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12年8月6日谷城倒塔事故與暴雨洪澇影響調查分析

      2021-04-02 06:32:50史天如周月華葉麗梅李蘭
      暴雨災害 2021年2期
      關鍵詞:北河洪澇鐵塔

      史天如,周月華,葉麗梅,李蘭

      (1.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武漢430077;2.武漢區(qū)域氣候中心,武漢430074)

      引 言

      2012年8月4—6日,受“蘇拉”臺風登陸后形成的倒槽和華北冷空氣的共同影響,湖北多地出現(xiàn)較強降水,降水中心位于鄂西北,造成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據湖北省民政部門統(tǒng)計,截至當年8月7日10時,此次暴雨洪澇災害造成襄陽、十堰、咸寧、宜昌、荊州等地18 個縣(市、區(qū))107.25 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3.17 億元(葉麗梅等,2018)。強降水造成河水陡漲、水庫泄洪、局部山體滑坡以及十堰、襄陽多條桿線倒塌和變電站進水,當年8 月6 日500 kV 十樊一回輸電線路#170 塔發(fā)生倒塌(以下簡稱“8·6”倒塔事故)。倒塔原因是什么,整個災害發(fā)生過程涉及哪些重要環(huán)節(jié),災害過程各環(huán)節(jié)能否定量描述,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災情調查才能詳細了解。通常,氣象災害調查方法包括實地調查法、衛(wèi)星遙感解譯法、固定視頻觀測提取技術以及其他多渠道資料調查方法。其中,實地調查法獲取的是離散、不連續(xù)現(xiàn)場信息。其他多渠道的資料調查,一是來源專業(yè)部門,如民政部門、水利部門、農業(yè)部門、電力部門等;二是來源于媒體、公眾信息等,通過對相關數據進行甄別、分析,統(tǒng)一管理,并加以應用。氣象災害論證方法包括機理分析法、災害標識物(DI)類比法、基于災害鏈的綜合分析法等。其中,機理分析法主要通過分析氣象災害致災機理,建立或應用相應的物理模型,計算模擬災害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并結合現(xiàn)場調查結果,對模型參數進行調整,給出較合理的分析判斷結論;DI類比法則是利用調查的痕跡與DI 進行類比,得出相應的分析結論,此法在風災論證中使用較多(張小玲等,2016;鄭永光等,2016;趙慧霞等,2016;許小峰,2017);基于災害鏈的綜合分析法,主要是分析氣象災害鏈各環(huán)節(jié),并結合現(xiàn)場調查資料、遙感資料和其他信息資料,對受災強度和災害損失及成因進行綜合分析論證。

      本文主要采用現(xiàn)場調查與資料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8·6”倒塔事故及災害過程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將數理統(tǒng)計法、機理分析法、模擬法等獲得的結果,與調查結果相互補充、印證,以期獲得較全面的災害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場景,確定災害特點與致災方式等,探討除鐵塔本身結構之外的致災因素,為防災減災及后期鐵塔選址、洪水風險管理、制定災害響應機制等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數據。

      1 災害調查結果與分析

      調查方法、調查內容的選擇均需依據調查目的確定?!?·6”倒塔事故的調查選擇從災害現(xiàn)場調查入手,分析致災的直接原因,再與資料調查相結合,追溯事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1.1 現(xiàn)場調查與分析

      1.1.1 現(xiàn)場調查

      十堰變—襄樊變500 kV輸電線路#170塔(以下簡稱170 號塔)位于谷城縣北河潭口水庫壩址下游左岸約733 m處,于2012年8月6日凌晨05∶04(北京時,下同)左右被攔腰折倒,折倒部位堵存了大量的樹木(約4 m3,樹干胸徑約800~1 200 mm),重約數噸(圖1a)。經清理后發(fā)現(xiàn),該塔最靠近溢洪道的塔腿主材屈服破壞,從而整個鐵塔受力體系遭破壞,最終整塔屈服傾倒(圖1b)。170 號塔傾倒的同時引發(fā)該鐵塔跨河檔靠河流上游側一根邊導線和一根地線斷裂,相鄰的169號塔兩地線支架被拉彎,同時河流對岸171 號塔旁的田埂被洪水沖跨。在此事故發(fā)生時,河道內有大量的漂浮物,水庫下游的谷城縣城關通往石花鎮(zhèn)的下新店大橋左岸欄桿被卷挾大量漂浮物的洪水沖垮(圖1c)。

      圖1 2012年8月7日倒伏的170號塔前堆積物清理前(a)、后(b)的現(xiàn)場,以及新店大橋左岸欄桿被漂浮物沖垮的場景(c)Fig.1 The deposits scene in front of the collapsed tower 170(a)before and(b)after being cleaned up,and(c)the scene of the railing on the left bank of Xindian bridge being washed down by floating objects on 7 August 2012.

      此次洪水過程造成北河漫堤,致使谷城縣三分之二區(qū)域被淹,9個鄉(xiāng)鎮(zhèn)受災較重。根據現(xiàn)場踏勘資料繪制“8·6”倒塔事故范圍內洪水淹沒區(qū)分布詳見圖2。

      1.1.2 結果分析

      圖2 基于現(xiàn)場調查繪制的2012年8月6日170號塔周圍洪水淹沒區(qū)分布圖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flood inundated areas around the tower 170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on 6 August 2012.

      上述傾倒的170 號塔是直線塔,其四角塔基的材料使用Q235(A3F)鋼,抗彎強度為215 N·mm-2。直線塔通??沙惺艽怪焙奢d,但不耐承受水平荷載。同時170 號塔屬空間桁架結構,常規(guī)下具有較通暢的過水能力。對現(xiàn)場調查結果分析可知,造成倒塔的直接原因是塔前大量的堆積物使170號塔最靠近溢洪道的塔腿主材遭受大量漂流樹木撞擊,且越積越多,增大了鐵塔迎水面積,從而導致洪水沖擊力急劇增大,巨大的洪水沖擊力和大量漂流樹木的撞擊力導致倒塔。為了進一步分析倒塔原因,開展以下追溯性調查: (1)追蹤大量堆積物來源,即分析洪水路徑以及路徑上的地面狀況;(2)追蹤左岸受沖擊力增大的原因;(3)分析洪水異常程度;(4)追蹤異常洪水產生的原因,即觸發(fā)事故的強降水時空變化特征。

      1.2 資料調查與分析

      根據追溯性調查分析需要,進行以下資料調查與分析。

      1.2.1 倒塔位置周圍狀況

      調查了解170 號塔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周圍環(huán)境是分析倒塔原因的基礎。調查內容包括倒塔點周圍的地形、河網、植被情況。本次調查資料范圍包括災害發(fā)生區(qū)鄂西北和災害發(fā)生地谷城縣域,范圍較大的鄂西北地區(qū)采用1:25 萬DEM 數據資料,谷城縣域則采用1:5 萬DEM 數據;土地利用柵格數據的分辨率為30 m。

      谷城縣境內除漢水(界河)外,有大小河流100 余條。南河和北河是谷城縣的兩大水系,南河在谷城縣境內流程52.5 km,最寬約1 500 m,最狹40 m。北河流域上游位于山區(qū),河道比降大,地形復雜,潭口水庫是北河流域唯一的水庫。北河的河源(觀音堂)至潭口水庫的河道比降為3.3‰,潭口水庫至河口(安家崗)為1‰。170號塔所處位置地勢較低,位于上游多條水系的交匯處,故170號塔不僅易受當地強降水影響,還受上游來水影響(圖3a)。

      圖3 位于170號塔周圍的谷城外圍水系和DEM(數字高度模型)示意圖(a)以及谷城縣林地分布圖(b)Fig.3 (a)Water system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of Gucheng peripheral areas around the tower 170,and(b)woodland distribution of Gucheng County.

      谷城縣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為主,林地所處位置海拔高、地形復雜,多位于高山區(qū),占全縣國土面積的74%,主要分布在潭口水庫上游地區(qū)(圖3b)。這些樹木可能成為洪水路徑上堆積物的重要來源。

      1.2.2 水文情況

      “8·6”倒塔事故調查涉及水文的內容包括倒塔災害發(fā)生流域(北河流域)與相鄰流域南河的水位、流量情況,水文站位置、歷史資料,水庫基本工況(韓寧夫,1984)等,在此基礎上進行極值推算。

      (1)北河與南河流域。北河發(fā)源于湖北省房縣東北的三里溝,境內流程42 km,河床平均寬70 m,最寬約1 000 m,最狹30 m,來水總量約4 130×104m3。北河流域左右岸均為混凝土堤防,高6 m。線路(堤防)為30 a 一遇防洪設計標準(裴海燕等,2012)。北河水文站位于谷城潭口水庫上游約23 km 處,該站建于2001年,集水面積1 160 km2。2012 年8 月6 日08∶18 出現(xiàn)最大流量3 310 m3·s-1,為建站以來最大流量值,致災時段8 月6 日05∶30—06∶30 最大流量2 680 m3·s-1。南河流域谷城水文站位于南河河口9 km 處的谷城縣城關鎮(zhèn)。圖4 給出2012 年8 月3—8 日南河流域白水峪、北河流域沙河區(qū)域氣象站逐時降水量與谷城、北河水文站水位變化。比較南河和北河流域的現(xiàn)峰時刻可知,北河流域早于南河,但均在降水峰值出現(xiàn)10 h后。

      圖4 2012年8月3—8日南河流域谷城白水峪站降水量與谷城站水位(a)以及北河流域房縣沙河站降水量與北河站水位(b)變化(降水量單位:mm;水位單位:m)Fig.4 Variation of(a)precipitation(unit:mm)at Baishuiyu station and water level(unit:m)at Gucheng hydrological station in Gucheng County of Nanhe basin and(b)precipitation(unit:mm)at Shahe station and water level(unit:m)at Beihe hydrological station in Fangxian County of the Beihe basin from August 3 to 8 in 2012.

      (2)北河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重現(xiàn)期推算。由于北河流域水文站年最大流量序列資料不足10 a,不能直接計算最大洪峰流量頻率。故使用南河谷城水文站(集水面積5 781 km2)歷史資料,采用水文比擬法(程遙和郭藝,2018)推算北河站設計洪水成果。谷城水文站設計洪水成果來自2010漢江新集水電站可研報告,按照面積比的2/3次方(胡輝和陳澤鋒,2019)推算出北河站設計洪水成果見表1。北河水文站2012 年8 月6日實測最大洪峰流量3 310 m3·s-1的重現(xiàn)期大致為500~1 000 a 一遇,“8·6”倒塔事故時段洪峰流量2 680 m3·s-1的重現(xiàn)期大致為200~500 a。

      表1 谷城、北河水文站不同洪峰流量頻率下的設計洪水流量(單位:m3·s-1)Table 1 Designed flood discharge(unit:m3·s-1)at Gucheng and Beihe hydrological stations under the different peak discharge frequency.

      (3)潭口水庫。潭口水庫于1958年4月動工,1964年3月竣工受益,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城鎮(zhèn)供水為主兼顧水力發(fā)電、水產養(yǎng)殖等多種經營的中型水庫。水庫位于薤山腳下,距谷城縣城30 km。水庫攔截漢江支流的北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積608 km2,年均來水量2.35×108m3,水庫總庫容、有效庫容、死庫容分別為5 181×104、2 730×104、190×104m3。水庫正常蓄水位、設計洪水位、核校洪水位分別為139.00、145.07、148.57 m,死水位118 m(夏清炳等,2017),潭口水庫特征及水位示意圖見圖5,其中底圖來源于中國水利百科全書(徐乾清,2006)。

      圖5 潭口水庫特征及水位示意圖Fig.5 Characteristics and water levels diagram for Tankou reservoir.

      潭口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溢洪道、輸水隧洞等建筑物組成,大壩由主壩和兩座副壩組成。主壩長265 m,最大壩高46.5 m,壩頂高程149 m,防洪墻頂高程149.7 m。溢洪道為開敝式溢洪道,寬約116.8 m,堰頂高程139 m,最大泄洪能力6 240 m3·s-1。調查顯示,溢洪道原寬度為76 m,為提高溢洪道泄洪能力,2011年對溢洪道進行了改造,拆除2 扇弧形閘門且再向左岸山體延伸,共拓寬40.8 m,使溢洪道從原來的76 m寬擴至116.8 m。

      2012年8月5—6日,潭口水庫水位從5日08時的135.63 m漲至6日06時10分的146.30 m,22 h陡漲超過10 m,超設計洪水位1.23 m;最大入庫流量4 589 m3·s-1,約為300 a一遇;最大出庫流量4 050 m3·s-1。

      分析上述調查結果表明,2011年溢洪道改造增加了溢洪道過水斷面,提高了溢洪道的泄洪能力,但同時增加了庫區(qū)下游的防洪壓力,增加了本線路設計170號塔的洪水暴露度。

      1.2.3 降水情況

      降水資料包括歷史資料和災害發(fā)生時段內的降水情況。資料范圍包括氣候特征相似的鄂西北整個區(qū)域。

      (1)調查資料。包括:鄂西北范圍內256個鄉(xiāng)鎮(zhèn)自動站2012年8月4日20時—8月6日20時逐時雨量;鄂西北14個國家氣象站1961—2012年逐年1、2 d最大降水量以及2012年8月4—6日逐日降水量(20—20時)。

      (2)降水重現(xiàn)期推算。2012年8月4—6日(20—20時)鄂西大部地區(qū)出現(xiàn)強降水,中心位于丹江口南部、房縣東北部、谷城西南部、??当辈亢褪叱菂^(qū)東南部,中心最大值(458 mm)出現(xiàn)在丹江口孤山村,次大值(413.2 mm)出現(xiàn)在谷城白水峪(圖6)。

      圖6 2012年8月4日20時—6日20時鄂西北全區(qū)(a)以及部分區(qū)域(b)累計雨量分布(單位:mm)Fig.6 Distribution of cumulative rainfall(unit:mm)in(a)Northwest Hubei Province and(b)some regions from 20:00 BT 4 to 20:00 BT 6 August 2012.

      由于區(qū)域自動氣象站資料年代較短,無法直接對降水量頻率進行估算,故采用區(qū)域頻率分析法(陳元芳等,2001;2012),將鄂西北作為一個區(qū)域,以其范圍內國家級自動站氣象資料為基礎,建立長年代資料序列。利用耿貝爾極值方法計算鄂西北國家氣象站降水頻率,得出鄂西北1、2 d 的降水量頻率。將此次過程區(qū)域自動氣象站降水量與之比較,北河流域上游2 d最大降水量出現(xiàn)在房縣站(Q2503),降水量為287.1 mm,南河流域白水峪站(Q3402)413.2 mm降水量超過百年一遇(葉麗梅等,2018)。潭口水庫附近有3個分布較均勻的區(qū)域自動站(Q3409、Q3410、Q3412),采用算術平均法求面雨量,面雨量值為102 mm。

      綜上分析表明,“8·6”倒塔事故最初的觸發(fā)因子是2012 年8 月4—6 日谷城潭口水庫庫區(qū)強降水過程(以下簡稱“12·8”暴雨洪澇過程)。由于此次暴雨洪澇過程持續(xù)時間短、強度大、造峰速度快,導致庫區(qū)洪水暴漲。2011年因溢洪道改造,致使本應從溢洪道右岸漫壩流出的漂浮物,其出流方式發(fā)生改變,使之向左岸傾泄。

      2 對造成倒塔事故的洪澇災害過程的反演模擬

      2.1 不同情境下的洪澇淹沒模擬

      本文應用武漢區(qū)域氣候中心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lián)合開發(fā)的暴雨洪澇淹沒模型(章國材,2012),分別對不考慮和考慮外洪兩種情境對“12·8”暴雨洪澇過程進行淹沒區(qū)域論證。該模型為二維水動力模型,自2010年以來廣泛應用于洪水演進模擬、洪水動態(tài)風險評估、洪澇風險區(qū)劃等方面的研究,其相關應用結果表明,該模型適用于湖北省洪澇模擬研究(章國材,2012;李蘭等,2013a;葉麗梅等,2016a,2016b;李蘭等,2017;汪濤和葉麗梅,2018)。

      2.1.1 不考慮上游來水影響的暴雨洪澇淹沒

      由于“12·8”暴雨洪澇過程雨量超過致災臨界氣象條件,僅考慮當地降水量影響,應用暴雨洪澇淹沒模型,使用谷城范圍內區(qū)域氣象站2012年8月5日04時—6日04時逐時降水數據模擬暴雨洪澇過程,其結果見圖7。從中看到,主要淹沒區(qū)位于河道兩岸的低洼區(qū),其淹沒水深大部在0.5~3.0 m,而鐵塔的淹沒水深小于5 cm。這表明不考慮外圍洪水,當地強降水對鐵塔造成的淹沒影響較小。

      圖7 2012年8月5日04時—6日04時谷城淹沒水深模擬圖(單位:m)Fig.7 Simulation of the submerged depth(unit:m)over Gucheng from 04:00 BT 5 to 04:00 BT 6 August 2012.

      2.1.2 考慮上游來水影響的暴雨洪澇淹沒

      8 月4—6 日谷城境內山洪暴發(fā),河流、水庫、山塘水位陡漲,位于潭口水庫上游的北河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的重現(xiàn)期超500 a 一遇,潭口水庫入庫洪峰流量為300 a 一遇。潭口水庫庫區(qū)水位由5 日08∶00 的135.63 m漲至6日06∶10的146.30 m,以潭口水庫最大出庫流量4 050 m3·s-1作為輸入數據,利用暴雨洪澇淹沒模型對其漫壩泄洪造成的洪水淹沒演進過程進行模擬。為了更好地跟蹤洪水淹沒路徑,模型設置間隔0.6 min輸出一次淹沒水深數據,模擬時長共1 h。

      (1)洪水淹沒空間分布。從不同時次淹沒的水深空間分布形態(tài)看,淹沒范圍隨時間變化而加大,在淹沒2.4 min前,淹沒水深大多在0.2~2.0 m之間;2.4 min后,淹沒水深大多在2.0 m以上(圖8)。從淹沒演進路徑看,洪水從潭口大壩向170號塔及兩側蔓延,泄洪后4.2 min到達該鐵塔。與現(xiàn)場調查淹沒范圍對比分析可知,模擬的淹沒區(qū)域與現(xiàn)場調查的淹沒區(qū)域(圖1)較為一致。

      圖8 模擬的潭口水庫泄洪后不同時間(a.0.6 min;b.1.2 min;c.1.8 min;d.2.4 min;e.3 min;f.18 min)的淹沒水深分布(單位:m)Fig.8 Distribution of the simulated inundation depth(unit:m)at(a)0.6 min,(b)1.2 min,(c)1.8 min,(d)2.4 min,(e)3 min and(f)18 min after Tankou reservoir flood discharge.

      (2)洪水淹沒演進。為了更好地跟蹤“12·8”暴雨洪澇過程170 號鐵塔的洪水淹沒演變,提取該鐵塔周圍各淹沒時長(時間分辨率為0.6 min,共100 個時次)的淹沒水深值(圖9)。從中看到,洪水在潭口水庫泄洪后4.2 min 到達鐵塔,此時鐵塔淹沒水深為0.082 m。此后,隨著淹沒時間推移,鐵塔淹沒水深不斷加深,當淹沒時長達到1 h(第100個輸出結果數據),鐵塔淹沒水深高達5.9 m。

      圖9 2012年8月6日谷城170號塔淹沒水深(單位:m)隨淹沒時長(單位:min)的變化Fig.9 Variation of submergence depth(unit:m)of the tower 170 in Gucheng with submergence duration(unit:min)on 6August 2012.

      利用GIS 工具,計算得到“12·8”暴雨洪澇過程不同淹沒時刻的淹沒水深段的面積見表2??傮w看,隨著淹沒演進,各水深段淹沒面積不斷擴大,但不同水深段淹沒面積增長速度不一,其中高水位段(≥3 m)淹沒面積增長速度最快?!? m 的淹沒水深段1 h 淹沒面積增大了211.89 hm2而其余水深段淹沒面積增大40.31~81.08 hm2。故當洪水暴發(fā)時,高水深段的淹沒范圍擴大較快。

      表2 2012年8月6日谷城170號塔周圍不同水深段的淹沒面積(單位:hm2)隨時長變化Table 2 Variation of the inundated area(unit:hm2)of different water depth sections around the tower 170 in Gucheng with duration on 6 August 2012.

      (3)洪水卷挾物路徑分析??紤]到谷城縣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為主,本文利用GIS工具,將“12·8”暴雨洪澇過程林地數據和淹沒水深分布數據進行疊加分析,得到林地淹沒水深分布圖(圖略)。北河上游至潭口水庫兩岸林地的洪水淹沒水深在3 m 以上,即當北河上游地區(qū)發(fā)生山洪,河堤漫壩,洪水沖垮河道兩岸的樹木,洪水攜帶樹木漂浮物順著洪水路徑向下游飄去,對下游的170號鐵塔有撞擊破壞的作用,導致整塔屈服傾倒。

      2.2 致災過程動態(tài)變化分析

      “12·8”暴雨洪澇災害呈現(xiàn)災害鏈特征,致災因子具有多重性和復雜性,包括降水、洪水和卷挾物致災。應用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旱澇災情土壤飽和閾值法成果(李蘭等,2013b),結合170號塔倒塔受災時的雨量、流量,繪制出此次災害過程調查結果的示意圖(圖10)。

      圖10 湖北谷城“8.6”倒塔事故與“12·8”暴雨洪澇災害調查結果示意圖Fig.10 Schematic diagram of investigation results for the"8.6"tower collapse accident and the"12.8"flood disaster induced by rainstorm in Gucheng of Hubei Province.

      從圖10 中可見,“8.6”倒塔事故與“12·8”暴雨洪澇災害初始致災因子均為強降水,當強降水發(fā)生到一定的閾值時,地面形成漬澇,鄂西北降水量為75 mm(葉麗梅等,2018);當降水強度持續(xù)增大時,引發(fā)了山洪、中小河流洪水,本案例調查的降水量和流量閾值分別為185 mm和2 470 m3·s-1;隨著降水量以及流量的逐漸加大,便出現(xiàn)河網漫頂、潰口,水庫開始泄洪,在摧毀洪水路徑上承災體的同時,也造成承災體隨水流移動,引發(fā)樹木、草皮、建筑構件等“承災體流”,而這些“承災體流”對河道上的泄洪系統(tǒng)造成嚴重威脅,當遇到河道拐彎處、河流交叉處時,這些體積碩大的物質產生堆積,并被巨大的水流沖擊到岸上,對沿岸建筑產生破壞。

      3 總結與討論

      本文采取現(xiàn)場調查、資料調查與數理統(tǒng)計相結合的方法,對2012 年8 月6 日引發(fā)輸電線路上谷城170號鐵塔倒塌事故與暴雨洪澇影響進行了調查與分析論證,其主要結論如下:

      (1)采用從災害現(xiàn)場入手的由果及因的調查分析方法,梳理了170 號鐵塔倒塌的致災成因。此次倒塔事故呈現(xiàn)明顯的災害鏈式傳遞特征,170 號塔受損的直接原因是塔前形成巨大堆積物,而誘發(fā)此次事故的致災因子首先是強降水及其引發(fā)的超百年一遇的北河洪水,洪水的巨大沖擊力使行洪路徑上的樹木、房屋、橋梁等承災體受損,成為隨洪水一起向下游流動的卷挾物,洪水攜帶的卷挾物在塔前堆積并遭受其撞擊,最終導致倒塔。

      (2) 從可監(jiān)測、可預報的最初誘發(fā)因子強降水入手,由因及果對災害發(fā)生過程進行模擬論證表明,淹沒水深大部在0.2~2.0 m之間,北河上游至潭口水庫兩岸林地洪水淹沒水深在3 m以上,洪水在潭口水庫泄洪后4.2 min 到達鐵塔,1 h 后鐵塔的淹水深達5.9 m;模擬的淹沒區(qū)域隨時間不斷擴大,與現(xiàn)場調查的淹沒區(qū)域基本一致。

      (3)潭口水庫溢洪道左岸被拓寬導致鐵塔相對于洪水風險的暴露度發(fā)生變化,加劇了鐵塔受洪水的影響程度。當鐵塔等重要輸變電設備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需要對鐵塔等重要輸變電設備重新進行風險評估。

      (4)隨洪水而至的卷挾物直接致災是本次調查獲得的一個重要認識,而在分析過程中,也看到除類似本案例直接在塔前堆積致災外,卷挾物可能堵塞河、庫排洪系統(tǒng),從而對中小河流、山洪等的流量、峰現(xiàn)時間估算產生影響。因此,定量評估洪水路徑上卷挾物致災風險,不僅是電網洪澇災害風險預警評估中產生的新問題,也是開展暴雨災害調查、風險評估與預警不容忽略的問題。

      猜你喜歡
      北河洪澇鐵塔
      東方鐵塔:氯化鉀產品供應緊張
      洪澇造成孟加拉損失25.4萬噸大米
      晉源區(qū)北河下村:甜蜜產業(yè)帶來幸福生活
      衡陽暴雨洪澇特征及對后期農業(yè)干旱影響
      北 河
      揚子江詩刊(2020年3期)2020-11-17 08:04:32
      北河
      揚子江(2020年3期)2020-06-08 10:45:55
      磁與鐵的故事
      黔東南州洪澇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
      謝肇淛《北河紀》的輯佚??眱r值
      ——基于《全元文》的考察
      基于FloodArea 模型的龍須河流域暴雨洪澇淹沒模擬研究
      大丰市| 武隆县| 仁寿县| 佳木斯市| 台北市| 安陆市| 贵港市| 望城县| 通辽市| 浦城县| 仁寿县| 商南县| 商丘市| 肥乡县| 叙永县| 云霄县| 永靖县| 宁海县| 布拖县| 延庆县| 内乡县| 牡丹江市| 新乐市| 抚州市| 汽车| 吴江市| 华蓥市| 台南市| 祁阳县| 塘沽区| 通化县| 庆元县| 河南省| 陆丰市| 儋州市| 平塘县| 柞水县| 吐鲁番市| 巴里| 隆回县|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