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彤 李慧穎 鄧倩倩 張逸之
2000公里外的遠方,藏著多少未知的機遇?
2021年春節(jié)前夕,對口扶貧題材電視劇《山海情》持續(xù)火熱。本劇記錄了一群在艱難困苦中勇敢“開荒”,跨越山海,在2000多公里外的異鄉(xiāng)逐夢的奮斗者。真實的生活,往往比文藝作品更加生動。
住過菇棚、跑過市場的首席科學家
《山海情》中,來自福建的凌一農教授扎根寧夏閩寧村,成功試驗菌草種植和菌菇栽培技術,推廣菌菇產業(yè)和拓展銷路“一肩挑”。他住菇棚、騎自行車,奔波在村子里指導村民種植菌菇的身影,不出成果不罷休的個性,村民送別他時的依依不舍,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有這么一位教授。他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林占熺,今年78歲,福建連城人。20世紀80年代,林占熺發(fā)明了“以草代木”的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業(yè)生產中“菌林矛盾”的難題。
1997年,國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術列為閩寧對口扶貧協(xié)作項目。林占熺帶領他的團隊,在寧夏十幾個縣建立了菌草產業(yè)扶貧示范生產基地。在干旱的西海固地區(qū),菌草不僅可以作為食用菌的培養(yǎng)基,而且可以用來防風固沙,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對于西海固地區(qū)的第一印象,林占熺難以忘懷?!疤焐蠜]飛鳥,風吹石頭跑,沒想到跟我們福建氣候差別那么大?!绷终紵缯f,更讓他痛心的是,一滴水、一棵野菜在當?shù)囟硷@得尤其珍貴。
劇中眾多細節(jié)都源自真實的事件。由于寧夏晝夜溫差大,團隊因地制宜,設計出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廢棄的窯洞來栽培食用菌。林占熺當時駐村工作,住過菇棚。既管技術又管銷售的他,還要帶著菇樣北上包頭、西至蘭州,天南地北跑市場。
“實踐證明,菌草扶貧在寧夏取得了顯著成效。菌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shù)氐纳鷳B(tài),大批農戶通過發(fā)展菌草生產告別貧困?!绷终紵缧牢康卣f,這項經驗還從閩寧復制到全國31個省的500多個縣。
繼在戈壁灘上種植菌草治理荒漠化成功之后,林占熺團隊又通過10多年努力,在距閩寧鎮(zhèn)200公里的烏蘭布和沙漠開展菌草治理沙漠的研究,為黃河流域的治理和發(fā)展提供了生態(tài)、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緊密結合的新模式。
菌草技術的成功更是全人類的福音。林占熺帶領菌草技術走出國門,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盧旺達、南非等國家,中國菌草技術援助與合作已經持續(xù)了20多年。從2017年開始,菌草技術被列為“中國-聯(lián)合國和平發(fā)展基金重點項目”在全球推廣,目前已推廣到106個國家。
彈奏“春天”的樂隊
網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山海情》中最讓人感動的是哪一個情節(jié)?”許多網友都選擇了“孩子們參加比賽合唱《春天在哪里》”這一幕。有網友評論:“校長在臺上指揮,支教老師在臺下默默看,孩子們開口一唱‘沖(春)天在哪里,我的眼淚就下來了。”
這也是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200多名支教隊員刻在記憶里的一幕。從1999年到2021年,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共有22屆241名支教隊員,到寧夏海原縣、隆德縣、閩寧鎮(zhèn)等地支教?!渡胶G椤分蟹艞壙h城優(yōu)越條件,毅然選擇去村小支教的“廈大高才生”郭閩航的原型,正是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援寧支教青年志愿者。
“孩子們參加合唱比賽的場景真的太典型了,幾乎每個支教點都有這樣的經歷。” 現(xiàn)在已是廈門大學團委副書記的周林琪說。2004年周林琪到海原縣一中支教,利用課余時間,組建了當時海原縣第一個學生樂團,其中走出好幾名藝術特長生,日后到大城市的藝術院校深造。
一屆又一屆的廈大研支團志愿者接力,將支教助學延續(xù)了22年。西海固缺水缺電,支教志愿者在窯洞里上課、燭火下備課;沒有公路,志愿者跨過道道山峁,去學生家中家訪勸學,卻很少有人叫苦。
“要說苦,其實孩子們更苦?!敝芰昼髡f,看到孩子們?yōu)榱俗x書,背上一周的口糧,走幾十里山路來學校;雪天不舍得用熱水,抓一點兒雪花放在爐子上加熱了喝;有些成績優(yōu)異卻家庭貧苦的孩子,不知道哪天就從課堂上消失了……“我們不過是盡自己所能,讓他們知道山外的世界是怎樣的?!?/p>
幫助5萬人就業(yè)的“良心中介”
走進福建莆田工廠,每一位來自寧夏固原市的人,都會和你聊起“小董”。這位“小董”名叫董成璧,是幾萬固原老鄉(xiāng)心中的“娘家人”,也是《山海情》中帶領女工到莆田務工的娟子的原型。
1997年,福建省莆田市與寧夏西吉縣確立了閩寧協(xié)作結對幫扶關系。同年3月,西吉縣90多名農村女青年走出大山。從此,每年都有大批西吉青年“東南飛”。
“青春在福建度過,那也是挺美好的。”回望過去的24年,董成璧十分感慨。作為管理和協(xié)調人員,在福建工作的這些年里,他一共幫助了寧夏5萬多名工人到福建務工。
每一位來福建的固原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作為幾萬在閩務工人員的“娘家人”,董成璧每天都在福州、莆田、廈門、漳州幾個城市間往返奔波?!拔易龅氖潞芷胀?,但一想到也許能改變一些人的生活狀態(tài),就十分欣慰。”
只要走出去,就會有希望?!昂芏嘁郧皼]出去打過工的人,對生活沒什么追求,在農村種點兒土豆,能吃飽就好了。但出來走走,見見世面,對更美好的生活也就有了向往,回到家鄉(xiāng)后,幾乎沒人會再回到原先朝不保夕的狀態(tài),很多人都會繼續(xù)拼搏,到銀川和固原謀生存、謀發(fā)展。”董成璧說。
逆襲企業(yè)高管的“能滴很”
董成璧幫助介紹來福建的幾萬名寧夏人中,有一位“麥苗”很特別,他是董成璧51歲的哥哥董宏壁。
董宏壁來自寧夏西吉縣平峰鎮(zhèn)下坪村,2000年,他和妻子在火車上站了四天三夜,輾轉來到福建莆田工廠打工。從搬運工到技術工,再到工程科科長、研發(fā)部經理,如今身為嘉輝光電公司總經理的董宏壁,奮斗之路不乏坎坷。
剛來莆田時,電子廠優(yōu)先招收女工,董宏壁等了兩個月才如愿進廠,搬運加工液晶顯示屏用的玻璃。“每天下班后都很累,我就和妻子輪換,一人做飯,一人睡覺,晚飯后開始學習,經常學到半夜兩三點?!倍瓯谡f,他們夫妻倆有整整5年沒回老家了。
工廠為董宏壁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年后,他成了一名技術員。董宏壁說,為了學設計,他買了電腦,從零開始學習CAD繪圖。那本在工友中傳閱的《液晶器件工藝基礎》,他來來回回翻了十幾遍。
《山海情》中,麥苗到福建打工,最后成了成功走出大山的女性代表。現(xiàn)實中的“麥苗”們經歷各有不同,但和“麥苗”一樣,他們都在努力向前,在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播種希望。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2021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