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麗
說起動物,同學們并不陌生,看見它們可愛的小模樣總想把它們刻畫出來。很多同學雖然能抓住動物的特點,但是似乎總缺少了一些“靈動之氣”。究竟怎樣才能使筆下的小動物活靈活現呢?今天,肖老師給大家支支小妙招——抓住動態(tài)描寫,讓它“活”起來。
首先,我們需要讓動物做做“體操”,把各個器官活動起來。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一只小烏龜的動作:小烏龜爬了起來。如果擴寫,同學們一定會這樣寫:小烏龜飛快地爬了起來。不過這樣寫還是很籠統,小烏龜到底是怎么爬的呢?寫出的文字似乎追不上腦海中的畫面的速度。是不是還可以更具體呢?
“要動就連著動”,我們將一個很籠統的大動作,分解成若干個連貫的小動作,即通過放慢鏡頭形式,我們再修改一下:
小烏龜伸長著脖子,用四腳撐著水草,身子趴在水葫蘆上。這時,我故意用手撥動它,它以為遇到了敵人,快速地把頭、尾巴,還有四肢全部縮到了殼里,變成一個迷你“宇宙飛碟”沉入水底。我又故意把它從水里撈出來,放在了地上,它還是那么警惕,一動不動,像一塊石頭,過了一會兒才慢慢地從殼里探出了小腦袋,用小眼睛仔細地觀察了一下四周,馬上伸出前面兩條腿,然后用后面兩條腿一蹬,飛快地爬了起來。
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這還真是一只閑不住的小家伙呀,似乎整個器官都在動,實在是太有趣了!如果還能賦予動物說話的本領,或者配上適當的象聲詞,這只小烏龜簡直“活”起來了!
這種“動作分解”的寫法,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器官多動法”。
接下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是用動詞將這些器官簡單地堆砌在一起,反而容易寫成“流水賬”,并不能在我們的腦海里形成靈動的畫面。我們再來比較下面兩句話,看看哪一句更加形象生動。
“小烏龜探出腦袋,觀察了一下四周,然后爬了起來。”
“小烏龜慢慢地從殼里探出了小腦袋,用小眼睛仔細地觀察了一下四周,馬上伸出前面兩條腿,然后用后面兩條腿一蹬,飛快地爬了起來?!?/p>
通過比較,第二只小烏龜更能吸引我們的眼球。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在動詞前面加上適當的修飾語,給動物“涂脂抹粉”更能使動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比較細致地表達出來,動物的形象也就更具活力了。
希望同學們能牢記動物描寫的小口訣:
動物描寫有奧秘,動作分解要細致。
器官體操動起來,涂脂抹粉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