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青
身份證是現(xiàn)代人出行的必備之物,無論做什么都需要一個身份證明。當(dāng)然,除了身份證,各種驗證技術(shù)也是非常先進的,比如指紋、血液、DNA等。那么,在古代,科技不發(fā)達,各種技術(shù)也沒有這么先進,那些新上任的官員怎樣驗明身份呢?
從客觀情況來看,古時盜匪橫行,新官上任途中遇到圖謀不軌的人,這是很有可能發(fā)生的事情?!独字葜尽分杏涊d,明朝末年一個山賊截殺了前往雷州上任的雷州知府,冒充前去上任。
但是,從官員赴任的手續(xù)上看,盜官這件事實際操作起來有相當(dāng)大的難度。古代官員調(diào)動一般是通過中央的程序調(diào)動和官憑赴任,官員一般不能在本地任職。然而,那時候沒有照片和完備的人事檔案以及調(diào)動記錄,僅有的備案文件又存放于吏部,所以賴以驗明正身的只有兩樣物件:身份證明和委任狀。
其實,自隋唐開始,古代就有“身份證”了,只不過那時候的“身份證”是分等級的,平民與官員的“身份證”會有不同,官員的級別不同,“身份證”也會不一樣。隋唐時期,朝廷就制作了只有官員才能夠使用的魚符——一個魚狀的物品,上面記載了一個人的姓名、年齡、面貌、籍貫、官品等信息,以備查驗。
這類魚符通常作為勘驗地方官員真?zhèn)蔚膽{據(jù),起初為木制,后來為銅制,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半部分留在京師,右半部分留在地方。如果有新官上任,需攜帶左半部魚符,地方上拿右半部分與之勘驗后,才能證明這位新來的大人是不是本人。然后,新官與舊官完成交割。
類似的還有虎符、龜符、龍符和兔符,宋朝有牙牌和腰牌,作用類似于我們今天的身份證。再后來,不同級別的人戴不同的魚符,不能僭越。三品官員以上的魚符是用金子打造的,三品官員至五品官員的魚符是用銀子打造的,五品以下官員的魚符是用銅材質(zhì)打造的,都是由朝廷的專門機構(gòu)制作,每一個都是私人訂制。這里面的規(guī)矩,普通老百姓很難了解,也很難偽造,一旦偽造便很容易被拆穿。
另外,官員要想到一處赴任,就需要有官方的授官憑證委任狀,叫“告身”,這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而且委任狀也是經(jīng)過專門設(shè)計的。以唐朝文書為例,委任狀文書用的是金花五色綾紙,宋朝用的是絲織花綾,設(shè)計精美,加之上面蓋有吏部印章,不是那么容易被仿冒的。
為了讓官員順利赴任,朝廷還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比如花押?;ㄑ?,就是古人的個性簽名,相傳最早起源于鐘繇。筆跡的驗證也逐漸成為赴任官員驗明正身的一種方式,到了清朝,對于公文上的花押還要每年核驗比對。
官員即使遇害,強盜也無法冒充的重要原因,還有學(xué)識和關(guān)系網(wǎng)。能落草為寇的,一般來說學(xué)識都不夠。字都不識幾個,怎么處理朝政?就算他們能請到一兩個師爺,時間一長,難免會引人懷疑。上任后,官僚之間的來往周旋,親戚朋友的投奔都很容易讓事情敗露。
在古代,冒任官員屬于欺君之罪,如果被發(fā)現(xiàn)的話,那可是要被處以極刑的,如此高的犯罪成本,古人一般不會輕易鋌而走險。所以,要想改變命運,投機取巧、偷梁換柱之計都不可取,唯有真才實學(xué)才是硬本事。
(摘自《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