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銳,王洋洋,賈立偉,張雪峰,張 成
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 普通外科,遼寧 沈陽 110016
外科手術治療是成人腹股溝疝的首要治療方法。腹腔鏡手術是基于“肌-恥骨孔”的腹壁加強手術,有術后疼痛輕、恢復快、手術傷口并發(fā)癥較少等優(yōu)點[1]。其中,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totally extraperitoneal repair,TEP)在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TEP術后血清腫形成是其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2]。本研究旨在探討TEP術后患者出現(xiàn)血清腫的危險因素,為防治血清腫的發(fā)生提供臨床依據?,F(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自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于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完成TEP治療的399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血清腫的診斷標準、定義及分型[3-4]將患者分為血清腫組(n=29)與非血清腫組(n=370)。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手術按照TEP操作標準進行:術中采用逆向穿刺法建立腹膜前間隙[5];首先分離Retzius間隙直至恥骨后,然后分離Bogros間隙至髂前上棘水平;剝離疝囊,如斜疝疝囊較大無法完全剝離,則結扎、橫斷疝囊;如為直疝,則采用縫合方式關閉缺損及固定假疝囊;采用聚丙烯補片進行修補;放入補片后均不固定補片。
1.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病程、術前白蛋白及總蛋白、疝的類型、疝缺損大小、復發(fā)疝、疝降入陰囊、疝囊大小、手術時間、遠端疝囊殘留、補片的類型。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血清腫組患者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總蛋白、白蛋白、疝缺損大小、疝降入陰囊、疝囊大小、遠端疝囊殘留與非血清腫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例(百分率/%)
2.2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24 kg/m2、疝缺損大、疝降入陰囊、疝囊≥6 cm、橫斷疝囊是血清腫形成的危險因素(P<0.05);白蛋白、總蛋白是血清腫形成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2。
表2 出現(xiàn)血清腫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疝缺損大、疝降入陰囊、低白蛋白、低總蛋白是出現(xiàn)血清腫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出現(xiàn)血清腫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 ROC曲線分析 白蛋白<38.8 g/L、總蛋白<63.7 g/L、疝缺損>2.54 cm可以較好地區(qū)分血清腫患者與非血清腫的患者,AUC分別為0.710、0.697、0.775。見圖1。
圖1 ROC曲線(a.白蛋白;b.總蛋白;c.疝缺損大小)
血清腫是指在組織間隙、潛在腔隙及術后形成的腔隙因滲出物積聚而形成的液體團塊[6]。血清腫已成為腹腔鏡疝修補術后主要的并發(fā)癥之一。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疝囊大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疝囊大的患者手術治療前疝囊大、疝囊反復突出,疝囊與周圍組織粘連,術中剝離疝囊及精索壁化困難,創(chuàng)傷增大,術后滲出增多,易形成血清腫。在剝離過程中損傷甚至切斷大量淋巴管,同時創(chuàng)傷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使微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形成充血和滲出,加重了血清腫[7]。Susmallian等[8]研究表明,血清腫的大小與TEP術中殘留遠端疝囊的大小有關。由于疝囊大,無法完全剝離,術中橫斷疝囊,殘留腹膜組織形成的疝囊壁會繼續(xù)分泌液體,引起血清腫。另外,如術前接受過疝帶、注射硬化劑等治療,同樣會造成疝囊粘連,術中創(chuàng)傷增加,局部組織條件差,術后血清腫發(fā)生率上升[9]。本研究中,疝缺損大和疝降入陰囊為血清腫形成的兩個獨立危險因素。疝缺損大、疝降入陰囊易造成手術操作復雜,且術后的潛在腔隙較大,容易形成血清腫。本研究結果表明,術前血清中總蛋白、白蛋白水平降低是疝修補術后血清腫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血漿低蛋白引起膠體滲透壓降低,促使血管內的液體向血管外、細胞間液轉移,且在低蛋白的情況下,激活巨噬細胞上調免疫球蛋白的反應被抑制[10]。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體質量指數(shù)≥24 kg/m2患者更易出現(xiàn)血清腫,與Tomita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體質量指數(shù)大,手術操作困難,患者術后存在的死腔增大,從而促進血清腫的形成。
綜上所述,白蛋白及總蛋白降低、疝缺損大、疝降入陰囊是血清腫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疝缺損大小>2.5 cm、白蛋白<38.8 g/L、總蛋白<63.7 g/L可能為預測TEP后患者是否出現(xiàn)血清腫的判斷依據。