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偉曉
摘 要:文章對南宋畫家李迪的經(jīng)典作品《風雨歸牧圖》進行賞析,通過對作品中的題材選擇、意境營造、筆墨技巧靈活運用等方面進行解讀,進一步感受畫家李迪對社會生活、自然生命的情感關懷。
關鍵詞:《風雨歸牧圖》;情感關懷;筆墨技巧
南宋畫家李迪,畫多藝精,頗負盛名。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構思精妙,功力深湛,雄偉處動人心魄,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讹L雨歸牧圖》(圖1)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特定的風雨欲來的氛圍以及人物、動物形象的塑造極為生動傳神,畫家觸物而感,進而動情,產(chǎn)生了想要創(chuàng)作的情感沖動,也正是因為作品中融入了畫家動人的情感和對生活的體悟,盡管歷經(jīng)千年,這幅作品依舊能調動人的感官,使人產(chǎn)生別樣的情愫。
一、李迪與《風雨歸牧圖》
李迪,南宋畫家,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卒年不詳,與同時期的山水畫家李唐為同鄉(xiāng)。他曾供職于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三朝畫院,為三朝御用老畫師。工畫花鳥竹石、走獸,長于寫生,也作山水小景,是一位畫路寬廣的畫家。傳世作品有《雞雛待飼圖》《楓鷹雉雞圖》《雪樹寒禽圖》《紅白芙蓉圖》《貍奴蜻蜓圖》《宿禽急湍圖》等,時人常評述其作品生意浮動、氣韻絕倫,可見其畫技精湛。
《風雨歸牧圖》,絹本立軸,淺設色,縱120.4厘米,橫102.5厘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主要描繪了在風雨將作之時,牧童放牧歸家的場景。畫面中柳條和其他植物被風吹得皆向右邊傾倒,而畫面下方兩個身披衣、騎著水牛的牧童,迎著風雨,匆匆踏上歸家的路程。特別是畫面中兩個小牧童:一個低頭縮頸緊緊抓住自己的斗笠,另一個轉身跪臥在牛背上,緊張地望向自己被風吹落在地的斗笠,這一系列的動態(tài)描繪,生動表現(xiàn)了風雨即將到來時的急促慌忙之感,讓人觀之回味無窮。
二、情感關懷在《風雨歸牧圖》中的具體表現(xiàn)
(一)創(chuàng)作中牧牛題材的選擇
情感關懷的表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畫家對繪畫題材的選擇上。繪畫素材的敲定,則主要在于畫家自身對于生活的理解與情感的真實流露。并且,畫家由于個人價值取向與審美意趣的不同,題材的選擇也會不同?!讹L雨歸牧圖》這幅展現(xiàn)牧童放牧而歸題材的繪畫作品,在宋代常稱之為風俗畫,這類題材典型的特征就是生活氣息極為濃郁,內(nèi)容上多以描繪城鎮(zhèn)、鄉(xiāng)村生活、民間戲藝、山村水鄉(xiāng)、兒童生活為主。畫風上淳樸自然、優(yōu)美深邃、親切感人,由于此類題材距離人們生活較近,進而深受大眾喜愛,屬雅俗共賞的繪畫作品。對于為生活忙碌奔波的新興市民階層來說,此類題材的繪畫不僅為他們提供了精神慰藉,也激發(fā)了其對于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作為歷事三朝的畫家,李迪長期生活在宮廷畫院之中,對于宮廷里的各種珍禽花卉屢見不鮮,田園鄉(xiāng)村的景象必然會牽動其情緒上的感發(fā)與觸動。正如白居易曾在《與元九書》一文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憋L雨中慌忙的牧童,天真可愛,即使在這種焦急的情勢下,整幅畫面也顯得寧靜祥和、耐人尋味。可見,畫家李迪選取了孩童放牧,忽臨疾風驟雨而歸這一戲劇化的生動場景為題材,是畫家在自然與心靈的觀照中達到物我合一、兩心相照的境界的表現(xiàn),并飽含了畫家對于自然生命本真狀態(tài)的關愛之情。
(二)特定風雨氛圍的營造
李迪的這幅作品,并非單純呆板式的物象寫生,而是融入了畫家對生活、自然的喜愛和心靈體悟的作品。首先,“風雨”的特定氣氛是這件作品的靈魂所在。所繪畫面中,被風吹動的垂楊柳、地面上的雜草、河邊稀稀疏疏的蘆葦、被風吹動的小樹、飛懸在空中的樹葉、被風吹落在地的斗笠等,整體意境營照皆以“風雨”為線索,是那么的鮮明生動、具體可感。其次,畫面中塑造的被疾風吹落斗笠的小牧童形象更是真實可愛。小牧童轉過身跪伏牛背,望向斗笠掉落的方向,長大嘴巴欲撿的焦急之勢被畫家拿捏的十分精準。當觀者看到這一場景后,既擔心身處風雨中的牧童,又似乎能馬上聯(lián)想到之后的場景:小牧童急忙從牛背上跳下,跑向斗笠掉落的地方,迅速撿起斗笠,兩只小手緊緊抓住斗笠并支在小腦袋上,騎上牛背,同小伙伴一起把牛兒趕回家去。這種畫面情感的延伸,給欣賞者留下了許多的遐想空間。最后,兩只牛的形象也十分生動,走在前方的牛猛然停下并調過頭來,望向身后還在呈現(xiàn)奔走狀的小牛,二者動靜結合,生動地呼應一起,體現(xiàn)了畫家對于自然生靈敏銳的藝術感悟力??梢?,畫家李迪對于營造這種瞬時場面的能力極強,一切皆恰到好處。不僅顯示了李迪對生活細致入微的體會與觀察,還顯示他善于捕捉與營造物象精彩而又富有生機的瞬間,著實妙不可言。通過對畫面的認真體味,孩童的天真質樸、牛的憨態(tài)可掬,都充滿了自然的靈動之態(tài),絲毫沒有造作之意。平凡的景象,早已凝聚了李迪對于生活深沉的熱愛。只有對自然與人有著共融共通的審美觀照與深入體味的人,才能創(chuàng)作出這么富有生命感染力、意趣生動的作品。
(三)筆墨技法的靈活運用
潘天壽云:“畫者,畫也。筆為骨,墨與彩色為血肉,氣息神情為靈魂,風韻格趣為意態(tài),能具此,活矣。”可見,用筆、用墨對于繪畫情感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北宋中晚期,在一小部分的文人士大夫群體中興起了“墨戲”,多以“四君子”題材來抒發(fā)自身的思想、情感,以達寄情、表意和托物言志的目的,提倡神似和表現(xiàn)畫面意蘊。這使得南宋的大部分畫家深受影響,畫法上兼工帶寫,或將雙勾法和沒骨法相結合,采用一種較淡的著色方法和用墨技巧,以寫意趣味的方式呈現(xiàn)。從筆墨的處理與運用上來看,《風雨歸牧圖》中,蒼勁的柳樹勾中帶皴,柳葉層次豐富,細密柔美,樹干勾點結合,濃淡相宜,朦朦朧朧,給人以隨風搖曳,大雨將作、細霧先到的清潤之感。在兩只黃牛形象的處理上,畫家先以白描勾勒外輪廓,再用淡墨細細地層層分染,牛身上的絲毛中鋒勾勒,根根分明,黃牛眼睛瞪得渾圓,這些情態(tài)與用筆仿佛把黃牛在風雨中奮力前行以及對風雨的感覺都被畫家敏銳地捕捉到了。兩個小牧童也是以白描技法繪出,牧童身體分染淡淡的赭墨色,頭戴的斗笠與蓑衣分染淡淡的赭黃色,人物形象自然生動,形神兼?zhèn)洌顦闼亍_h處的蘆葦、小樹、石頭以及近景的小草被畫家以寫意的方式呈現(xiàn),墨色層次分明,用筆靈活,安排得疏密有致。由此可見,李迪在筆墨運用上對物象性狀、姿態(tài)都已有深入的了解,進行了靈活的處理,畫風精工細膩,筆墨技巧豐富。同時,水的留白、畫面的虛實調節(jié),還為觀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不禁勾起我們對畫中形象的深刻回味,也更能牽起我們生命中較為感動和印象深刻的瞬間,與畫家產(chǎn)生共鳴。
三、李迪情感關懷形成的根源
隨著自然和社會生活的變遷,人的情感也會隨之變化。李迪作品中情感的流露必然跟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生活及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密不可分。首先,在宋代“崇文抑武”的國策背景下,文人更重視內(nèi)在的精神修養(yǎng),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憂患意識,內(nèi)心也更加敏銳。李迪作為皇家畫院的一員,又歷任三朝畫師,有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與體味,必然飽含著憂國憂民的情感體驗。其次,宋代畫院考核制度使得很多有才能、有志氣的畫家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并且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贏得統(tǒng)治者的喜好與賞識,作品不僅要符合審美、實用的需求,更要注重情感的抒發(fā),符合統(tǒng)治階級政治宣教的功用。李迪的作品能在畫院眾多繪畫作品中獲得統(tǒng)治者的賞識,并獲題跋,體現(xiàn)其作品符合統(tǒng)治者政治宣教的功用。并且,宋代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出現(xiàn),使得宋代繪畫風格也發(fā)生轉變,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繪畫由宮廷走向市井,走向大眾,潛移默化地促使李迪的作品更貼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李迪長期身居畫院,自然也對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有著憧憬與喜愛,正是李迪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個人經(jīng)歷的不同,才使我們得以從他的繪畫作品中窺見其情感世界與精神面貌。
四、結語
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正是因為凝聚了畫家的真情實感。有了物的感發(fā),進而動情,同時也需要畫家擁有高妙的繪畫技巧、善于捕捉對象形神的能力以及營造畫面氣氛的能力。通過對《風雨歸牧圖》進行簡單的賞析,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畫家對自然、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與思考,作品呈現(xiàn)的效果是畫家用心經(jīng)營的成果,也是畫家內(nèi)在情感的傳遞和表達。在作品的背后,似乎可以體味到畫家李迪給觀者傳達的更深層的意味。畫家對于清苦的放牧生活的描繪更像是一種理想化的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深厚的喜愛、對自然生靈的情感關懷以及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為生活立言的真情流露仿佛才是畫家李迪內(nèi)心真正的渴望。與此同時,作品中也體現(xiàn)了畫家充滿才氣而又不張揚的人生態(tài)度,對田園生活的喜愛、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著畫家對大自然和人生命本身可愛一面的獨特理解、觀察與洞見。
參考文獻:
[1]周燕弟.宋代花鳥畫審美特色及嬗變研究[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10.
[2]佘城.宋代繪畫發(fā)展史[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7.
[3]孫丹妍.李迪和他的花鳥畫[J].收藏家,2019(5):31-34.
[4]李奕.李迪與《風雨歸牧圖》的畫史意義[J].大眾文藝,2016(3):68-69.
[5]呂華斌.情感元素在繪畫藝術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文獻,2019(11):40-42.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