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旺啟
從古至今,商人們在做生意時,往往喜歡“以次充好”,以賺取更多的利潤,故而為人所不齒,落得個“無奸不商”的罵名。但是,也有商人故意“以好充次”,讓生意起死回生,贏得了巨大的商機。
宋朝時,有一位叫趙安的米店老板,由于初到省城做生意,客源稀少,再加上競爭激烈,結果生意做了大半年,還是入不敷出,僅能勉強維持生存。為此,他整日愁眉不展,卻也無計可施。
馬上就要進入臘月了,店里的生意還是很蕭條。這天,他看著米店外來來往往購買年貨的人們,突然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于是,他急忙把伙計叫來,吩咐將店鋪里一斗上等大米摻到劣等大米里,并按照劣等大米的價格賣給窮人。原來,店鋪里的大米都是有等級和價格之分的,有錢人當然是買上等米吃,窮人家就只能買最便宜的劣等米吃。趙安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能讓窮人們在過年時也能吃上香噴噴的上等米。果不其然,大家發(fā)現(xiàn)這里的劣等米比別處的劣等米質(zhì)量好以后,上門來買米的窮人絡繹不絕,幾乎踏破了店鋪的門檻。
但是,掌柜對趙老板“以好充次”的做法很不理解:“明明我們店鋪的生意不景氣,為何還要做這樣虧本的買賣呢?”趙安卻笑著說:“咱們初來乍到,雖然童叟無欺,誠信經(jīng)營,但是競爭太激烈,生意一直不好。現(xiàn)在,馬上就要過年了,正是鄉(xiāng)親們購物的旺季,我們必須抓住這個大好時機。我這樣做,雖然暫時賠了本,但是能把鄉(xiāng)親們都吸引過來,這就給我們做足了宣傳,招攬了顧客,你說這樣值不值得?”掌柜聽后,方才恍然大悟,連聲稱妙。
結果正如趙安所料,窮人們吃到了優(yōu)質(zhì)的大米,知道了他的善行后,內(nèi)心都非常感激,不僅常常光顧他的店鋪,還一傳十、十傳百地告訴了其他鄉(xiāng)鄰。就這樣,趙安米店的信譽度廣為傳播,生意也越做越大,利潤自然也越來越多,最后趙安也成為省城里最大的米商。
“以好充次”的大米,竟然讓瀕臨關門的米店起死回生,并帶來了巨大的商機?!耙院贸浯巍边@種善心之舉,看似賠本買賣,實為招攬妙招,蘊含著精妙的經(jīng)營之道,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