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豐 林慧穎 李金玉
(長春工業(yè)大學,吉林長春130000)
城市中的街巷,其主要功能為通行,但是生活型街巷還承載了很多生活中各種形式的活動的功能,包括交往活動,體育運動、休閑休憩等。由此可以看出,街巷空間是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城市公共空間[1]。
街巷公共空間具有公共性、開放性,與之相對的是私有性。不同級別的開放空間范疇不同,點狀的小微公共空間,線型的通行公共空間和面狀的開敞空間如綠地廣場等都屬于公共空間,街巷為線性空間。本文所研究的街巷公共空間是直線型通行空間,與該街巷相連接可達的點狀及面狀公共空間,研究視角集中于道路和小巷及兩側的公共空間,區(qū)別于住宅和社區(qū)內部等私用空間。
活力一詞最初是由物理學家來形容物體動能的名稱,之后由生物生態(tài)學家提出來指代具備生存發(fā)展能量的生命有機體。之后在對詞語的解釋中,活力其本質含義就是生命力的旺盛,以及事物自身狀態(tài)的生動活躍性。建筑學及規(guī)劃學界的學者在對空間的使用度等進行分析評價時,引入了活力一詞,來更為生動直觀的表達對空間使用狀態(tài)的直觀感受[2]。活力的定義一直比較多樣和廣泛,隨著人們活動交流的空間被壓縮,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疏遠了,傳統(tǒng)觀念中遠親不如近鄰的生活場景已難以再在城市生活中再現(xiàn)。街巷活力的根本是其使用者——人,因此在街巷設計中如何將設計與“人”相結合,這是提升街巷活力的本質要求。
公共空間的活力來源于空間的良好品質、人性化、功能的多樣性等多個方面[3]。因此,根據(jù)公共空間的社會性,本文對于城市街巷活力的理解就是既定空間內,區(qū)域空間的品質高下、空間功能的活動承載力、空間的吸引力以及使用者對其的滿意值。針對街巷公共空間,把空間活力分為了三個不同的層次,分別為環(huán)境活力、社會活力以及文化活力。從街巷空間角度來看,街巷場所的活力含義,應該由使用人群不同的活動特性來表現(xiàn),不同的交往活動表征會體現(xiàn)出不同的空間使用度,其活力層次水平也就不同。
我國的城市景觀設計多采用統(tǒng)一或類似的模式,缺乏民族和地方特色。設計沒有結合當?shù)氐默F(xiàn)狀條件,沒有深入考察研究地方文化特色,使設計缺少了文化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不一樣的民俗風情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風格。而其表現(xiàn)形式都是在當時的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必然體現(xiàn)著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和人文文化的狀態(tài),不同的區(qū)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設計樣式。因此,在街巷景觀設計中,必須重視傳統(tǒng)區(qū)域文化所展現(xiàn)的獨特性,以呼應地方的文化特征。
在許多現(xiàn)代公共景觀設計中,存在著功能單一和缺乏人性化等問題。雖然城市的建設和公共空間的視覺觀賞性越來越強,但不一定能給大眾一個很好的空間體驗,缺乏對人性化尺度和功能性的考慮。傳統(tǒng)街巷景觀也以改善街巷的視覺形象為主,設置了統(tǒng)一的植物。景觀設施的改造將原本街巷自身的空間特征消除。公共景觀是傳統(tǒng)街巷復興中的重要一環(huán),承擔著提升整體街巷環(huán)境的重任,既要承載傳統(tǒng)街巷的文化內涵,又要營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反映居民的人文精神。
如今很多的景觀設計作品只注重景觀的觀賞性,整個設計外觀仿佛完美的畫卷,只可遠觀。這種設計忽視了人與設計的互動,景觀是服務于人的,不應該單純考慮其美觀性,應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一方面,好的景觀設計除了能讓人有好的視覺享受,更能使人在城市生活的過程中感受到自然的氣息,讓人能夠感受到城市景觀給人所帶來的場所感,形成了景觀與人的交流。此外,景觀設計能給人提供一個更加愜意的交流環(huán)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傳統(tǒng)的街巷中,人在其中只是客體,并不是空間的主體,缺少與空間的對話、與設計的交流,因此,將“人”這個主體參與進整個景觀設計中,才是重塑街巷活力的重要前提。
3.1.1 街巷設計尺度自然
由于當今社會發(fā)展迅速,現(xiàn)代步伐加快,很多城市的道路沒有充分考慮人的實際體驗。街巷道路的“小尺度空間”對于人們來說顯得更加舒適與安心。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中用D/H的值作為測量街道尺度的標準,其中D為街道寬度,H為建筑高度。當D/H在1到2之間時,街道空間最為均衡,能夠較好地滿足人們心理上對自然、舒適的追求[4]。譬如在圣托里尼島上,有很多沿著海岸線而建造的房屋,它們沿著蜿蜒曲折的海岸線,高低錯落的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街巷空間。這個街巷的DH值就在1和2中間,街巷所產生的小空間給人以安穩(wěn)的心理狀態(tài),有一種定居感。而且這種狀態(tài)并不是政府的規(guī)劃要求,也不是設計師的設計方式,這是人們受自然環(huán)境影響自發(fā)產生的一種意識存在。由此可以看出,在街巷的設計中,要關注街巷與人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空間關系,這樣會加強人們對于街巷空間的從屬感與認同感。
3.1.2 街巷設計鋪裝自然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石材。一開始人們對于石材的利用還局限于制造工具以及建造房屋方面,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石材的運用方式就更加廣泛了,它更多地被作用于景觀的鋪裝上。
在西方國家,通常使用天然石材進行鋪裝,這類石材擁有施工簡便、形狀自由、耐用性強等優(yōu)點,因此它被廣泛運用在廣場空間以及街巷空間中。而我國在景觀設計中通常使用的石材是青石板。這類材質屬沉積巖,因其表面通常不打磨,從而比較古樸自然,因此這也是很多人對于街巷空間以及廣場空間的記憶。在城市街巷的設計過程中[5]。
3.1.3 街巷設計形式自然
在希臘和意大利,他們的城市房屋建造都是面向街道開始建造,雖然這種建造方式使得街巷空間變小,但在狹窄的空間里,卻透露著異樣的別致感[6]。當?shù)鼐用駥τ谶@種建造方式十分滿意,他們認為這種建造方式雖然縮小了空間,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更近了。對于街巷中比較寬闊的空間,人們將其作為一個公共的交流空間,不僅用來交流情感,更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生活娛樂的場所。
街巷的規(guī)劃設計不僅僅是對建筑與景觀的規(guī)劃,更多的是要將自然、美學以及地方人文等元素融進街巷設計中。因此,在街巷規(guī)劃設計中,需要對場地合理分析,發(fā)掘其城市內涵,因地制宜,依據(jù)自然風貌進行規(guī)劃設計,將建筑、街巷和自然進行結合,從而達到生態(tài)與文化的有機統(tǒng)一。
3.2.1 地域性元素的提取應用
每個城市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因素以及民眾生活方式,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城市形態(tài),具有其不可復制的特色。提到蘇州,就想到粉墻黛瓦,體量小而輕巧,建筑高低錯落,多數(shù)沿河道建設,形成前街后河、人家盡枕河邊水鄉(xiāng)風情;一想到彝族就被獨特的微微上翹的屋檐吸引。在城市街巷的改造中需要提取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將之用在街巷的設計中,延續(xù)城市特色,這樣才會使得城市街巷更加富有活力,這將是城市街巷設計的必然趨勢。
3.2.2 以人為本的街巷設計
街巷因為“人氣”才顯得充滿生氣,其主角應該是“人”,街巷活力重塑的出發(fā)點應該圍繞“人”來進行。例如,在行人密集的出入口處增加綠色通行時間,考慮到炎熱夏季而搭建具有遮陽功能的公共休憩空間;為滿足各種身高需求,而設計出不同高度的藝術休閑座椅;為滿足行人心理感受,充分關注街巷的高寬比以及尺度,來提升行人的體驗感,傳承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終促進城市的發(fā)展。
目前大多數(shù)城市街巷公共空間不重視其空間活力設計、景觀環(huán)境的營造。沒有結合地域文化對其進行“再設計”,缺少細節(jié)設計與文化內涵,以至于出現(xiàn)了各個地區(qū)的街巷景觀相同的現(xiàn)象,缺乏活力,沒有地域特色。
街區(qū)活力的提升不僅僅與我們設計師的生活洞察力有關系,國家政策背景的變更,對于街區(qū)的活力以及建筑師可操控的范圍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城市街巷的空間元素在滿足功能需求的條件下,合理協(xié)調好空間布局、尺度和色彩之間關系,注重人心理生理尺度,追求人性化設計,使街區(qū)更具有識別性。城市不應該只是一群孤零零建筑的組合,是生活在其中的使用者們生活的載體,街巷的活力景觀設計不僅豐富了城市空間類型,使城市街巷更具有識別性,街巷活力重塑景觀設計是街巷景觀必不可少的發(fā)展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