難從族群間的爭斗中獲利,但爭斗可能遭受很大損傷,因此部族間的矛盾和碰撞往往會以協商妥協和尋求融合共贏的方式解決。由此中華文明早期形成了部族間平等和融合、溫和逐利的文明特征,并未出現發(fā)達的奴隸社會[5]。晚至約公元前1300年古希臘文明形成之初,海上貿易使得地中海地區(qū)的經濟已相當發(fā)達;但當時歐洲地區(qū)的銅礦資源貧乏、冶銅的高溫技術較滯后,使歐洲始終處于銅器不足的銅石并用時代。銅兵器不足使得不同部族間爭斗的損傷較低,但爭勝后可能獲得敵方大量的已積累財富并可奴役敵方族眾以獲取長期的盤剝利益,因此古希臘的先民多利亞人在打敗邁錫尼人并毀滅其文明時不僅掠奪了大量財富,而且使邁錫尼地區(qū)的大量族眾淪為奴隸。自此以后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出現了發(fā)達的奴隸制度和奴隸社會,也使早期的西方文明展現出征服、掠奪、奴役其他部族,積極逐利以獲取盤剝利益的特征[5]。
在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的五帝時代中華各民族之間不斷融合,約公元前1000年西周執(zhí)政者打亂原有部族分治的局面,以分封制的模式重新組建諸侯各國,極大地加深了各部族間的融合,從而完成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融合高潮[6]。東周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諸侯國林立,但各國都自認屬于同一華夏民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打敗各諸侯國并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這時中國已經進入了鐵器時代,但秦始皇的兵馬俑坑中卻出土了4萬多件銅兵器而鮮有鐵兵器[1];可見過度發(fā)達的銅器時代使得秦始皇的軍隊仍主要借助銅兵器建立了極為強大的帝國,因而中華文明是借助銅器而崛起的文明[7]。因同為長期融合的華夏民族,秦統一中國后秦國的平民和其他被兼并的六國平民均被平等對待[8];不平等主要表現在平民與統治階層之間。秦帝國建立之前的中國并未長期出現矛盾尖銳的奴隸社會,因此中國社會也未出現具有精神撫慰作用的統一宗教。自秦統一以后,中華文明一旦出現分裂就會導致混亂和動蕩,且必會經歷戰(zhàn)爭而重新統一;致使中華文明歷史進程的大多數時間始終保持統一狀態(tài),統一也成為了中華文明的另一個重要特征,而且戰(zhàn)勝方仍主要以平等融合而非征服的方式對待戰(zhàn)敗方[9]。
西方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基于擴張和征服戰(zhàn)爭而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度,奴隸數量可達人口的40%至50%[7,10]。龐大奴隸群體對精神撫慰的需求成為了公元初期基督教興起的重要基礎。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歐洲已經進入鐵器時代,古希臘亞歷山大借助鐵兵器征服了西亞、北非、中亞乃至印度的廣大地區(qū);隨后古羅馬借助其優(yōu)勢鐵器技術征服了西亞、北非、歐洲腹地的廣大地區(qū)。所有這些征服戰(zhàn)爭都掠奪到大量財富和奴隸,促進了西方文明的興旺,因此西方文明是借助鐵器而崛起的文明[7]。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在統一的基督教的覆蓋下歐洲分裂成眾多王權國家,西方進入了中世紀時期。其間,教權、多個王權及王權下的貴族權力互相制約,使得西方難以在大范圍內實現單一集權制度。古希臘、古羅馬時公民大會與元老院式的有限平等和民主的理念,在中世紀又以貴族議會等形式延續(xù)。歷史上這種有限的平等和民主使西方文明圈內能夠形成整體的合力,有利于其對外族和異教的擴張、征服、奴役。歷史上西方文明的平等和民主制度通常并不會跨越其文明圈,并導致西方社會處理其文明圈內外不同事務時經常采用雙重標準,否則將無法確保其借助擴張、征服、奴役來獲得盤剝利益。在中世紀教皇的推動下,以十字軍東征為代表的征服戰(zhàn)爭仍延續(xù)了西方文明有限平等和民主的特征,即繼續(xù)對外擴張以獲取盤剝利益。十字軍東征就是以不平等的方式征服異族、異教,掠奪財物、毀損城市、破壞非基督教文明。
中西方文明的上述特征上的差異在后續(xù)的海外拓展過程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
中國具有悠久的冶鐵和造船歷史,歐洲工業(yè)革命之前中國不僅冶鐵技術領先世界[1],而且很多造船技術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公元339年中國就出現了世界最早使用水密艙的八槽艦,公元417年中國首次出現了以輪代漿的車輪船[11]。到宋代,海船的水密艙技術逐漸成熟與完善,顯著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12]。自東漢起中國發(fā)展出來的船尾舵、升降舵,及宋代的減搖龍骨等海船結構的設計與制作也領先于世界[13]。自東漢至宋代,中國各種類型舵的組合、多桅桿、多種類型組合風帆的設計與制造技術已經非常成熟[12]。南宋時以指南針原理為基礎制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計量航海羅盤,并掌握了按照海風的方向操作組合舵與組合帆的復雜配合技能,可以在方向不是正頂風的任何方向航行[14]。北宋時所制造海船的排水量已經達到數百噸,船長可達30 m以上,載員數百人;海船的鍛打鐵錨(圖1)可達500 kg[15],到明代鑄造的鐵錨則可達幾噸[16]。這些都為鄭和的遠洋航海奠定了基礎。根據歷史記載,鄭和遠洋船隊的船只數目接近或超過200艘,每次出海的人員達到27000人左右:除各級各部門負責人外還包括操船、導航、通訊、醫(yī)療、氣象等方面的技術人員,文案、貿易、飼養(yǎng)、廚師、雜役等庶務人員,2萬多人的軍兵,配備了各種先進的冷、熱兵器[17]。根據歷史記載估計,鄭和船隊大船的排水量或許會超過萬噸,今天最保守的分析也認為應該達到至少1200 t的水平[16],無論如何都是當時世界上超大的海船。船隊出海裝載了大量的瓷器、絲綢、茶葉、藥材、鐵制工具、金、銀、名目繁多的各種工藝品、禮品等貨物,以及明成祖朱棣頒發(fā)的各種敕令、詔書、印章等。
圖 1 《天工開物》錘錨圖[15]
明成祖朱棣于1403年在南京登基后,繼續(xù)向南及西洋地區(qū)拓展明朝的影響力,以穩(wěn)固自己的統治。其父朱元璋在“諭中原檄”中曾說:“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愿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yǎng)無異?!奔幢硎境鲋腥A文明各民族平等相處的傳統理念[18]。明成祖朱棣基于朱元璋的這種理念,在派遣鄭和船隊出海之前發(fā)布敕令,以君臨天下的心態(tài),要求鄭和四處宣傳中華文化、儒學理念和秩序,并表示“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yè),不至失所,今特遣鄭和赍敕,普諭朕意:爾等祗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若有輸誠來朝,咸錫皆賞?!庇纱吮磉_出明成祖朱棣促進各國社會和諧安定、推動平等交流往來的愿望[16]。自1405年至1433年鄭和帶領其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每次歷時2~3年,前后共計28年,航線遍及東南亞、阿拉伯半島、非洲東海岸,沿途往返訪問了30多個國家[17];所到之處以宗主國的身份對附屬國宣讀敕封詔書、授以誥印、服飾以及大量賞賜和禮品,接受對方的貢物以及回訪使團,隨后在當地進行貨物交易,購置當地土特產,舉辦佛事活動等。鄭和使團雖然軍力強大,但并不會主動干預各國事務,任其自己主張。涉及各國之間矛盾或國內動亂時,則以儒學的理念予以協調,平衡各國關系、穩(wěn)定當地社會。通過下西洋過程中幾個事件可以看出中華文明理念對鄭和行為的影響和約束。
明朝初爪哇國(今印尼爪哇島)分裂成西王和東王兩個部分,1377年西王和東王分別遣使來中國朝貢。1406年第一次下西洋的鄭和船隊到達爪哇東王地區(qū),并不知西王剛打敗東王并占據其地;鄭和船隊170多名官員卸貨準備交易時被西王軍隊認作是東王軍隊而全部殺害,此事震動了鄭和船隊。以鄭和的軍力完全可以平定西王,但考慮一旦如此行事則有悖明成祖的初衷;因此鄭和一方面派船急奏朝廷,一方面與西王交涉。西王聞知誤殺極為恐慌,急派人向鄭和及明朝道歉、請罪。明成祖獲知極為震怒,見西王派人一再請罪遂放棄征討,令賠償6萬兩黃金;后西王無力交付如此多賠償,明成祖也予以減免[18]。隨后鄭和來到馬六甲海峽長期受爪哇侵擾的蘇門答剌國(今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其酋長宰奴里阿必丁曾遣使赴明朝尋求保護。鄭和到達后即舉行儀式封宰奴里阿必丁為國王,展示“不可凌弱”的主張,震懾了爪哇的侵擾[17]。在舊港(今印尼蘇門答臘巨港)地區(qū)有一個5000多人的海上武裝,殘暴殺掠、搶劫商船,首領為祖籍廣東的陳祖義。明朝多次招撫,陳祖義假意歸順,竟圖謀劫掠鄭和船隊,鄭和獲悉后一舉將其5000多人的海上武裝剿滅,生擒了陳祖義[17]。馬六甲海峽的滿刺加(今馬來半島南)因長期遭受暹羅國的控制和奴役向明朝求助,明成祖封拜里蘇剌酋長為滿刺加國王,暹羅馬上奪走了明朝賜予該國王的誥印。鄭和在向暹羅傳授制作海鹽技術以示幫助的基礎上,一再警告暹羅的越軌行為,使得暹羅不得不有所收斂[18]。得到明朝支持的滿刺加后來又假借明朝名義向爪哇謀取舊港部分地區(qū),被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阻止,維護了地區(qū)的穩(wěn)定[16]。四下西洋到錫蘭山國(今斯里蘭卡)時,國王阿烈苦奈兒派兵圍困登陸赴約的鄭和2000人使團,強行索要財物,遭拒后即派大批軍隊攻擊海上船隊;鄭和在無法返回的情況下果斷率軍攻入已空虛的錫蘭山王城,擒獲王族及大臣,挾持返回船隊并歸國,沿途錫蘭山軍隊不敢強攻[18]。明成祖經考慮,沒有殺被俘獲的國王,而是任命被俘的錫蘭山大臣們推薦的另一貴族為新國王,同時把國王和大臣送回國,進而避免了錫蘭山的混亂,穩(wěn)定了與錫蘭山的關系[16-18]。1407年鄭和船隊來到古里國(今印度西南科澤科德地區(qū))從事官方貿易,古里國兩位大頭目帶領部下、會計、掮客與船隊官員當面議價、定價、寫合同成交,后無論貨物價格升降,雙方都信守合約、公平交易。船隊出售絲綢、瓷器等,采購當地寶石、珍珠、珊瑚等,皆以當地金、銀幣結算[18]。
這種官方攜帶巨大國家機器推行的下西洋行為包括了宣傳中原儒家思想、體現宗主國對藩屬國實行的治理管轄、進行官方貿易、平定叛亂匪患、接送外交使團等政府職能,耗費巨大。對于各藩屬國的朝貢都需要以“厚往薄來”的原則予以賞賜,賞賜通常明顯高于朝貢[16],中央政府傳統上并沒有在財政上依賴朝貢的理念,朝貢大致只看作是國禮。因此,下西洋是耗費巨大的行程,官方貿易所得的經濟收益也很有限,主要是促進了物資互通有無的交流。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僅向錫蘭山國佛寺就布施了黃金1000兩、白銀5000兩、各種顏色的綢緞50匹等[17]。明《廣志繹》記載,下西洋之初投入700多萬兩白銀,10年后即第四次下西洋歸來只剩下百萬兩[18]。明成祖在溫和逐利的儒家思想指導下沒有把“利”放在下西洋的重要位置,但巨大耗費使得下西洋的行為長期遭受朝臣詬病,堅持不到30年就難以為繼,不得不停下來。但可以看出,鄭和下西洋中沒有掠奪、征服的理念。雖歷史上東南亞地區(qū)時常有排華現象,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向西洋地區(qū)遷移后仍主要是與當地居民融合、共存。
對文明圈外擴張征服以獲取盤剝利益在西方文明的前期發(fā)展中已成為常規(guī)行為,并得到了其僅局限于文明圈內的有限平等和民主理念的有力支撐。非洲是距西歐最近的大陸,1436年教皇尤金四世宣稱非洲人是上帝的敵人[19],由此埋下了伏筆即對西方文明圈以外的族群都無需平等對待,這也為歐洲沉寂多年奴隸制的復活提供了支撐。1492年伊比利亞半島上阿拉貢的國王和卡斯蒂利亞的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借助戰(zhàn)爭趕走了統治當地近800年的穆斯林政權,旋即強令當地的穆斯林和猶太人皈依天主教。由于戰(zhàn)爭的巨大財政消耗亟需得到補充,伊莎貝拉一世被哥倫布的利益誘惑說服,資助他去海外尋找黃金等財富[19]。伊莎貝拉一世與哥倫布隨即簽署了“圣塔菲協定”,承諾哥倫布可分享所得利益的10%及其他權益[20]。在鄭和下西洋于1433年結束近60年后,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總共帶領了包括各種囚犯在內的90名船員乘三艘木船開始了航程,一艘圣瑪利亞號排水僅120 t,其余兩艘排水60 t[21],與鄭和的船隊無法相比,但開啟了歐洲越洋探索和征服的大航海時代。哥倫布于當年10月12日發(fā)現北美洲,啟動了決定北美歷史進程的殖民行動,在第一次北美探險就劫持了十幾個印第安人,并最終把6個人帶回歐洲。哥倫布在航海日記中還炫耀自己性侵當地幼女及西班牙殖民者的類似行為[18]。1494年哥倫布第二次到達北美后對印第安人實施了兩次殘暴殺戮的征服行動,將大約1600人變?yōu)榕`以從事挖金和種植勞動,其中550人被賣到西班牙,其間葡萄牙已經在使用非洲奴隸;1503年伊莎貝拉一世批準抓獲原住民作奴隸[19]。一個參與殖民的西班牙人卡薩斯陳述道,“在這四十年來(自1502年起),超過1200萬人(男人、女人、孩子)被殘暴、不公正地殺害,死于基督徒的殘暴行為和工作環(huán)境極為惡劣的工程”,“他們闖入村寨,連孩子、老人、孕婦、喂奶的女人也不放過,他們還劃開女人的肚子,將嬰兒亂刀砍死,就好像是在屠宰關在自己家羊圈的羔羊。他們打賭,看誰能一刀劃開男人的肚子”[19]。殖民者科爾特斯率軍侵入墨西哥特諾奇蒂特蘭城(今墨西哥城),控制了阿茲特克國王蒙特祖瑪二世,隨后阿茲特克帝國及其偉大的文明消亡。戰(zhàn)爭、虐待和嚴酷的勞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疾病使墨西哥人口急劇下降。據估計,1521年墨西哥中部原住民人口約為2500萬,到1532年該數量下降至1600萬,到1568年只剩下260萬[22]。征服者皮薩羅率軍侵占秘魯,且俘獲了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以索取巨額贖金,在獲得贖金后皮薩羅仍把阿塔瓦爾帕處死,印加帝國及其偉大的文明隨后消亡。秘魯人口則從1520年的330萬下降到1570年的130萬[22]。隨后大量歐洲移民涌入美洲,在美國奪取了廣闊經營空間。印第安人數量的急劇減少和相對低的人口密度導致了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當時販賣非洲奴隸不僅合法,而且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由此推動了販賣黑奴的熱潮。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格蘭人、法蘭西人、丹麥人、荷蘭人、瑞典人、德意志人等紛紛參與到販運和倒賣黑奴的大規(guī)模經營之中。據終止奴隸貿易法規(guī)公布時的初步統計,先后有超過4萬多次從非洲到美洲的奴隸運送和販賣,把約1200萬黑人運離非洲,僅有約1000萬人運抵目的地,惡劣的運送條件和非人的待遇使得大量奴隸中途死亡[19,22]。面對缺乏勞動力的問題采用黑奴而不是雇傭勞動力,再次顯示出在盤剝利益驅動下西方文明平等、民主的有限性。雖然19世紀末期西方國家終止了一度被西方基督教所寬容的近代奴隸制度,但根除種族歧視仍是今天人們要繼續(xù)努力奮斗的事業(yè)。以上這些事例都顯示出有限的平等、民主確保了西方基督教文明對盤剝利益的追求,也是其對文明圈以外的外族、異教極為不平等態(tài)度的基礎。
1588年英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639年侵占印度的馬德拉斯,1652—1674年經過3次戰(zhàn)爭打敗荷蘭。至英國工業(yè)革命爆發(fā),英國海軍多次打敗法國,1757 年占領孟加拉,1761年攻克印度,1762 年攻占古巴哈瓦那,自此成就了英國的海上霸權[23],推動了其大規(guī)模的殖民擴張。歷史上,英帝國在海外擴張中展現了貪婪性、暴力性、征服性、傲慢性等基本特征,在南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渴求著土地的殖民者們都希望能毫不留情地鎮(zhèn)壓或屠殺反抗他們的原住民[24]。
在加拿大,蜂擁而至的殖民者破壞當地生態(tài)、傳播瘟疫、挑動土著間大規(guī)模仇殺、強制傳教、性侵土著婦女;英國漁民霸占海岸,燒毀土著人傳統的森林營地,致使貝奧薩克人滅絕[25]。1755年7月英國殖民當局決定動用軍隊驅逐和流放加拿大阿卡迪亞人,然后放火燒掉村莊,拆散阿卡迪亞人的家庭,造成大量阿卡迪亞人的死亡。自1750年起大量歐洲人向北美移民,起初絕大多數為英國人。歐洲工業(yè)革命造成經濟動蕩和工人失業(yè)導致向北美移民劇增,到1790年美國白人人口就增至317萬,至1860年又有約500多萬歐洲人移入美國[26]。美國的歐洲移民系統性地擠占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間以從事農業(yè)種植和礦山開發(fā)。1830年,美國總統杰克遜簽署“印第安人遷移法案”,以驅趕白人定居者們所需要土地上的原住民,并強行驅趕或殺害抗拒的原住民[27]?!凹词故悄切┬袑⒕湍镜睦夏陭D女,也得背著沉重的包裹跋涉,她們光著腳,時而走在冰凍的路上,時而穿過泥濘的街道”,大批印第安人在到達目的地之前或者到達后不久就喪命了[28]。遷移到新保留地后,一旦這片新領地又被白人定居者們看上了,則原住民又必須繼續(xù)遷徙[27]。18世紀70年代初英國發(fā)現澳大利亞,隨后大量英國移民來到澳大利亞,系統性掠奪和迫害原住民。1813—1815年白人殖民者為了擴大牧場不斷侵占土著人居住與生活區(qū)域,武力圍捕土著,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殖民者常以娛樂的方式射殺土著人,還逼著他們從峽谷的頂端跳下去,或驅趕土著人到大陸內地[29-31]。1857年兩個英國人強奸了兩名土著姑娘。當夜,趕來報復的土著居民打死包括強奸者在內的幾個英國人。隨后共計近2000土著居民因此被殺[29-30]。殖民者十分蔑視土著人的生存,1939年墨爾本出版的現代大百科全書把澳洲土著人描述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有很多部落,具有原始風俗習慣,智力十分低下,這個民族在消亡中?!盵29]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原有約6000原住民,殖民者對其進行了長期殘酷的虐殺,至1888年最后一個塔斯馬尼亞原住民女性去世;英國官方的文件則記載,此時島上的原住民正式被“全部肅清”[30,32]。1769年10月英國人到達新西蘭后,殖民者常常采用誘騙或暴力手段,把一些年輕力壯的土著居民弄到船上作苦工[33-34]。1840年英國派駐新西蘭的殖民當局誘使540多個毛利族首領與之簽署毛利文本“懷唐伊條約”承認毛利人的一定權利;但英國政府并不給予毛利人所承諾的權利[34],殘酷盤剝毛利人以獲取巨大利益,引起極大不滿和反抗[33-34]。英軍投入上萬裝備精良的軍隊鎮(zhèn)壓,導致毛利人不斷戰(zhàn)敗、喪失土地、人口減少一半以上[27,33]。
以上所說的英國以及由殖民擴張所產生的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構成了今天所說的“五眼聯盟”。當年歐洲大量移民來到居住有大量原住民的地區(qū),以西方文明有限平等與民主為理念系統性地掠奪土地、驅趕和虐殺土著居民直至其數量從居民的主體降低到對社會進程的影響微乎其微的極少數。今天這些歐洲移民仍依靠著其祖先掠奪土地而獲得的發(fā)展成果,繼續(xù)享受著早期掠奪帶來的紅利;然后才開始對殘留的原住民作有限的保護,而這些原住民至今仍承受著因其祖先曾被殘酷掠奪而導致的惡果?!拔逖勐撁恕睂ν林用袢缃竦谋Wo政策并不一定完全意味著其有限平等與民主的進步,而某種程度上在于土著居民目前的數量和對社會的影響變得實在太微弱了,以致無論怎樣保護土著居民都無法恢復原有的社會結構。只要當問題涉及五眼聯盟所依托西方文明圈以外的范圍或涉及超出其控制能力的其他宗教、國家或文明時,其平等與民主的理念往往就消失了,表現出的仍是某種咄咄逼人的掠奪和盤剝特征。與之對應,不是生活在掠奪來的殖民土地上的其他西方歐洲國家,其傳統上掠奪和盤剝的文明特征則已經極大地弱化?;仡櫄埧岬闹趁衤訆Z歷史,20世紀90年代初第24任澳大利亞總理保羅·基廷面對土著承認道,“我們拿走了傳統的土地,破壞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我們帶來了疾病和酒精。我們進行了殺戮。我們將兒童從母親身邊帶走。我們實行了歧視和排斥”,并試圖與土著居民和解。其繼任者第25任總理約翰·霍華德卻拒絕了和解建議,因為他認為英國在澳大利亞的殖民行動是所謂“暴力程度最低的一次”[31];似乎西方的殖民行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由此再次顯示出英國殖民思想中拒絕與原住民平等相處的傲慢特征[24]。曾大量掠奪他人土地的“五眼聯盟”至今仍炫耀其引以為傲的平等、民主、自由、人權等理念;但平等是民主、自由、人權等一切理念的基礎,平等的有限性必然圈定了民主、自由、人權等理念可能達到的范圍??梢钥闯?,“五眼聯盟”所提及人人平等的“人”并不是生物學意義的所有人,因而五眼聯盟能以雙重標準和不平等的方式從其文明圈以外獲得了巨大盤剝利益,且曾表現為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對土著居民的虐殺。然而,如果觀察其對原土著居民今天的態(tài)度,尤其觀察其處理與文明圈外其他非西方國家和人民關系的行為,至今依然無法確認“五眼聯盟”價值觀中涉及到的“人”是否已經是指生物學的所有人。由此可見,當跨越其文明圈時還看不到“五眼聯盟”國家所展現的價值觀有多值得驕傲和炫耀的內容。
從理想化的觀念出發(fā),平等、民主以及與之相應的自由、人權等理念應具有普世價值,這種理念也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地接受和認可。然而,這里所涉及“人人平等”所指的“人”應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所有人。西方文明中,尤其是“五眼聯盟”所強調的平等和民主實際上是指對其文明圈有限范圍內人群所持有的平等和民主。西方文明尤其是在海外擴張時期所表現出的有限平等和民主的本質,包括利用在其有限范圍內的平等與民主所形成的合力以更高效的不平等、非民主方式對該有限范圍外其他族群進行征服和掠奪,以獲取巨大的盤剝利益。在歷史上,西方文明從未追求過理想化的平等、民主,如果沒能長期獲取巨大的盤剝利益也不會有今天高度發(fā)達的西方文明。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在歐洲地區(qū)的發(fā)達國家所表現出的文明行為中,其不平等、非民主方式的征服和掠奪的特征正日益弱化。一方面,與中華文明族群平等的理念相反,拒絕給予其文明圈外的國家和人民以國家間的平等與民主,堅持不平等地對待圈外的其他文明;但其由歷史傳承而來的傲慢和優(yōu)越感在今天實際上已顯示出了很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發(fā)展歷程也決定開拓、進取、創(chuàng)新是其極為重要的文明特征,因此也促成了由西方文明引領的全球工業(yè)化過程和現代化轉變。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正是大量學習和汲取了西方文明的種種精華,并與中華文明刻苦、勤奮的特征結合,才使中國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西方文明應該平等相待、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只有全世界不同文明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獲得共同的繁榮和發(fā)展,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文明所追求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