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粒
當編輯問我要不要寫寫和《婚姻與家庭》雜志的故事時,我的內(nèi)心不禁感到一陣激動。老牌優(yōu)秀雜志,在時代的浪潮中屹立不倒,而且獲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實屬一件值得慶賀的事。當下跟爸媽分享,一家人想起身邊很多人家里都有《婚姻與家庭》雜志,媽媽還回憶起一段往事。
那時我在上小學,有段時間迷上了朗誦。雖然字不正腔不圓,但會抑揚頓挫地讀課本,一放學回來,就揪著媽媽讓她聽我讀。有一天我竟然隨手拿起《婚姻與家庭》雜志開始讀。因為不太熟悉,讀得磕磕絆絆,可媽媽卻笑著露出了溫柔的目光。媽媽回憶說,那幾天,她和老爸正好處于冷戰(zhàn)期,那篇文章溫暖了她。
現(xiàn)在想來,文字的力量和雜志的內(nèi)容肯定不止溫暖了我們這一家,也帶給不少家庭同樣的溫暖與感動。更別說溫情蕩漾36年,躺在多少家庭的書桌上,撫慰過多少夫妻的心靈,想想就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
后來學業(yè)繁重,我看的課外讀物也少了。再后來遠離家鄉(xiāng)去外地求學,隨后投入忙碌的工作,這段往事已被塵封,但冥冥之中,我覺得我們還會再相遇。
兩年前,有著文學夢的我開始提筆學著寫文章。當時基本就是有什么想法就寫什么,也沒研究過行文邏輯,還很稚嫩。投稿中過一兩家后,就慢慢開始研究寫作方法。由于是業(yè)余時間寫作,作品并不多,但幾次中稿經(jīng)歷讓我信心大增,或許,我也可以試試大平臺?
于是,我立刻想起曾經(jīng)縈繞在腦海中名字—《婚姻與家庭》。這對寫情感類文章的我來說,是個考驗,也是個機會。干脆放手一搏,萬一中了呢?記得我最先投的是一篇有關(guān)平衡事業(yè)與家庭的文章,小心翼翼又充滿希望地投到編輯的郵箱里,晚上發(fā)的,第二天一大早就收到了回復。雖然沒被錄用,但方方編輯很認真地寫出了個中原因,分析和建議都很中肯。我并未泄氣,繼續(xù)筆耕不輟,前前后后也失敗了好幾次,但每次編輯都會告訴我問題出在哪兒,非常認真負責。
我開始注意犯過的那些問題并一一調(diào)整,不斷精進文筆。2019年,我投的一篇關(guān)于做家務(wù)的文章終于順利通過了審核。那一刻,激動又雀躍,我的筆名也終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好平臺、大平臺。這也讓我深刻感受到,《婚姻與家庭》對稿子真的是嚴把關(guān)、高要求,唯有此,才能出精品。
在編輯的鼓勵下,我又有幸和《婚姻與家庭》頭條號合作,寫出了多篇文章。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篇寫母親的文章,發(fā)到朋友圈后,很多小伙伴自覺轉(zhuǎn)發(fā)。就跟當初感動媽媽一樣,好的平臺和好的文字就是會釋放能量,可以撫慰、治愈人心,還可以警醒、帶來思考。
前段時間,編輯方方跟我探討文章方向,提到在對事件的解讀上,不僅要看到問題所在,也要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法。為此,我開始認真研讀心理學著作,還認真做了大量筆記,特別受用。在學習中,我寫出來的稿子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又順利刊登了一篇。
在與《婚姻與家庭》編輯的交往中,我親身體驗到雜志背后有一個從未停止成長的團隊,而且還帶領(lǐng)作者們一起成長,就像我,在雜志的帶領(lǐng)下,不只是寫作水平有所提升,更有自我的成長和進步。我想這就是雜志越辦越好的原因。
歷史醇厚,未來可期。我會繼續(xù)打磨好作品,繼續(xù)陪伴讀者,等到下一個重要節(jié)點,我依舊還在。衷心祝《婚姻與家庭》越辦越好,期待它帶給讀者更多的溫暖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