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雙
摘 要:17世紀初,萊頓降生了一個偉大的畫家——倫勃朗,他的畫技精湛,繪畫作品構圖巧妙。他一生大概畫了100多幅自畫像來描繪自己,除了倫勃朗,還沒有發(fā)現哪一個畫家像他一樣熱忱于描繪自己。文章從他的自畫像入手,分析不同時期自畫像的表現方式、光線運用以及情感特征。
關鍵詞:倫勃朗;自畫像;情感特征
一、倫勃朗的自畫像訴求
自畫像是肖像畫的一種,在西方美術史中,凡·高、丟勒等畫家也都畫過自畫像。但與他們不同的是,倫勃朗自畫像系列題材的繪畫作品數量是非常大的,且作品中飽含著畫家對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倫勃朗生活的年代經濟上比較發(fā)達,思想上比較前衛(wèi),人們也開始注重自我本體,不再像之前一樣關注虛無縹緲的事物。倫勃朗創(chuàng)作了關于自畫像的一系列作品,把文藝復興時期追求的人文主義發(fā)展到了極致。自畫像是藝術家的自我審視,也是其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剖析。倫勃朗早年在進行自畫像創(chuàng)作時,更多的是對生活的一種紀實性寫照,而后期的自畫像中可以明顯看出與之前有所不同,他把他的精神和情緒也表現在了繪畫之中,更像是一種對精神世界的升華,他把所有的喜怒哀樂表現在繪畫中,以自畫像的形式來進行體現。
二、倫勃朗不同時期的自畫像的表現方式
有人說,倫勃朗的自畫像就像是他一生藝術追求和一生生活經歷的寫照。文學家用文字記錄生活,音樂家用樂譜奏出人生的交響樂,而倫勃朗用一幅幅畫作來記錄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無論是貴族還是教皇,他全都不在意,也不屑于討好他們,只任由情緒在畫布上自由伸展。在他所有的繪畫題材中,自畫像類的題材占據多數。他渴望通過研究自己來領會人世間的情感和真實世界。倫勃朗的自畫像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一)第一階段:自信飛揚的青年時期(1625-1632年)
這個時期是倫勃朗開啟繪畫生涯的的初始階段,他對自畫像中的光影可以進行熟練的運用,擅長運用強烈的光線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他青年時期的第一幅自畫像創(chuàng)作于1626年,畫中的倫勃朗朝氣蓬勃,充滿著對未來的期望。在此后還畫了《張嘴的自畫像》《張大眼睛的自畫像》等,他通過各種服飾和發(fā)型扮演荷蘭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想表現不同階級人物的情感,也想借此展現他的內心追求和情感狀態(tài)。
(二)第二階段:繪畫藝術逐漸成熟時期(1632-1648年)
《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創(chuàng)作于1632年,這幅畫帶給了倫勃朗無盡的贊譽和榮耀,也讓他成為阿姆斯特丹鼎鼎有名的畫家,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出倫勃朗嫻熟的繪畫技藝與構圖技巧。1633年,他與出身高貴的莎士基亞結婚,倫勃朗的事業(yè)變得如日中天,自負與榮譽在這個時期的自畫像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作品《畫家及其妻莎士基亞》中,可以看出他穿著很講究,生活過得富足快樂且溫馨。《戴著帽子和金項鏈的自畫像》一幅作品中,倫勃朗直接簽上了名字,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畫技是非常有自信的,要知道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在畫上簽上自己姓名的畫家還是很少有的。不幸的是,從1642年開始倫勃朗的事業(yè)和生活開始走下坡路,他最親愛的兒子和妻子相繼離世,倫勃朗非常難過,接踵而來的是他的作品《夜巡》也遭到了訂件人的不滿,倫勃朗高傲的性格是不允許他向那些不懂藝術的人低頭,因此他與貴族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嚴重。事物都有正反兩面,這些不幸也給倫勃朗帶來了精神世界的升華,使他的繪畫變得更加成熟。
(三)第三階段:堅定執(zhí)著的創(chuàng)作時期(1648-1669年)
17世紀50年代,倫勃朗從擁有絡繹不絕的貴族求購他的畫到繪畫作品無人問津,一系列精神打擊使倫勃朗的創(chuàng)作達到巔峰時段,他開始不斷地描繪自己。1652年他創(chuàng)作的大型自畫像中,將自己處于畫面的中間位置,從其嚴肅的表情和姿態(tài)中我們可以看出,倫勃朗雖然遭受了一系列的打擊,但他依然不向命運低頭,從容面對人生的磨難。在1656年的自畫像中,倫勃朗展現了他晚年時期的容貌,生活的磨難和事業(yè)上的打擊在他的臉上留下了烙印,畫面上沒有任何笑容,他的眉頭緊鎖,眼神中雖透著無奈之情,但是依然可以看到他目光堅定,不輕易向命運妥協。1660年創(chuàng)作的自畫像,畫中他的頭發(fā)花白,但獨特的構圖藝術讓人忍不住想要看他深邃的眼神,呈現出一位追求真理又內心善良的智者形象。在1669年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幅自畫像中,他不再像早年那樣瀟灑,歲月的磨難使他的頭發(fā)全白了,但不變的還是他的目光,那么的堅定,眼神中還流露出他早年自畫像中沒有過的慈愛。從在阿姆斯特丹時最負盛名到晚年窮困潦倒的境地,這其中的心酸與落差只有倫勃朗自己知道,他經歷了太多事情,當然也正因為他的這些經歷,才能鑄就出不朽的藝術家倫勃朗。
正是因為有了情感,框在鏡框里的肖像畫才有了獨屬于它的語言,或悲傷,或高興,又或是內心的憤憤不平,正因為情感,才讓繪畫變得不一樣,每一幅肖像畫的背后都有他特殊的故事。技巧與情感的結合,讓作品變得更加有溫度。
三、自畫像中光線運用的情感表現
倫勃朗的情感特征還應該表現在他的光線運用上。16世紀末期,著名畫家卡拉瓦喬發(fā)明出光線的繪畫方法,當倫勃朗看到卡拉瓦喬光線繪畫方法的時候受到了極大的啟發(fā),但他并沒有完全照抄卡拉瓦喬所繪的光線,他們之間是有不同的,他用他自己對光的理解,使畫面的光線更加集中,在層次上的處理更加的豐富?!爱斘艺f空氣的時候,我的意思是光,當我說光的時候,我的意思是空氣,我要真正說明的是一個房屋的空間,一個院落的空間,整個世界的空間。”從倫勃朗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倫勃朗在畫面中非常注重光線的運用,在他的自畫像中通常有著強烈的光感,有著舞臺劇式的燈光效果。
在遵循光影規(guī)則的前提下,對于光線的處理非常主動,可以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光影效果層次分明,但畫面中的顏色又彼此融合在一個大的色調之中,這是他對光影的靈活運用,襯托著主體人物。在不同時期的自畫像中,人物與光都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從年輕時的神采飛揚到晚年的飽經風霜,不論是頂光、側光,照在他側臉還是全臉,光影塑造了倫勃朗的情感世界,他的精神狀態(tài)通過光影傳遞給觀者。倫勃朗在早期自畫像中對光的運用很謹慎,雖然也表現出他的情感,但不如后期那樣把光作為強有力的情感表達工具。
在晚年的時候他畫了《扮成圣保羅的倫勃朗》,他將自己扮成圣保羅的形象,側身而坐,頭上包著頭巾,整幅畫面幾乎處在陰影之中,只有從右上角打下的一束暖光落在他的臉部和頭巾上,將他的側臉展示出來,他使用大面積的暗色調來烘托小面積的亮色,再用中間色調調和過度強烈的明暗對比,這是倫勃朗用光表現情感的一大特色。從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此時55歲的倫勃朗顯示出與他年齡不符的衰老,他的精神狀況不是很好,面容也顯露出不符合他年齡的憔悴,但是他的嘴角卻有著一絲微笑,他手里拿著一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他已經進入人類最后的精神世界?!懂嫾芮暗淖援嬒瘛罚▓D1)是倫勃朗于1660年所畫的自畫像,他手里拿著一生摯愛的畫筆,眼神深邃地看著前方,他所經歷的一切不幸都在他的面部顯現出來,他是那樣的蒼老……除了臉之外所有的一切又籠罩在陰影之中,這些都構成了他繪畫語言的重要特色。
四、倫勃朗自畫像中的情感特征
17世紀的荷蘭在喪失大國地位后,藝術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而倫勃朗正處在這個時代的變革之中,他目睹著這一切,感慨萬千。他的每一幅作品中都有他的經歷,把他的這些畫組合在一起,成為了故事,講故事的人是他,聽故事的人是我們,我們隨著他的畫或微笑,或悲傷。他把他一生的內心寫照都用畫筆記錄了下來,在他青年時期的作品中,他穿著不同階層的衣服,研究社會各階層人物的表情。在晚年的時候,倫勃朗的藝術變得更加的純粹,沒有細膩的筆觸的刻畫,有的只是對靈魂的剖析,他更加深入地描繪自己,沒有修飾,沒有遮掩。
在他的繪畫作品中不但有精神和思想的追求,也有對生命和人生的詮釋?,F實生活對倫勃朗的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他晚年的自畫像中飽含悲愴,反映出他內心世界的愁苦與無奈。倫勃朗保持了對生活的堅定和對苦難的無懼,如果沒有對生活忽起忽落、悲喜交加的深切感悟是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那些感人的、目光堅定的自畫像作品。
他沒有像達·芬奇一樣留下對藝術、自然和生活的觀察筆記本,也不像魯本斯一樣與當時重要的學者進行信件交流來記錄生活,有的只是,靜靜地站在鏡子前面,觀察著自己,不斷地描繪自己。從年少時的意氣風發(fā)到晚年時看透一切的坦然,他留下了不朽“自畫像”的傳世之作,那是他一生的心路歷程,他敢于創(chuàng)新,不循規(guī)蹈矩,通過自畫像展現了其獨特的繪畫精神。
參考文獻:
[1]黃稚達.談倫勃朗的生平與繪畫藝術[J].藝術探索,1998(2):86-87.
[2]何政廣.倫勃朗:繪畫光影魔術師[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房龍.林布蘭傳[M].張世明,譯.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76.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