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鋪天蓋地的宣傳和好評如潮的口碑影響,我對這部影片也抱著極高的期待。整部影片像一本賈玲寫下的私人日志,記載了她沉甸甸的愛與思念、遺憾和悲痛,足夠真誠和坦誠,讓我們愿意掏錢“大哭”。
賈玲曾說:“我不是為了當(dāng)導(dǎo)演才去拍電影,是為了拍李煥英才去當(dāng)導(dǎo)演。”對觀眾而言,我們并不是想看李煥英去的電影院,而是想看賈玲去的電影院。至于故事是否好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想看。
賈玲的媽媽李煥英,和那個年代的大多數(shù)媽媽一樣,把一生交付給了兒女和家庭,將一切苦難都默默扛在肩上,從沒為自己活過。唯一一次看中一件皮衣,她試了半天,卻說:“那件皮衣,要是再綠一點就更好看了?!背赡旰蟮奈覀兌贾?,媽媽們的這種挑剔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太喜歡,卻又舍不得,只得用虛張聲勢的挑剔勸說自己放棄。
這樣一個含辛茹苦的媽媽,在賈玲考上中戲一個月后,終于有機會歇口氣并為自己活一回的時候,卻被命運無情地從兩米多高的草垛上拋了下來。后來,擠在北京不到十平方米的地下室、就著咸菜啃饅頭的賈玲熬出頭了,她買得起媽媽想要的冰箱和喜歡的皮衣,也成為好多人喜歡的喜劇演員,可是媽媽卻永遠看不到了。過得越好,賈玲心里的遺憾就越沉重;她的快樂,也永遠缺了一角。
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以旁白的形式,出現(xiàn)在影片結(jié)尾處的字幕上,閃爍著點點淚光。也正是有了這樣的細節(jié)加持和小品形式的提前預(yù)告,讓我們觀影時有了強大且必要的代入感和熟悉度,從而輕巧地跟上劇情節(jié)奏,或捧腹大笑,或涕泗滂沱。
是的,這是一部很難從技術(shù)角度客觀地為它打分的影片,就像我們看到賈玲就會忍不住嘴角上揚一樣“先哈為敬”。有了賈玲的加持,這部情節(jié)簡單、情感上容易陷入賣慘嫌疑的影片,變得有了余韻。初為導(dǎo)演的賈玲沒有過度消費親情這一話題,也沒有強推笑點包袱,而是完全以簡單動人、質(zhì)樸誠懇的表達來充實電影的情節(jié)與人物。最難得的是,她把自己身上那種破裂和痛哭之后重新縫補起來的渾然而豁朗的快樂感,那種“笑著活下去”的樂天姿態(tài)、苦大卻不仇深的溫暖善意滲透在電影里,讓整部影片充滿了哀而不傷的親切和治愈感,既感動了觀眾,也彌補了其在故事延展性和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上的不足。
除了導(dǎo)演力,賈玲也是高情商的救場王。她一路披荊斬棘,還不忘行俠仗義,她是光芒萬丈的好姑娘,也是可愛可親的年畫娃娃。豆瓣網(wǎng)友曾發(fā)起一個最喜愛女明星排行榜,她打敗眾多女神和當(dāng)紅小花,穩(wěn)居排行榜第一名。
我們喜歡賈玲,還在于她像極了一個個平凡的我們。家世不出眾,顏值不出眾,身材不出眾,才華也得靠后天拼了命地學(xué)習(xí)才能獲得。從她身上,我們總能找到樂觀生活的勇氣,始終相信努力和堅持的意義。
男女通吃,老少皆宜,放眼整個娛樂圈,恐怕唯有賈玲一人。這樣的賈玲,我們想看她的故事,想沉醉在她的私人告白里,更想看到她與自己和解,收獲不再缺角的快樂與心安理得的幸?!?這是我們對自己真心喜歡的人的最大善意。這部電影票房上的成功,是被賈玲成就的,不可捍動,也不可復(f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