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yī)院消化內科 (河南 開封 475003)
內容提要: 目的:對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應用體外圈套器改良牽引輔助技術治療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腫瘤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方法:將70例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療上消化道早癌與黏膜下腫瘤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研究組各35例患者,對照組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研究組采用體外圈套器改良牽引輔助技術聯(lián)合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黏膜下補充注射量、一次完整切除率對比有差異(P<0.05)。結論:上消化道早癌與黏膜下腫瘤,應用體外圈套器改良牽引輔助技術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提高一次完整切除率。
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內鏡技術不斷成熟,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消化道早期腫瘤中被廣泛應用,對于無淋巴結轉移風險早期腫瘤患者應用該治療方法的效果較理想[1]。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易受患者病變位置、病灶性質、病灶大小影響,操作難度較大,不利于手術順利進行。為了確保術中視野清晰,提高手術治療效果,臨床將牽引法應用到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中,圈套器牽引法可對方向進行轉換,在上消化道早癌與黏膜下腫瘤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輔助治療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2]。本研究選取70例在本院接受治療上消化道早癌與黏膜下腫瘤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對體外圈套器改良牽引輔助技術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中應用效果進行探究。
將2019年7月~2020年7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范圍,將70例在本院進行治療的上消化道早癌與黏膜下腫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選取隨機數字表法將7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35例,對照組35例,研究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食管胃早癌15例,黏膜下腫瘤20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食管胃早癌17例,黏膜下腫瘤18例。研究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與對照組無差異(P>0.05),可對比。
對照組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醫(yī)務人員在病灶邊緣3mm處利用Dual刀進行標記,每隔2mm標記1點,將1mL亞甲藍+1mL腎上腺素+100mL生理鹽水在標記點外進行黏膜下注射,每標記點注射2mL,利用Dual刀在標記點3mm處切開黏膜,對病灶黏膜下層進行剝離,若為黏膜下腫瘤,利用IT刀將暴露瘤體剝離。
研究組實施體外圈套器改良牽引輔助技術聯(lián)合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在黏膜層剝離過程中出現視野暴露困難時,可對其進行牽引,將軟夾置入活檢通道,將套圈器在鏡身外推送,將電圈掛在組織夾兩臂中間,縮小電圈,組織夾關閉,并將其退至透明帽內,在直視下將圈套器進鏡,同時將組織夾釋放,在病變黏膜層固定電圈。操作者通過推拉外圈套器套管,對牽引方向進行轉換,暴露手術視野,對瘤體進行剝離。
記錄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黏膜下補充注射量及一次完整切除率。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計算研究組與對照組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腫瘤患者相關指標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n(%)]表示,P<0.05為兩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35例患者手術時間(47.62±10.37)min、術中黏膜下補充注射量(20.12±3.88)mL,對照組35例患者手術時間(71.59±25.42)min、術中黏膜下補充注射量(51.23±8.61)mL,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黏膜下補充注射量低于對照組,t=5.1653、19.4887,P<0.05,兩組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35例患者中一次完整切除35例,占比100.00%,對照組35例患者中一次完整切除29例,占比82.85%,研究組患者一次完整切除率比對照組高,χ2=6.5625,P<0.05,兩組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良好手術視野是確保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黏膜層腫瘤病灶安全首要前提,可以降低術中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牽引技術可為手術提供良好視野,可使醫(yī)生對病灶進行安全剝離與切割[3]。
隨著牽引技術逐漸成熟,該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中,在外科手術中牽引方面與力度可進行轉換。雙通道內鏡、雙內鏡聯(lián)合、體外輔助牽引技術等是臨床常見牽引方法。體外線牽引技術操作較方便,并且材料較簡單,在臨床被廣泛應用,但該牽引技術方向較單一,無法推,在力度過大時會導致鈦夾脫落的現象出現,同時會延長手術時間,嚴重時會導致病灶組織缺失[4]。圈套器牽引可以彌補方向單一缺陷,圈套器牽引技術在外科手術中應用效果較顯著,可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效果。
傳統(tǒng)圈套器牽引,無法將圈套器在內鏡直視下送入,同時會增加境外圈直徑。傳統(tǒng)圈套器透明帽外較為粗糙,從而增加咽部損傷風險。此外傳統(tǒng)圈套器在進入患者體內后,將其送至病變部位較困難,特別是倒鏡操作部位。傳統(tǒng)圈套器牽拉方式較單一,需在剝離一部病灶上對圈套器圈套牽引,并且在組織剝離足夠多的情況下才可穩(wěn)定圈套,在脫離圈套時可能會對病灶組織造成損傷[5]。鈦夾鉗夾病變黏膜,推到需牽引位置,對圈套器固定牽引方向收緊后,釋放鈦夾,需專人在牽拉過程中對圈套器進行收緊,傳統(tǒng)圈套器對手術時間長患者實用性不強,同時還會存在套圈脫落風險,從而增加手術時間。
改良圈套器組織夾可在活檢鉗通道進行反開閉,可在直視下將其送入人體,從而提高操作安全,降低對黏膜造成損傷。圈套器是由組織夾鉗夾固定送入病灶,在倒鏡中操作較容易,在組織夾鉗夾套圈器同時,對病灶組織黏膜進行鉗夾,可降低圈套器脫落風險。此外科壓線法對其進行輔助牽拉,無需專人在牽拉過程中對圈套器進行收。改良圈套器可進行推拉,可對牽引方向進行改變。在對固有肌層腫瘤進行全切時,圈套器無需更換雙腔鏡,可降低腫瘤掉入腹腔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中應用體外圈套器改良牽引輔助技術治療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腫瘤效果較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